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水稻低群体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9486
颗粒名称: 略谈水稻低群体栽培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6年8月1日佛山报登载的介绍水稻低群体栽培技术的文章。
关键词: 水稻 低群体栽培 栽培技术

内容

低群体栽培是水稻高产栽培的一项改革,实践证明,低群体栽培能克服过去高群体栽培的各种弊病,以实现低成本、高成穗,穗大粒多,产量高的目的。
  低群体栽培技术是:选用穗大、分蘖力强品种进行疏播培育多蘖壮秧,减少插植基本苗,管理上前期肥促早分蘖,中后期长势不过头,整个生长期都能获得高光效。具体要求是:亩插基本苗7—10万,最高苗数在28—30万之间,成穗率在70—85%,有效穗在18—21万之间。每穗粒数120—150粒,结实率在90%以上。从而达到穗大粒多,高产稳产。
  低群体栽培的好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用种少秧质好
  低群体育秧要求疏播,并带2个以上分蘖壮秧;秧质好,叶青健不披雾,根系发达粗壮,叶龄5.5-7片,扁蒲粗壮无病虫,每亩插基本苗7—10万,用种量较少。
  2.穗大粒多产量高
  低群体插的多蘖壮秧,成穗率高,比不带分蘖的,增产5—10%。因插植多蘖壮秧基本苗数少,个体生长协调,能充分发挥个体作用,使个体稳生稳长,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得到平衡发展幼穗发育好,穗大粒多,产量高。
  3.能充分利用阳光
  水稻叶面积指数,按“模式”要求是:分蘖期1—1.5,幼穗分化期2—2.5,孕穗期5—6,黄熟期2—3,由于低群体基本苗数少,前期够肥生长迅速,叶面积逐步增大,茎叶间互不遮掩,使阳光透入个体和群体中去,茎叶受光面积多,有利于低位叶片、茎对阳光的充分利用。同时,还利于土壤对阳光、氧气的利用,根系活力增强。由于整个生长期要求苗数少,个体和群体都能得到充分利用阳光。
  4.减少病虫为害
  低群体栽培整套技术,都是要求苗数少,单株和全棵水稻的茎叶受光面积大,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感染病害轻。如纹枯病,低群体比常规栽培感轻10—14%。由于稳生稳长,虫害也少。
  5.肥料利用率高
  低群体插植带分蘖壮秧,基本苗数少、最高分蘖控制在30万苗之内,有效穗要求18—21万,水稻根系粗壮活力强,吸收肥料好,利用率高,肥料浪费少,一般可节约8—10%。
  6.管理容易花工少
  低群体比常规栽培有不同,苗少穗大、粒多,管理比常规容易,且用肥用药少,成本低,花工少。
  (吴浩源)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浩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