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34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篇 军事
分类号: E289.64
页数: 19
页码: 197-215
摘要: 本篇概括了新绍县的地方武装、驻军、兵役、民兵、人民防空、兵事等。
关键词: 新邵县 军事 地方军事

内容

第一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机构
  1950年10月,邵阳、新化县均成立县民兵支队部、区民兵大队部、乡民兵中队。县支队和区大队属军队建制,由县长、区长分别兼任队长。县支队配副大队长1名,由地方干部或军队连排干部担任。1951年8月9日,县民兵支队部奉命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县人民武装部,区民兵大队部改称区人民武装部。
  新邵县人民武装部 1952年3月建立,设正、副部长,县委书记兼政委,军队干部任副政委,隶属邵阳军分区。各区建立区人民武装部,隶属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7月,县人民武装部改称“湖南省新邵县兵役局”(工作行文沿用县人民武装部印鉴)。撤销各区人民武装部,改设武装助理员。1956年6月,撤区并乡,区武装助理员撤销,乡设治安委员1人,负责民兵治安工作。1959年3月,县兵役局复称县人民武装部。1961年,区、社设置人民武装部,配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属地方建制。1966年11月5日,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6年5月,县人民武装部由军队正团级建制改为副县级地方建制,受邵阳军分区和中共新邵县委双重领导。1989年,有区(镇)级人民武装部7个,乡(镇)级34个,厂矿4个(红日机械厂、国营七〇三厂、新邵印机厂、新邵烟厂)。
  新邵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52年12月建立,设正、副主任,由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兼任,委员由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1960年2月,改称县民兵工作领导小组。3月,复称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止工作,1979年4月恢复。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队
  县大队、区中队 1949年,邵阳、新化县解放后,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邵阳、新化县大队。冬,区建立武装中队。各区中队人枪数量不等,一般初建时只几十人,后扩大到100余人。邵阳县第七区(辖陈家坊、孙家桥等地)区中队,初建时40余人,翌年2月,扩大到120余人。有机枪4挺,冲锋枪9支,短枪8支,长枪100余支。1951年匪患平息后,区中队陆续撤销。1952年4月,县大队随之撤销。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新邵中队 1952年成立新邵县公安队,1966年7月划为军队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邵县中队,隶属县人民武装部。1968年10月新邵县中队与宁远县中队对调。1975年12月20日,改编为新邵县人民武装警察队。1983年4月,复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新邵县中队。
  第三节 其他武装
  工农纠察队 民国15年(1926),新邵境内易易乡(今太芝庙一带)农民协会首次建成农民纠察队,队员100余人,由农协委员长陈致清任队长。随之,境内40个农协组织均组建了农民纠察队;龙山锑矿工会建成工人纠察队。民国16年(1927)5月“马日事变”后,在反动军警和地主武装的镇压下,工、农纠察队被迫解散。
  太芝庙青年志愿抗日教导队 民国33年(1944)底以龙山小学和长泰乡第一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为主,组成一支30余人的队伍,队部配备机枪2挺,队员各步枪1支。国民党宪兵团长李成仁任教练,爱国志士莫铁屏、谢锄非分别担任指导员和队副。军训地址在长泰乡第一中心小学,队员担负太芝庙冲狮子山哨口的警戒及外出侦察敌情。有时配合龙山地区国民党守备部队袭击日军,一直活动到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铁蹄始终未踏进太芝庙。
  乡自卫队 民国时期,新邵境内有17个乡自卫队,每队30人左右。民国26年(1937)大公、大道等乡(今属坪上区)组织联防,枪丁100余人,下设3个分队,驻扎梅寨坳、分水坳、板石桥等地。所需经费来源于田赋附加及派捐。民国33年,仁义乡(今寺门前乡一带)民众自愿参加抗日自卫队,以原乡自卫队25人为主,由乡长刘亮宜带领在邵阳县(今邵阳市)和寺门前、花桥一带游击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保家枪丁 易易乡(今太芝庙)地主陈容和,人称“龙山寨王”。家设护卫队,拥有枪丁140余人,并训练了100余名“烟户兵”。住地筑有炮楼和碉堡两座。1949年11月,护卫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龙山剿匪部队歼灭。遵路乡(今龙溪铺)地主李主一,有护家枪丁20余人。李外出时有4至10人跟从。1949年8月,携家去台。长泰乡(今壕塘)爱国人士戴岳(原国民党军师长),抗日胜利后辞职回家,设有保家武装,并掌握长泰乡宝劲队武装,枪兵60余人。1949年10月,戴将武装人员及枪弹交区人民政府。
  第二章 驻军
  第一节 部队
  1949年10月至1950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八师四七四、四七三、四七二团先后在新邵境内参加剿匪。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六师四〇八团三营、一营一连,师教导队三连,一三七师四一一团三营,独立十五团三个连,独立十六团三营三连以及邵阳县二区、新化县四区和隆回县二区区中队等部队,以连为单位,分驻龙溪铺、白云铺、巨口铺、喻家桥及塘口等交通要道。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四二部队在酿溪镇(今新邵印机厂内)进行军工生产,一年后撤离。196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字一〇三部队,八七三六部队驻坪上。1967年8月由广字二五二部队和广字一二九部队接替至1989年。
