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食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563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食品工业
分类号: TS2
页数: 3
页码: 386-3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食品工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酿造、副食品加工、罐头等。
关键词: 食品工业 工业 新邵县

内容

境内食品工业历史悠久。巨口铺的豆腐、新田铺的酒、牌楼边的排糖、龙山的玉兰片等名产久享盛名。民国时期,有加工各种食品的手工作坊100余家。从业200余人。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食品工业有较大发展。1989年,有国营食品加工企业5家,集体企业10家,在县工商局登记的个体企业118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牛皮糖、香菇辣酱、红姜等为省优产品。冬笋罐头等6个产品出口,年创汇100多万元人民币。
  第一节 酿造
  境内大部分乡村集市历有酿酒售酒者。酿溪曾有10家酿酒作坊。农户自酿自食者甚多。
  1956年5月,县人民委员会拨款12.64万元,筹建“地方国营新邵县联合工厂”。厂长余尧生率领78名职工从手工加工罗卜丝、姜片等做起,靠“三把菜刀起家”,因陋就简建起酿酒、加工等6个车间,年底投产。1957年,为节约粮食,利用茨茯苓(又名金波萝)、金樱子、栗子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采用固体发酵,酿造白酒成功。年产值65.65万元,实现利润61900元,上交税金35.7万元。1958年3月11日,在全国第二届酿酒会议上轻工业部、全国总工会授予奖旗一面。但野生植物酿造的酒,饮后头昏,人称“懵脑壳酒”。1959年派员赴外地参观学习,研制出“加酸、清蒸、二排清”的新工艺,提高了质量。1965年,年产饮料酒303吨。1966年4月18~25日,轻工业部在新邵县召开有19个省(区)市代表参加的现场会,推广野生植物酿酒经验。1967年,厂工程技术员谢国汉、赵子偀、曾其凡等改固体发酵为液体发酵,采用双塔蒸馏。将粗馏塔改用斗笠式泡帽,由45层增至63层,每层泡帽由11个增至13个,提高质量和出酒率。谢国汉撰写的“茨茯苓酿酒液体发酵工艺”论文,被中国科学院收入《微生物学革命》第二集。1970年产酒1000吨。
  1971年,开始研制黄酒、药酒、果酒等多种产品。1973年,改泡帽式铝质粗馏塔板为泡帽式铝质塔板,改精馏塔板为浮阀不锈钢塔板,形成年产3000吨酒精的能力。1974年停用野生植物代粮酿酒。
  1981年11月,助理工程师王乔英研制的“灵芝酒”,获省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和“地方名牌产品”称号。1982年2月,在涟源地区评酒会上,灵芝酒、桂花酒、原桔酒均被评为第1名。1983年6月,厂名改为“新邵县酒厂”。1988年12月,三级酒精获“省优产品”称号。是年,全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45万元,职工327人,生产40多个品种的饮料酒,年产3335吨,产值1246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
  1989年底,全县有酒厂11家,其中私营和乡办10家。年产饮料酒3667吨,产值1441万元,实现利税170万元。
  第二节 副食品加工
  一、豆制品
  境内传统豆制品有豆腐、豆皮、豆笋、豆豉等,均以黄豆为原料,一般是一家一户生产,串乡叫卖。巨口铺的水豆腐,细嫩可口,全县闻名。1952年,酿溪镇集资入股建小河街豆腐店,1956年划归县商业部门管理,名为“满意豆腐店”。1970年初,该店改用电动机磨浆,日磨黄豆200公斤,定量供应县城居民。1988年,县南货加工厂所产豆豉,在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展出。1989年初,国家停止城镇居民黄豆定量供应,满意豆腐店因此停办。年末,全县有豆制品厂20家,户营1205家,年产豆制品2169吨。
  二、糕点
  民国时期,酿溪有合胜斋、三星斋等制作糕点的斋铺6家,品种单一,产量少。农村食用的糕点,多从新化、邵阳、蓝田等地购进。1949年,糕点加工仅两家。1953年9月,建立“新邵县南货加工厂”。1956年,职工21人,生产各种糕点54种,年产112.9吨,以后逐渐增加到年产400吨。1981年冬,新田铺供销社建副食品加工厂。1982年,一个体户在酿溪镇开设“回味斋”食品加工厂。1983年,陈家坊、孙家桥、坪上、严塘区供销社兴建副食品加工厂。1984年后,言栗、高桥、花桥、武桥等地先后建立乡办食品厂,私人经营的厂家发展更快。至1989年底,全县有糕点加工厂77家,产桃酥、花生酥、冬瓜糖、蛋糕、饼干等120个品种,年产量513吨。
  三、糖类
  民国时期,民间以大米、红薯为原料,用麦芽发酵,熬制饴糖。集镇与大的村落都有熬糖作坊。三民乡塘口(今属土桥乡)一条街30多户,几乎家家熬糖出售。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熬糖者大减,塘口也只有个别户间歇性地熬糖。是年,县南货加工厂生产饴糖,用于食品加工。1976年,用饴糖和桔子糖混合熬制成牛皮糖。后又用白糖、漂麻仁、生粉等为原料生产精制牛皮糖,具有香甜适口、韧性强、耐嚼不沾牙等特点,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全县产各类糖50余吨。
  四、姜制品
  民国时期,境内盛产生姜,少量用手工加工成干姜出售。20~40年代,年加工干姜14~21吨,远销南洋。
  1956年,供销部门收购鲜姜托县联合工厂加工干姜,是年产干姜28.95吨,经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长沙站出口。1957~1966年,共产出口干姜522.4吨,年均52.24吨。1958年县联合工厂用生姜制成姜油。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供销部门停止干姜加工出口。1976年,恢复加工。1981年,出口156吨。后因鲜姜价涨,国际市场干姜价跌,停止加工。是年,新田铺区供销社创办“红姜加工厂”,年产红姜25吨,实现利润12000元。1985年,投资32100元扩大生产。1986年,生产6个品种,其中五味红姜砣、五味红姜片为邵阳市优质产品。1989年产红姜70吨,远销北方各省,纯利42000元。新田铺区供销社被评为邵阳市财贸系统产值、利润、人平劳效优胜单位,所产红姜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第三节 罐头
  1987年,新邵县营养食品厂改为县罐头厂,生产冬笋、香菇辣油酱、蘑菇、藠头等十几种罐头,县内始有罐头生产。所产船牌冬笋罐头远销日本等国。香菇辣油酱罐头,鲜、辣、香、甜,为调味佳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1988年,被评为“省优产品”,获首届全国博览会“铜奖”。是年,生产各种罐头300吨,产值140万元,实现利税30万元。1989年,因外销困难,经营管理不善,仅产各种罐头80吨。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