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荣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唯一号: 181130020210000602
人物姓名: 李显荣
文件路径: 1811/01/object/PDF/1811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685.pdf
出生年: 1934年
卒年: 1986年9月15日
籍贯: 黄亭市镇烟山村
亲属: 李显扬

传略

李显荣(1934—1986),黄亭市镇烟山村人,1947年就读松坡中学(今隆回县一中前身)。1950年,16岁的李显荣回乡任教,班上许多学生年龄比他还大,课余时师生常在一起玩耍,常被学生掀倒在地。同年秋,李显荣考入邵阳市二中读高中,土改时,李显荣家被划为地主,已无钱供他上学,李显荣被迫再次辍学。其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习的哥哥李显扬听说弟弟失学,卖血换了15元钱,寄回家让李显荣继续上学。高中毕业后,父母想让他在家乡当一名小学教员,以缓解家庭困难。但李显荣瞒着父母报考大学,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 1955年,李显荣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留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虽十分优秀,但却受到“只专不红”的批判。1960年,李显荣学成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欧美史研究室副主任、社会主义史研究室主任、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李显荣长期从事苏联近现代史研究,尤对俄国的巴枯宁主义、泛斯拉夫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史等专题有精深的研究,且勤于笔耕,学术新作不断问世。20世纪60—70年代,李显荣先后发表了《论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沙皇俄国向外扩张的工具》等论文,在史学界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李显荣的学术研究进入黄金时期,数年间,他发表论文和著作数十种,计130多万字。同时参与了《大百科全书条目》、《俄国通史简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十月革命史》、《外国历史名人传》、《外国历史大事集》等历史文献的编辑和著述。 李显荣的《巴枯宁评传》,全面客观地评述了巴枯宁在19世纪30—70年代的主要活动与思想,对巴枯宁的哲学观点做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客观公正地肯定了巴枯宁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作用和他对斯拉夫弱小民族的同情。 《托洛茨基评传》,是我国学术界全面评价托洛茨基的开创性著作。对托洛茨基的评价,在当时是个很敏感的政治问题,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数十年来,托洛茨基一直被认定是“一反到底”的角色,对托洛茨基的这种历史定位,历史学家们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李显荣敢于冲破这个禁区,在《托洛茨基评传》中,李显荣对托洛茨基的功过是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列宁逝世前,托洛茨基虽然犯过不少错误,但功大于过,对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期间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准备和发动所作的贡献,以及俄国3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托洛茨基作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为组建壮大苏联红军和击败国内外敌人所起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对托洛茨基后期反对第三国际、建立托派国际(第四国际)、分裂工人运动、破坏无产阶级团结的活动,给予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托洛茨基评传》的出版,石破天惊,李显荣的史德史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研究动态》、《文摘报》、《参考资料》、《参考消息》等国内报刊和香港《争鸣》杂志及日本共同社等国内外媒体相继对《托洛茨基评传》进行了评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齐世荣称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评述托洛茨基的著作。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石峰赞誉《托洛茨基评传》为我国史学界对托洛茨基的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世界历史》主编朱庭光称《托洛茨基评传》在世界史研究领域中是一个勇敢的尝试。日本共同社则认为,《托洛茨基评传》的问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强调实事求是的政策意向。 李显荣在1980年后的短短几年中,先后指导培养了5批硕士研究生。后身患绝症,他仍忍着病痛的折磨,白天给学生讲课,夜晚挑灯夜战,审阅批改学生们的学术论文,闻者无不感叹。 1986年9月15日,李显荣在北京病逝,年仅52岁。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专题

副研究员
职位
研究员
职位
副主任
职位
主任
职位
学术委员
职位
教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