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中期田间管理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28424
颗粒名称: 早稻中期田间管理技术
分类号: F329.0
摘要: 1987年5月20日佛山报登载了早稻中期田间管理技术,提高产量。
关键词: 农作物 水稻 管理 技术

内容

水稻从分蘖末期至最后一片叶始出时称为中期,历时约需30天,是稻穗在禾胎内生长发育,等待抽穗开花结实的阶段这个阶段水稻从营养生长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是决定穗数与粒数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根、茎、叶、穗同时生长,分蘖和叶面积指数进入高峰,群体和个体迅速增大,对外界不良条件的反应非常敏感,如果这个时期水肥管理不当,分化颖花和穗枝梗的发育则会受阻止,退化颖花可达20—40% ,次枝梗退化率也可达 30—40%,对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
  根据上述特点,中期田间管理的核心是改善群体生态条件,以达到幼穗分化发育良好,争取有较多的穗粒数。在技术措施上要抓三杀:
  (一)适时晒田控苗。晒田的作用是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有利于促根壮秆,为穗大粒多奠定基础。通过适时排水晒出,还可抑制无效分蘖,巩固早生分蘖,达到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一致。但晒田要适时适度,一般在插后20—25天,亩总苗数达到20—22万时,开始排水晒田控苗,晒田程度要因苗因上制宜,晒到田四周有裂痕,人踏入田不沾脚,白根增多,叶片增厚挺直,分蘖下降,叶色退赤为度。晒田后要及时回水,以满足幼穗分化发育对肥水的需要,促进穗大粒多。
  (二)掌握条件,适当补肥。早稻生长中期往往处于雨水较多,阳光不足的天气,因此,中期施肥要掌握条件,其原则是早赤的早补,迟赤的迟补,不赤的不补。补肥的数量不能多,只能起到促进生长平衡的作用。潮汕地区中期补肥的经验是:“青中有黄黄中补,高中有矮矮中施,三类禾苗薄薄施”迟熟大穗品种,如杂交稻、特青等,在退赤的基础上,中期适当适量补肥,对增加结实粒数,发挥大穗优势有良好作用,每亩可补施复合肥6~7公斤,或尿素3公斤左右。经晒田后而禾苗浓绿,不正常转赤的,可单施氯化钾5~6公斤,最好能撒施黑白灰,亩施25 ~ 30公斤,可起到壮秆、杀菌防病作用。总之,中期施肥一定要防止盲目偏施、多施氮肥,以免造成无效分蘖人量出生,恶化田间小气候,而招致病虫滋生为害和倒伏,带来减产的恶果。
  (三)注意防治病虫害。水稻中期主要病害有纹枯病和稻瘟病。防治纹枯病可掌握在底叶病斑出现时,亩用5万单位井岗霉素100~ 15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防治稻瘟病是在叶瘟病斑初现期,亩用三环唑50 ~ 75克,或富士一号或托布津或克瘟散或异稻瘟净100克,兑水75公斤喷雾。
  (李勉民)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勉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