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声乐 走上世界舞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8235
颗粒名称: 发展民族声乐 走上世界舞台
并列题名: ——访全国政协常委张权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4月24日佛山报登载的对于全国政协常委张权的访问文章。
关键词: 流行音乐 音乐知识 时代

内容

张权,一九四七年出国的中国留学生,一九五一年回到祖国,她用自己的歌喉为新中国服务。抒情花腔女高音张权,因扮演《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而闻名遐迩。
  由于政治风云,她失去上台演唱的机会。她演出的最后一个歌剧《兰花花》,借用西洋手法、富于民族气息,她以在中国土地上绽开的这朵《兰花花》作为告别歌剧演出而自豪。
  她追求的中国声乐艺术,不但要有现代歌唱技巧,更要有民族风格。如今她在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她把自己毕生积累的音乐知识、技能一古脑儿教给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
  张权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她认为提倡什么音乐,对社会、对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关系极大,透过音乐,可看到时代。她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唱的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忧虑、沉闷,反映了那个令人悲伤的时代。上中学,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民族危亡,唱《大刀进行曲》这些歌,很能激发爱国热情。五十年代我回到祖国,唱的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雄赳赳,气昂昂”。进入八十年代,能够代表八十年代的歌声是什么呢?大家都不会同意是《九州方圆》吧。
  “我不反对流行音乐”,张权说:“流行音乐也有很高雅的,但也有极粗俗的,出于音乐知识肤浅,或者主要为了赢利,现在把一些低级的流行音乐当作精华广泛传播,那些“稀里马虎”的东西,听得多了,能不叫人“稀里马虎”吗。一场演出下来,不能只数拿到多少钞票,要想想给人民什么好的东西?对他们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哪些好处,不能只为了赚钱。
  张权说:酒巴是酒巴,剧场是剧场,在酒巴唱的、演的东西,不要拿到剧场去。剧场里面唱的、演的,应当是艺术精品。国家对艺术精品,哪怕是亏本,也要扶植、提倡。张权满怀信心地说,要看到,在世界声乐的艺坛上,中国已经坐上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将来,要让外国的音乐家唱我们作的曲子,由我们来评分。我们要努力培养好我们的年轻一代,学习并发展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使之走上世界舞台。
  (摘自《光明日报》)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