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20005576
颗粒名称: 振兴中华之路
并列题名: ——我国农民在愉快地转化为工人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4年10月5日佛山报登载的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愉快地转化为工人的文章。
关键词: 务工农民 经济发展 收入增长速度

内容

在农村乡镇企业中,流行一个新名词——“务工农民”。“农民”之前冠以“务工”两字,其含义是农民依旧身居农家,有的人还要耕种一些土地。但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和工人一样。
  我市南海县南沙乡和上元乡已有九成劳动力从事工副业生产。南沙乡还向外省外县城市招工,一些人每月工资100多元。据统计,全国的“务工农民”已有3,000多万,相当于全民和大集体工企业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回忆解放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大批农民穷困破产,流入城市,无可奈何地在痛苦中变为工人。而八十年代的今天,农民是愉快地转化为工人。我国农民转化为工人所走的道路有几个特点:
  一、农民不但没有破产,而且在转化中迅速富裕起来。从1978年到1983年全国职工家庭平均每人收入年增长7.4%,农民家庭每人收入平均年增长18.3%,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里人。
  二、农民没有离乡背井,而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避免了欧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带来的严重问题。
  三、城市不剥削农村,而是支持农村,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四、“务工农民”的质素提高速度,远比西欧诸国当年农民转化为工人的进程要快。他们不仅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种大路货,而且能够生产工艺要求严格的中高档产品,成为生产出口商品的重要力量。例如,我市顺德县桂洲风扇厂生产的TMT吊扇远销亚、欧、美三十多个国家。
  这么多农民,在短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工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振兴中华之路。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