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给新生婴儿解“胎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14641
颗粒名称: 切莫给新生婴儿解“胎毒”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2月5日,佛山报登载了关于切莫给新生婴儿解“胎毒”的文章。
关键词: 婴儿 黄疸 陋习

内容

婴儿出生后第三四天往往会出现轻度黄疸,我们叫做“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不用处理,经三几天之后便可以自然消退。
  但是,在本地区民间中流传着一种陋习,给新生婴儿乱用许多所谓解“胎毒”(“胎热”)之药。如:黄连、黄柏、黄芩、腊梅花、“保婴丹”、“抱龙丸”、紫草根、珍珠末等等中草成药,这是很危险的事。在儿科临床上常见到因为用了这些药物而使婴儿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例,重则引起死亡或极其严重的后遗症,如软瘫、抽搐、大脑瘫痪等,我们称之为“核黄疸”症,因目前还无法治疗而使孩子终生残废;轻则亦要紧急输血抢救。
  在我们两广地区由于人群中潜有一种先天性遗传性血液缺陷,即“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种遗传性缺陷特别多在男性中表现出来,遇到使用上述的中草成药后很容易发生溶血。除此以外,一些中西药如磺胺药、退热药、艾、旱莲草等等也会引起溶血的发生。甚至食物之中如蚕豆、龙芽豆、狗爪豆以及家用化学物品如“臭丸”(萘)等亦有诱发溶血的危险,要认真小心。
  有这种缺陷的妈妈(或爸爸)所生下来的婴儿更要特别小心。不能乱用解“胎毒”的处理。根据最近研究表明,甚至怀孕后三个月内服用了人参、莲叶、莲蓬、金银花、紫草、当归、夏枯草、“十三太保”、“十二太保”汤和五花茶等药物之后也会引起胎儿出生后发生危险的黄疸症。
  我们两广人群G-6-PD缺陷的发生率约为8.6~15.7。为此,我们大声疾呼:切切不可再陋习相沿地对新生婴儿乱用解“胎毒”处理了!现代儿科学之中是没有“胎毒”“胎热”的诊断的,奉劝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妈妈们,要防范新生儿用药引起急性溶血,保护婴儿。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余昌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