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之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6889
颗粒名称: 绿色之王
分类号: G217.653
摘要: 1985年2月16日佛山报连载的国外畅销长篇小说《绿色之王》。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连载 《绿色之王》

内容

九、达弗·拉扎罗斯
  雷伯手持锋利的短剑,从六米远的地方一跃而起,“呀”地大喝一声,朝一个人刺去,手起剑落,把那“人”刺个通透。雷伯脸不变色心不跳。
  “哈哈,干得不错。”背后传来一阵哈哈大笑。这是教官达弗·拉扎罗斯的笑声。原来,刚才雷伯刺“死”的只是一个训练用的假人靶。“对,”拉扎罗斯继续指点道,“你要趁那个卫兵还没有清醒过来,就一剑刺进他的喉咙。不然的话,他只要惊叫一声,就会把全营的英军都叫醒。记住,你只有一次机会,决不会有第二次!
  这是在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军队的训练场上。雷伯被“四一二英国皇家运输团”运到以色列以后,就编入了一个特工训练营。这个特工训练营的任务是教学员各种格斗、爆破、暗杀的技巧,将来派他们去袭击英国军队。
  教官拉扎罗斯是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他在下巴上贴了一撮短短的假胡子,一笑就露出雪白的牙齿,模样十分奇特。他身体极棒,却戴着一副无框眼镜,温文尔雅,一副知识分子派头。从外表观察,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极其凶暴的人,一生都为某种幽暗而孤傲的心理驱使,做出过许多骇人听闻的行动。他游踪极广,到过爱尔兰、美国,也去过南美洲,甚至远东。他一生的转折点是在一九三三年。那年,他与未来的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大卫·本·古里翁邂逅相逢,此后便一生都成了后者的追随者。
  拉扎罗斯转过身子,对班尼西说:“现在轮到你了,你也来演习一下吧!对准假人靶刺去。记住,你要把他当成一个活人!”
  班尼西也学着雷伯的样子,一跃朝假人靶刺去,但动作慢了一点。
  “不行,重来!”拉扎罗斯说,“你太手软了。这样,你不让对方杀死才怪呢!”他说完,一眨眼象影子一样,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假人靶的边上,“来,你把我当作靶子,用短剑刺穿我的喉咙。来吧,脱掉鞋子,用出你的全部本领,真的刺穿我的喉咙!”
  班尼西一愣,有点不知所措。他下意识地脱掉了鞋子,犹犹豫豫。手中的短剑闪闪发光,锋利得就象剃刀。“给你一分钟,看你能不能杀死我。”拉扎罗斯说完,转过身去,面对一堵白色的矮墙。
  班尼西看了看雷伯,雷伯点点头。
  班尼西一跃而起……
  ……说时迟那时快,三秒钟以后,那把短剑已经反过来,对准了班尼西自已的喉咙,锋刃轻轻擦破了他的胸口,他浑身一抖,一阵剧痛。
  沉默。
  “他输了,让我和你比试一下,好吧?”雷伯挺身而出。
  雷伯和拉扎罗斯四目对视。双方沉默良久。
  最后,拉扎罗斯笑了。他摇摇头说:“我不干。”
  训练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进行。他们不仅学会了格斗,还学会了爆破。雷伯的成绩特别突出,成为整个训练营里的佼佼者,连拉扎罗斯也不由得对他暗暗佩服。这个训练营的学员,都是各个纳粹集中营里的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其中不乏不怕死的勇者,但雷伯比他们高出一筹的地方是——在无论何种危险的形势下,他都能视生死如儿戏,丝毫不为动容和退缩。这是千万人中极为罕见的奇杰。雷伯也是犹太人,但他与周围的那群犹太复国主义者不同,他不喜欢介入关于犹太人命运的讨论。拉扎罗斯也不爱这种讨论,他是个武人,不会说话,只会行动。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八日,雷伯第一次参加了犹太突击队的军事行动。他们的任务是在一条离加沙不远的大路上伏击英军的车队,骚扰英军,使他们日夜不得安宁,犹如“坐在蝎子巢穴”上。
  突击队一共有十五个人,归一个叫“伊莱休”的军官指挥。他们藏身在预定的伏击地点,不一会儿,英军的车队果然来了,一辆吉普车开道,后面跟随五辆卡车。伊莱休手中的机枪首先开火,封锁了道路。突击队员们连续扔出自制的酒瓶手榴弹。
  混战中,班尼西看见雷伯纵身跃出隐蔽的地点,“腾、腾、腾”几大步,一眨眼工夫就冲到了路边。他的神色从容镇定,丝毫也不露出急迫慌张的表情。“嗒、嗒、嗒”,随着机枪的扫射声,飞来雨点般的子弹,从雷伯身体的上下左右飞过。雷伯似乎浑然不觉,不慌不忙,如入无人之境,绕到那辆吉普车的前方。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大串酒瓶手榴弹,就象一个推销酒类的饭店女服务员。
  雷伯离吉普车只有几步了,他拉开手榴弹的保险栓,数到“一、二、三”,瞄准车头扔去。“轰”地一声,吉普车着火了。雷伯呢,早已敏捷地跳出圈外,一点也没有伤着。他又跳来跳去,一面避开机枪雨点似的子弹;一面如法炮制,接连干掉了三辆卡车。
  雷伯奇迹般地没有受伤。这时,传来伊莱休“撤退”的讯号,还不到两分钟,这群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就撤出了火力圈,按原计划四散隐蔽,一下子就跑得没影儿了。英军车队成了一片燃烧的火海,士兵们重新组织火力反击;然而,对手却早已不见踪影了。
  雷伯、班尼西和尹莱休编成一组撤退,他们不停地一连跑了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安全地带预定的分手地点。伊莱休看了看雷伯,钦佩地摆摆手:“真是少见的勇士,不愧为拉扎罗斯的高徒!”
  第二天早晨,太阳爬上东山的时候,雷伯和班尼西顺利地回到了大本营特拉维夫。
  此后的两个月中,他们经常被秘密派出去执行同类的任务。而在每一次任务的间隙,他们都回到特拉维夫,以公开的身份出现,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真面目。班尼西的公开身份是一家工艺品商店的老板;雷伯则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咖啡馆的侍者,这家咖啡馆,是律师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他们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外语上了。班尼西是个学习外语的能手,他不仅会说依地语和希伯莱语,而且能说波兰语、德语和俄语,现在开始学英语。雷伯也在努力学英语,他的进展之神速,使班尼西这位“语言专家”也叹为观止。雷伯一有空闲,就一头钻进电影院去看英语原版片。他会日复一日连续不断地看上十几部片子,才稍事休息,干别的事儿。不久,雷伯就能把电影上的那些著名演员吐词发音的腔调学得维妙维肖了。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底,雷伯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他的名字、身世、护照,全部都改了个样儿。新的护照上说,他叫彼埃尔·休布雷奇,一九二六年生于巴黎——“彼埃尔”这个化名,在雷伯的一生中,使用过决不止一次。他的身世是这样的:父亲是个军官,阵亡于叙利亚。母亲是个犹太人,一九四二年在巴黎失踪。
  伪造好了护照和身世之后,雷伯被派往特拉维夫市中心的一家银行当经理。这家银行是犹太秘密组织的一个据点。在那里,雷伯略施小技,就大大显示了他的非凡的理财能力。不久,他又成为-个金融经纪人,出入周旋于社会的上层。
  犹太秘密组织想利用他打入英国人的圈子,为他们服务。
  雷伯则忍辱负重,另有所图……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