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秧田的改良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35885
颗粒名称: 老秧田的改良措施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88年1月25日,佛山报登载了防止老秧田地力“衰弱”和“疲劳”的有效办法在于有计划地对老秧田实行定期“轮体”,介绍了没有轮换条件的地方,改良和培肥老秧田的方法。
关键词: 老秧田 轮体 改良 培肥老秧田

内容

老秧田因长期淹水耕作,土质变劣,通透性变差;加上秧田又与两季水稻连作,地力消耗大,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和有效养分大大减少,使土壤养分失去平衡:特别是偏施化学氮肥,忽视有机肥的投入,使不少老秧田地力消耗大,多有发赤僵苗现象发生。
  防止老秧田地力“衰弱”和“疲劳”的有效办法在于有计划地对老秧田实行定期“轮体”。最好是3—5年轮换一次。有条件的农户,在加强秧田肥料建设,改善老秧田土质,增强地力后劲的基础上,采用秧田的“循环轮换”,或水旱轮作方式更好。没有轮换条件的地方,可采用以下方式改良和培肥老秧田。
  (一)犁冬晒白。割完晚稻禾后及早进行犁冬晒白、促进土壤熟化,使秧田常种常更新。同时要挖好排水沟,沥尽田间积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中养分的分解。(二)增施有机肥料。犁冬晒白后每亩秧田泼冬粪(人畜粪尿水)1000-1500公斤,有条件的增施火土灰、陈墙土等热性肥料,增加磷肥的施入量,促使老秧田向肥、软、松、暖转化,改善土壤结构。(三)冬种旱作物。利用冬季休闲的有利时机,冬种蔬菜、豆类,马铃薯等旱作物,以熟化秧由土壤,培肥地力(四)如秧田前荏冬种紫云英等绿肥的,育秧前应将绿肥“搬家”沤制,秧田忌避翻压新鲜绿肥,以防止“生肥”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危及秧苗。(五)在育秧和连作稻生长过程中,要采取开沟、排水、露田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质的僵化程度,利于禾苗生长,减少发赤僵苗现象发生。
  (李勉民)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勉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