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妖」——张春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9392
颗粒名称: 「国妖」——张春桥
其他题名: 纪实文学连载
分类号: I25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是讲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阶段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活动。
关键词: 中共中央 《二月提纲》 文学

内容

康生飞回北京。四月九日至十二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康生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在上海发布的一最高指示」。于是,书记处决定向全党下达一个撤销《二月提纲》的通知。
  康生要他手下的笔杆子——当时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王力,起草了通知。
  通知草稿急送毛泽东主席。主席看毕,觉得内容太简单了,便以领袖的高度说道。「通知不应是技术性的,而应当是理论性的。」也就是说,通知不只是告知全党撤消《二月提纲》,而是应当在通知中从理论的角度批判《二月提纲》。
  毛泽东指定由陈伯达另外起草一个通知。
  陈伯达觉得独力难以承担重任。于是,经主席同意,成立了「中央文件起草小组」,陈伯达为组长,成员有康生、江青、张春桥、王力、关锋、戚本禹。这时,三十五岁的姚文元,虽然写了批《海瑞罢官》的大块文章,但是尚未跨入中央,所以成员之中没有他的份
  这个「中央文件起草小组」起草的通知,就是著名的《五·一六通知》,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发往全党,成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如今,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这一天,已被历史学家们认定是中国「文革」正式开始的日子。人们常说的「十年浩劫」,具体地说,就是从这一天算起,到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为止。
  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五月四日开到二十日。会议决定,撤销「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成立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亦即「中央文革」。
  「中央文革」以那个「中央文件起草小组」为基础,增加了姚文元等人。因此「中央文件起草小组」成了「中央文革」的前身。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正式宣告,「中央文革」成立,组长为陈伯达,顾问为康生。
  八月二日,中共中央补发通知,宣布「中央文革」成员如下:
  组长 陈伯达
  顾问 陶铸、康生
  副组长 江青、王任重、刘志坚张春桥
  组员 谢镗忠、尹达、王力、关锋、戚本禹、穆欣、姚文元
  不久,又宣布增加四名组员:郭影秋(代表华北局)、郑季翘(代表东北局)、杨植霖(代表西北局)和刘文珍(代表西南局)。
  这样,「中央文革」由十八人组成。对于张春桥来说,他从「中央文仟起草小组」组员,进而成为「中央文革」副组长,确立了他在中共中央的地位,跨出了从上海进入中央的重要的一步。虽说副组长有四个,张春桥名列其末。但是,一九六六年八月,甲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得以列席政治局会议,张春桥这个「副组长」的地位就日显重要了。特别是随着「文革」的深入,到了一九六七年一月,陶铸、王任重被打倒了,刘志坚、谢镗忠、尹达被揪出了。「中央文革」的阵营改变了:
  组长 陈伯达
  顾问 康生
  副组长 江青、张春桥
  组员 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
  到了一九六七年八月,王、关被捕,一九六八年初,戚又入狱。陈伯达则常称「生病」。于是,「中央文革」几乎成了江、张、姚的天下。
  历史真会开玩笑,那么一个「小组」,那么一个「副小组长」,使「狄克」变成使中国亿万人民蒙受十年苦难的灾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在黧黑的夜色之中,在鸣鸣呼叫的寒风之中,一架军用专机从北京直飞上海。
  机舱里坐着张春桥,平生头一遭,他享受坐专机的待遇。望着脚下茫茫的大地,犹如无涯的大海,翻腾着黑色的浪潮。他忐忑不安,未知此行是否会覆舟灭顶于上海……
  (三)(下期续)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