「国妖」——张春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0159
颗粒名称: 「国妖」——张春桥
分类号: I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徐景贤从政治活动到文学创作的经历,以及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境遇。文章涉及到徐景贤的个人生活、家庭背景,他在作家圈子的地位和与张春桥、姚文元的关系。最后提到了红卫兵批斗朱永嘉的事件。
关键词: 当代 纪实文学 徐景贤

内容

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上海《申报》第三版刊登了徐宗骏的“自首申白”。
  不久,李主一被国民党枪决,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徐宗骏逃往上海,起初在一所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担任教师。从此,他埋头业务,脱离了共产党。这一段经历,又大致与姚蓬子类似,但徐宗骏没有象姚蓬子那样成为叛徒,为人也比姚蓬子老实。
  一九二八年八月,徐宗骏与戴秋楠(前妻)结婚。一九三三年,戴秋楠生下一子,取名徐景贤。
  徐景贤小学毕业后,正值父亲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兼任化学教师,他考入了这所在上海赫赫有名的老牌中学。父亲的政治生涯,毕竟给了他以影响。在中学里,他接近了中共地下党支部
  解放后,头脑灵活、笔头又快的徐景贤,成了中共华东局宣传处的一名干事。写写总结,起草文件,替领导拟个发言稿,这些工作锻炼了他的政治才干。
  一九五七年,在“反击右派”的时候,上海《解放日报》上最活跃的是姚文元,而张春桥则用各种各样的笔名发表文章。这时,也冒出几篇署名“徐景贤”的文章,向“右派分子”发射几发炮弹。
  此后,徐景贤写了一些报告文学。他的父亲是“老交大”,在交通大学当上了二十来年化学教师。这使徐景贤熟悉交大,了解交大。他以交大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穆汉祥的事迹为题材(迄今,上海交大校园里,仍屹立着穆汉样纪念碑),写了人物传记《穆汉祥》,连载于《中国青年》杂志。
  他写起杂文、政论、影评来了。他的发迹跟姚文元一样,关键的一步棋,是被张春桥看中,调入上海市委写作班子。从此,他可以不断地从张春桥那里,听到柯庆施的声音。他关心政治,胜于关心文学。他花大量的功夫,用来揣摩、猜度柯庆施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作家的名声是与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徐景贤很想成为一个作家,无奈,他在报上所发表的杂七杂八的文章,很难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作品。
  机会终于来临。听说上海戏剧学院排演了陈耘的话剧《年青的一代》,很不错,柯庆施去看,他也赶紧随之同去。柯庆施正在大力提倡“写十三年”。《年青的一代》正合他的心意。于是,柯庆施派人,帮助提高这出戏的质量,以求在全国打响,树为“写十三年”的“样板”。柯庆施派谁去呢?派的便是市委写作班支部书记徐景贤。
  徐景贤在“提高”的过程中,参加了创作,成了作者之一。于是,随着《年青的一代》在一九六四年三月成为文化部的获奖优秀话剧,随着话剧搬上银幕,徐景贤名声大振。
  一九六五年,作家出版社上海编辑所出版了徐景贤的书《生命似火》。他兴高采烈地在样书上题字,广赠文友。
  就在这个时候,姚文元不声不响地在那里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那篇大块文章突然在《文汇报》上冒出,曾使徐景贤震惊,嫉妒,和愠怒——姚文元太不够朋友了,连半点风声也不漏!
  “姚文元”这名字变得炙手可热。一时间,徐景贤无法靠上张、姚那条船。他毕竟是市委写作班子的核心人物,在张、姚看来,他的陈、曹线上的人物。于是,当“安亭事件”风起云涌之际,徐景贤所忙碌的事,竟是为陈、曹起草检讨书!他受到造对派的大轰大嗡。
  眼看着陈不显、曹荻秋大势已去,败局已定,善于随机应变的徐景贤,已在向张、姚暗送秋波了。他已准备好扯起白旗,反戈一击了。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罗思鼎”头头朱永嘉被复旦大学红卫兵揪同学校批斗。
  (十二)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景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