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02253
颗粒名称: 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分类号: H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有翻译官员负责翻译少数民族文字。汉代时,中外交流频繁,翻译人员逐渐增多。明朝时期设立四夷馆,选拔翰林等人专攻外国语言,并扩大招收学生。清朝改四夷馆为四译馆,从事翻译的人数有限。1861年,恭亲王奕圻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聘请外国教师任教。同文馆的设立引起了争议,但最终顽固派的反对无法阻挡潮流。同文馆设有英、法、德、俄、日等文馆,除学习外语外,还学习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为八年。1901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注重学用结合,学生需要经常翻译国外文件和译书,并有机会实习,如随使节出国或在国外使馆工作。同文馆的设立是清朝推行买办外交的需要,但也起到了拓荒作用,开创了一代风气。
关键词: 外语学校 北京 同文馆

内容

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一八六二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
  早在西周,政府就设有翻译官员,称为“象寄”,主要翻译少数民族文字。汉代中外交流频繁,翻译人员不断增多。明朝设立四夷馆,选翰林三十八人专攻外国语言,以后又扩大招收“官民子弟”入学。清朝改四夷馆为四译馆,选少数人从事翻译。一八六一年,恭亲王奕圻主持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聘请英、俄、法等国教师任教。同文馆的设立,引起轩然大波,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极力反对,说学洋文是“违背祖训”,“大逆不道”。但是,由于潮流所向,顽固派的阻挠终于失败。
  同文馆设英、法、德、俄、日等文馆,除学外文外,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八年。直到一九〇一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教学很注重学用结合。学生在学习时要经常翻译国外电报、文件,高年级的还要译书。当时同文馆的学生和老师共同译出一批法律、哲学、天文学等书籍,影响很大。同文馆还给机会学生实习,如使节出国派学生随行,外国人来访派学生陪同,在国外设使馆派学生随驻。
  同文馆的设立是出于清朝推行买办外交的需要,但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没煞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鉴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