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牧医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牧医组织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
页码: 2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畜牧业牧医组织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组织建设、经营管理等。
关键词: 畜牧业 新邵县 牧医组织

内容

一、组织建设
  民国38年(1949),境域有民间兽医120人(中兽医40人,去势员80人),个体游乡行医,临诊收费。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2月酿溪镇、孙家桥始建兽医诊所。1954年12月,成立新邵县牧医协会,各区成立分会,会员160人(兽医59人,去势员101人)。1958年7月,全县38个乡(镇)建立畜禽防疫站,10月合并为12个公社防疫站。1959年,全县有250个大队,各配备1名防疫员。1963年,46个公社建立兽医诊所,有畜牧兽医人员188名,其中99名由农村自产粮转为定量供应粮。1966年始,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县牧医协会、区分会、公社兽医诊所均瘫痪。1970年复建31个公社畜牧兽医站,617个大队各配一名赤脚兽医。1976年,全县236名牧医人员中,有151名转吃地方筹集粮,85名吃定量供应粮。1981年全部转吃常年统销粮。1985年改为定量供应粮。1989年,有县、区、乡(镇)专职兽医222名,有村兼职畜牧兽医642名。
  二、经营管理
  50年代,开展耕牛保健和生猪“三包”(包防疫、包去势、包行医事故损失赔偿),收取保健费,三包费。60年代,兽医诊所对生猪去势实行承包,其他业务临诊收费,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分配制度。70年代,推行畜病合作防治制度,以公社为单位,由兽医站对所有畜禽进行“三包”(包防疫、包去势、包治疗)实行固定工资制度。1983年始改为只包防疫,其他临诊收费。1984~1987年,兽医站取消固定工资制,实行多劳多得。对生猪实行“三包”(包防疫、包去势、包技术事故损失赔偿)。对耕牛实行“四包”(包防治、包去势、包治疗、包草药)。1988~1989年,生猪改为只包防疫,其它去势、治疗均临诊收费。对其他畜禽的防疫、去势和治疗,兽医人员按规定收费。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