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肖条“华尔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7630
颗粒名称: 三水肖条“华尔街”
分类号: C913.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佛山市三水县城,有一条被人们称为“华尔街”的街道,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居民区。这条街道的全长千多米,楼房多为五层,经营着各种行业。1983年一批“移民”进入县城,他们为了求得生存,拼命做生意,随后各圩镇的经纪人、供销员、承包商、司机等也纷至沓来。这些“移民”拥有雄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大兴土木,营建高层楼宇。这条“华尔街”的出现,给三水县城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也给当地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 三水县 居民区 新开发

内容

入夜,从广州开往三水的火车,在进入西南站之前缓缓地行进,铁路两旁耸立的楼宇如林,映入旅客们的视野。这时刻,旅客们被眼前的景物吸引住了,不知谁说了一声:
  “华尔街”到了,顿时使整个车箱活跃起来,旅客们不约而同地伸出脖子向窗外张望,路灯一闪一现,座座楼宇仿佛在移动,如诗似画,美丽极了。
  这条被西南人誉为“华尔街”,全长千多米,处在西南火车站的东面,与铁路向西并行。这条新街,是近几年三水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新开发的居民区。当然,它远远比不上美国纽约“华尔街”楼房那样高耸和阔气。但它从地平线拔起,却非常瞩目,远近闻名。“华尔街”的楼房多是单家独户,少数是合伙集资共建的。这条新街的楼房多是五层过,清一色。首层全部拿来做生意,其余楼层都住上了新的“商人”。在这儿经营的有:铁器、竹木、水泥、油漆、五金、山货以及各种工程公司、承包商、打桩队之类的办事机构。
  1983年一批离乡不离土的“移民”从农村进入县城。这批“乡下人”,人多势众,吃苦耐劳能干。他们为了稳住阵脚、求得生存,起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拼命做生意:摆摊档、卖故衣、贩鱼虾、开烧腊店、搞建筑、办小型工厂等。紧接着,各圩镇的经纪人、供销员、承包商、司机,也纷至沓来,云集县城,进行各种经商活动。由于两支“新军”汇聚一起,阵容鼎盛、兵强马壮。这群“移民”,雄心勃勃、干劲十足,千方百计追踪商品信息,沟通各种渠道,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商品经济市场里,都能够应付自如,立于不败之地。现在,这群“移民”拥有雄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利用手中的钱,不断地扩大经营,得心应手,渐入佳境。他们出高价购买地皮,大兴土木,营建高层楼宇。于是乎,一条崭新的、被人民群众冠以“华尔街”称号的街道,就应运而生了,雄伟地矗立在肄江河畔。
  笔者带着好奇心,走访了“华尔街”的三户人家。这几位个体户的主人都不在家,由他们的亲人来接待。这三户人家,各自建了一座五层楼房,约750平方米面积,除了首层经营建筑材料、五金交电器材外,其余楼层都居住了户主家人、亲戚朋友以及雇请来的工人(店员)。这几户人家,在外围经营的还有打桩队、混凝土预制件场和开餐厅等。可以说,他们的经营渠道是多方面的。有人形容说“猪笼入水”、“盆满钵满”。这群新生的“资本家”,都是处在而立到不惑之年,有魄力,有胆识,是敢想、敢干、敢做的当代弄潮儿。当我望着“华尔街”的高楼时,在默默地沉思:数年前这批楼房的主人还是“一脚泥的乡下人”,而现在却穿着入时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住高楼,出入坐摩托车或汽车,俨然一个大商人,简直不可思议的巨大变化啊!如果用“鸟枪换炮”来形容他们的“发迹”,我感到词儿也不够贴切了。
  这群“移民”,是淘金者、开发者和创业者,他们给县城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当今开放改革的巨大浪潮冲击下,他们没有后退,没有气馁,没有徬徨,迎着急流前进,为改革时代弹奏着激越高亢的主旋律。
  人们要问,这条“华尔街”的住户究竟有多少的财富?由于户主人家守口如瓶,不愿告诉笔者,认为这是个秘密,宜密不宜泄,我就不便多问了。三水的一条“华尔街”的出现,产生了现实的深远意义,它给三水县城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谭桂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