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森林虫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4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森林虫害防治
分类号: S763
页数: 2
页码: 285-2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森林虫害防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害虫种类、防治等。
关键词: 森林保护 林业 森林虫害防治

内容

一、害虫种类
  1981年4~10月,县林业局组织5名技术人员,在23个公社,2个国营林场的213个大队和工区,普查害虫与虫害情况。采集害虫、害虫天敌标本3449个,查明森林害虫有11目,58科,503种。害虫天敌10目,27科,207种。是年,危害杉树的害虫有粗梢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蛾、黑翅大白蚊、角蜡蚧等,危害面积13400亩;危害马尾松的害虫有马尾松松毛虫,松梢螟、松针红蜡蚧、散白蚁等,危害面积47300亩;危害楠竹的害虫有黄脊竹蝗、竹小蜂、竹笋夜蛾,危害面积41000亩。
  二、防治
  新中国建立前,人们防止森林虫害,只是偶用人工扑捉。新邵县境危害森林最大的是松毛虫。清同治五年(1866)松毛虫大暴发,成片松树针叶被吃光而枯死。民国34年(1945)境内松毛虫为害面积在20万亩以上,松树死亡甚多,近山居民房檐屋角爬满松毛虫。后飞鸟群集,大量捕食,虫害始减。
  1954年,县境有10000亩松林发生松毛虫。1956年,扩展到21万亩,限于物资条件,只有土桥、大坪等6个乡防治4200亩,仅占虫害面积的2%。1957年松毛虫危害面积蔓延到24万亩,针叶被吃光的8万多亩,虫害遍及小塘、寺门前、雀塘等23个丘陵区乡。采用人工扑捉、放寄生蜂和喷施药物等方法防治。酿溪、寺门前等6个严重的乡、镇,出动10400人,药械80部,用“六六六”药粉喷杀26700亩,虫口迅速压下。1964年,14万亩松林发生松毛虫,虫情严重的土桥、长冲铺等公社,发动15000人捕杀幼虫,摘茧采卵,喷药薰烟,防治85000亩。1973年松毛虫为害面积15万亩,采用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药物与土药相结合,辅以人工捕捉,虫害减轻。1976年,松毛虫为害面积20万亩,采用多种措施,综合防治,县林业局办的白僵菌工厂,供应了4600公斤菌粉防治松毛虫。高桥公社施放菌粉的地方,“树下虫尸一片白”。自此,年年施用。由于森林破坏严重,生态失调,害虫天敌减少,森林气候变得有利于松毛虫的发展。松毛虫暴发周期由10多年缩短到4~5年,危害高程也提高70~120米。1983年松毛虫为害20万亩,林业部确定新邵为全国松毛虫防治重点县。8月24~30日虫口密度大的小塘、言栗、新田铺、长冲铺、陈家桥、土桥、寺门前、巨口铺及酿溪镇,用飞机治虫。飞行41架次,30小时11分,每亩喷1.5~2.5克的臭氰菊脂,防治82400亩,开支24200元(亩平0.295元),松毛虫死亡98.09%,比人工防治提高功效330倍。是年林业局设森保站,配森防专干2人,专职测报员2人,聘请兼职测报员543人,发动群众预测预报,建立预报奖励制度,一旦松毛虫发生,立即消灭在虫源地。
  1989年1月测报,越冬代松毛虫达21069亩,2月进行“飞防”,防治18000亩,效果不佳。第二代松毛虫发展到10.6万亩,呈大爆发之势。又进行第二次飞防,防治52600亩,虫口死亡96.8%。随后又出动19台喷粉器,喷药防治;还首次使用烟雾剂防治479.5亩,虫口死亡97.9%。此一花钱少,效益高的防治手段,得到省、市肯定,推广到全省。同时还采取放赤眼蜂,施白僵菌等生物防治办法。加上近年封山育林成效大,改良了森林环境,提高了森林自控能力。年底检查越冬代松毛虫仅11660亩,比上年减少一半。
  对竹蝗、竹笋夜蛾、白蚁、地老虎等害虫也注意防治。举办防治白蚁技术学习班,学习用剧毒药粉毒杀。又雇请专业技术人员挖除蚁巢,采用灭蚁灵毒饵诱杀。在1000亩竹林里用尿药诱杀竹螟,用汽油机喷甲敌粉防治竹蝗,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