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1248
人物姓名: 刘行之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740.pdf
籍贯: 邵阳县塘田市镇大坪村
非亲属: 吕振羽

传略

塘田市镇大坪村人,生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据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早年从小学到中学,和吕振羽一直是同窗好友。据其村老人回忆,刘行之长得高大英俊,能说会道,喜助人为乐,常因雇工、收租事对父母不满。后吕振羽到长沙读书,刘行之则考入上海某大学。又传说刘行之曾从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曾和周恩来有过接触。回国后在上海活动,亦和陈独秀、周恩来等中共领导者有过往来。以上均系传闻,无人考证。后死于龙华监狱,时间为1927年左右,死因无考。一说是因其组织学生运动被捕,一说是因组织起义被害,一说是死于4·12大屠杀。死后,其尸首由同乡好友、时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书记长的莫萱元(后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去台湾)雇船从上海经长江、再转资江运至塘田市。前些年,其村中还有老人能记起刘行之尸体运回村中安葬的情景。刘行之的头是用刀砍断的,重新接上后用白布包扎,衣服是囚服,上有龙华监狱字样,尸体用黑漆棺材盛装,因运输途中时经3月,尸体已腐烂,后葬于塘田市镇肖七村院子龙头山。20多年后全国解放时,刘行之的父母和三个兄弟相继死去,又因他家是地主成分,所以对他的死因和身份也就无人过问。唯一的可能知情者莫萱元又去了台湾。再过20多年后改革开放,当时的老人们多已不在,所以,刘行之的死因和身份一直是个谜。20世纪80年代末编修上届《邵阳县志》时,刘行之家乡曾有人向县志办公室提供了这一线索,县志办曾做过一些调查,但均无结果。近年,在吕振羽的遗作中,发现1939年春,吕振羽偕塘田战时讲学院学生出游至腊树坳,路过刘行之故居时写下的三首怀念刘行之的诗,诗云: 寒假同赁饮马塘,争论雄辩话盈窗。 殷勤相将访遗族,同迨老翁说故常。 平安喜报发春申,绿色学宫托隐身。 惊自乡人传恶讯,无凭无据系徒刑。 出狱佳音到四京,相期把臂寐难成。 朝朝我向南天望,死耗忽传费猜疑。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