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禽及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5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家禽及其他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295-2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畜牧业家禽及其他家禽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鸡、鸭、鹅等。
关键词: 畜牧业 新邵县 家畜

内容

一、鸡
  饲养 民国时期,养鸡是境内农民家庭副业之一。亲戚之间的送往迎来,鸡是主要礼品,与猪肉、鱼并称为“三牲”。贫苦农民更以养鸡产蛋兑换食盐和日用工业品。但因缺粮,饲养量有限。解放后,鸡发展较快。1952年,全县养鸡41.55万羽,户平4羽,均为私养,以自食为主。1958年养鸡102.3万羽,户平9.2羽。1959年禁止私养,1960年下降到36.16万羽,许多院落难闻鸡声。1961年始,允许私人养鸡,1966年回升为84.06万羽。1967年始,有些地方以鸡啄食稻谷,影响集体生产,限制饲养。1970年仅58.12万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养鸡向商品化方向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养鸡专业户、重点户。1984年,退休干部何伯雄养母鸡400羽,肉鸡1500羽,孵小鸡14000羽,收入13000元,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表彰。1989年,全县养鸡125.19万羽,户平6.4羽。有专业户25个,养鸡22000羽,户平880羽。
  品种改良 1952年全是本地土鸡,蛋肉兼用,体重为1.5~2公斤,母鸡年产蛋60个左右,肉质甜美细腻。1957~1958年引进澳洲黑、九斤黄、洛岛红、来杭、芦花、白洛克等良种鸡40000羽。1984年,引进新布罗、红布罗、AA、B6、罗丝等良种鸡40100羽。1986年引进新浦东和狼山鸡550羽,京白鸡3000羽。1989年,全县土鸡占73%、杂交鸡占20%,引进的各类良种鸡占7%。
  二、鸭
  民国时期,境域各地均有养鸭习惯,贫苦农民以鸭蛋是买盐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称鸭为“盐船”。民国35年(1946)县境养鸭12.5万羽,有专业养鸭棚12个。言栗了田王异哉养鸭600羽。品种多为土鸭,亦有少数番鸭(洋鸭)。土鸭,觅食力强,体重1.5公斤左右,母鸭年产蛋180个左右。新中国建立后,养鸭业有较大发展。1952年全县养鸭24.93万羽,户平2.4羽。1957~1958年引进苏淮鸭、北京鸭5000羽。1958年全县养鸭56.66万羽,户平5.1羽。建立人民公社时,鸭归集体饲养。1960年下降为12.14万羽。1961年始,允许私人养鸭,
  1966年回升为39.84万羽。1971年,政府发动群众养鸭防治水稻害虫,1978年上升为40.64万羽。80年代,养鸭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特别是新田铺、小塘、言栗等乡,以邵阳市为市场,发展更快。1987年,培育出“新邵麻鸭”新品种,体重2.1公斤左右,母鸭年产蛋230个左右。1984年,小塘乡柏水村李苏伟养鸭705羽,孵出雏鸭71850羽,获利7140元。是年,引进樱桃谷鸭360羽。1989年全县养鸭71.53万羽,户平3.6羽。有专业户70个,养鸭13930羽,户平199羽。
  三、鹅
  鹅在新邵家禽中比重小,均属本地品种。1952年,全县养鹅5400羽。1958年增至6400羽。是年引进狮头鹅40羽。1959年公社禁止私人养鹅,1960年仅2400羽。1961年始允许私人养鹅,1966年恢复为6000羽。1967年后,以养鹅影响集体生产,受到限制,1970年下降为3300羽。80年代,鹅发展较快,1989年养19800羽。
  四、其他养殖业
  蜜蜂 1952年全县养蜂320箱,产蜂蜜1.75吨。1958年增至750箱,产蜂蜜5吨。1960年减少为251箱,产蜂蜜1.1吨。1961年起缓慢回升,1978年后发展较快,1989年达1342箱,产蜂蜜7.89吨。花桥乡朱明华养蜂65箱,年产蜂蜜1.3吨。
  蚕 民国时期,境内有些小孩养蚕。解放后,50~60年代养蚕亦少。1974年,县派人到四川学习利用“四边”地栽桑养蚕经验,回县后,发动部分大队、生产队栽桑养蚕,当年产茧0.6吨。1976年从安徽、浙江调进良种桑苗200多万株,全县桑园发展到9700亩,养蚕地域扩大到30个乡、镇的300个大队,产蚕茧32.5吨,成为湖南省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1979年,县丝绸厂建成投产。1980年,全县产茧57.85吨。1983年后茧价偏低,部分地方毁桑种粮栽桔,至1989年,全县桑园600亩,产茧20吨。
  鸽 民国时期,新邵境域少数富裕人家养鸽,主供观赏。新中国建立后,50~70年代,有一些爱好者养鸽,数量极少。80年代,以鸽肉营养价值高,传称“一鸽当九鸡”,城镇居民和机关、厂矿职工家属养鸽者增多。1989年,全县有养鸽户120个,存笼1560只。酿溪粮站李晓东养36只,年末存笼22只。
  蛇 邵民间只有“见蛇不打三份罪”的谚语,史无养蛇先例。1984年11月,洪溪乡明星村刘结中,利用空屋养蛇300条,其中眼镜蛇10条,小白花(或称笛子蛇、银环蛇)蛇130条,黄蜒、乌山公、油麻蛇160条。主要饲料是泥鳅、黄鳝、老鼠、蛙类。1985年底发展为500条,收入1100元。主销广东,少量卖给附近药店。后因缺资增添设备,1989年只养蛇10条,收入50元。
  蝎 蝎毒供药用。1986年、1987年,县电影院退休职工邓武成,先后从安徽、山东引进蝎成虫3000条和蝎的饲料黄粉虫,室内池养,人工控制温度,至1989年,共卖种蝎40000条,纯收入14000元。是年5月,提取蝎毒12.9克(粉剂),送往北京中华动物毒素开发中心,因国际市场销路中断,后只育种蝎,未提毒。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