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5852
颗粒名称: 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3月26日佛山报登载的关于对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重新认识。
关键词: 农业 国民经济 生产

内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也是我们建国以来发展国民经济的一贯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一九八五年工农业总产值预计可达一百零七亿多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九七八年相比,增长二点二倍,其中工业产值达七十六亿多元,增长二点七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百分之七十一,农业产值预计可达三十一亿元,增长一点五倍,农民年人均收入九百三十四元,增长三点三倍。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有些同志认为农业问题已经解决,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中逐步下降,农业再也不那么重要了。去年,有些地方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因此,对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很有必要重新认识。
  我们认为,尽管我们的二、三产业发展比较快,但农业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首先从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来看,全国的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九八四年为五千九百八十三亿元,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百分之五十六点三。我市虽然工业比较发达,但农村仍然是大头,去年我市农村各个层次经济(包括区级经济)总产值预计为五十一亿,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不包括棉织品)约为十一亿,两项合计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七;在出口创汇中,农副业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值一亿八千多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三;全市的农业商品率百分之八十四。上述〓表明,农业一〓是在国民经济产值和出口创汇的比重上还是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材料和主副食品以及市场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我市要提前在一九九〇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要认识到,农业对城市一系列改革和对工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历史经验证明,那年农业丰收,工作就主动,反之就会陷入被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农业歉收而受到的折腾,大家是记忆优新的。近几年开放、改革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正是由于有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村才有可能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发展第二、三产业;有了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才有可能使整个农村进入第二步的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商品生产发展了,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才有可能进行物价、劳动工资、商品流通等一系列城市改革,才有可能使工业顺利地持续发展。
  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对实现小康水平的不可代替的基础作用。小康水平既要体现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但同时必须体现城乡群众实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食物结构的改变,营养状况的改善,按照我国营养学家设计小康水平食物构成方案,除了必须有丰富的粮食作基础以外,每年每人需要肉类六十斤,奶六十斤,蛋二十四斤,鱼十八斤,植物油十二斤,食糖十二斤,水果四十斤,蔬菜二百四十斤,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业。没有发达的农业,小康水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绝不能由于农业情况有了好转就放松农业,也不能因为农业基础建设周期长、见效慢而忽视对农业的投资,更不能因为农业占国民经济产值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
  当然,我们强调重新认识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不是走过去农村“单打一”搞农业、“单打一”搞粮食的老路,而是应当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充分运用第二、三产业积累的资金和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持农业,充分发挥“以工补农”政策的威力,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材料和更广阔的市场,促进农村越来越繁荣兴旺,走城乡结合,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子。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史正言
责任者
马克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