  第二节 拥政爱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县境的部队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处处维护人民利益。1950年,人民解放军部队进剿龙板地区土匪时,不顾疲劳,利用休息时间为驻地群众挑水、劈柴、抢收抢种。1968年2月15日凌晨,驻坪上八七三六部队得讯新邵第二中学教学大楼失火,组织126名官兵,仅40分钟急速行军7.5公里,奔至现场。官兵们奋不顾身,登上三楼灭火,有两名战士从屋顶跌下,身负重伤。经部队战士与群众的努力,将大火扑灭,保住半栋教学大楼。1969年5月,二五二部队战士张南生,为群众打捞被洪水冲走的木材,不幸落水牺牲。人们在他牺牲处立碑志念。1970年,一二九部队卫生所所长朱金福,帮助群众治病,送医上门,先后治病4800人次,治愈被人称之为“不治之症”9例;同时,帮助大元、坪上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组织,为公社培训64名医护人员。
  1982年,县人民武装部帮助高桥乡玳坪村建立“青年民兵之家”,修建篮球场、乒乓球室,购置36套课桌、1060本(册)图书资料;组织青年、民兵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知识。玳坪村被邵阳市评为全市文明村,被团省委、省文化厅、省军区政治部命名为“先进青年民兵之家”。1985年,五四〇三六部队为坪新小学修围墙300米,添置课桌100张,赠送图书4000册(本),文化用品691件,选派优秀战士2名担任校外辅导员。五九四六
  〇部队先后为坪上中学修建篮球场2个,赠送黑白电视机1台、课桌38套、图书200余册,植树3000多株,装水管500多米,修水泵房1座,还先后选派12名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
  第三章 兵役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民国初年采用募兵制,由军队自行招募。邵阳北乡寺门前(即寺门前乡)曾设招兵站,利用本地活动分子劝募介绍,每招1个兵,劝募者得银洋2元。民国22年(1933)6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兵役分为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男子年满18岁至45岁在不服常备兵役时服国民兵役,平时受军事训练,战时以国民政府命令征集之。当时,邵阳县成立国民兵团,县长任团长。每个乡、保队副负责国民兵训练。常备兵役分现役、正役、续役。凡年满20至25岁的男子,经检查合格,入营服现役,为期3年。
  民国25年(1936)3月1日,国民政府下令:“自本日起实施《兵役法》”。民国26年(1937)成立宝永师管区,下辖邵阳等4个团管区,负责接收新兵。邵阳、新化县始用“抽签法”征兵,由省按人口比例将征兵数额分配到县,再分到乡、保。规定以户为单位,二丁抽一、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和残废免役,曾判7年以上徒刑者禁服兵役,家庭生活赖以维持的长子以及抚子、教师、高中以上未毕业学生、国防工业专门技术员工、患病经证明不能担负作战任务者,缓役或缓召。由于政治腐败,多数主持征兵的官员贪赃枉法,弊端百出。一些有权有势者可用亲情或金钱取得军政单位证明得以缓役。民国27年(1938)实行国民兵总抽签,以保为单位抽签,壮丁分甲乙两级,甲级年满18~35周岁,中签者入伍当兵;乙级36~45周岁,中签者作为运输民夫。民国28年(1939)6月至29年(1940)3月,要求每甲一兵。新邵境内定兵任务4700多名,实际应征数小于此数。当时士兵生活待遇低,入伍初除操练外都关在屋里,外面站岗放哨,视若囚犯。民众惧怕当兵,买兵顶替。每买1兵需稻谷20多担。富裕者一家独买,可图数年安宁;稍贫者联合买兵,则年年要负担买兵费用,有因之倾家荡产者。无力买的户便自己去当兵。一甲一兵中邵阳县仁义乡150多名应征兵额,有110多名是买人顶替,个别无业者竟以卖兵为业。第十保一李姓村民在民国27~30年(1938~1941)中一年卖兵一次。一些政府官员常假征兵之名,行抓兵之实,从中渔利。
  民国30年(1941),实行月月征兵。32年(1943),邵阳全县入伍壮丁共1388人,今新邵境内约占30%,绝大多数是买或抓的。三民乡第一保(今属严塘乡)3800多人口,从民国31~33年(1942~1944),征兵任务90名,买兵17个,其余的由在外亲友出具证明抵兵或拖欠。民国34年(1945)9月,国民政府下令停止征兵。翌年9月恢复。军队可从地方募兵,抵征兵任务。民国36年(1947),国民党青年军二〇六师师长萧竹轩,回家乡水利塘(今属土桥
  乡),招募士兵140余人。其时,地方进步力量抗拒征兵。仁义乡乡长李复初,请示邵阳县长徐君虎如何征兵,徐说,现在征去的兵连枪都不会放,是去送死,我们就成了催死的阎王。从此,乡公所持消极态度抵制征兵,从民国35~38年(1946~1949),全乡征兵任务500余名,仅完成100余名。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一、志愿兵
  1951年4月,仁义(今寺门前乡等地)、三民(今严塘等地)等乡有80多人志愿参军。1952年县成立志愿兵动员办公室,负责发动参军。至1954年志愿参军4000余人,同期退伍复员3875人。寺门前乡夏家村曾南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楚山和洪川坝狙击战中英勇善战,荣立特等功,获“志愿军二级青年战斗英雄”称号,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二、义务兵
  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改志愿兵役制为义务兵役制。冬,新邵县开始征集义务兵,年龄为18~22岁。1978年3月,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新邵征集义务兵990名入伍。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战时,全县紧急征兵,7天征兵390人,其中重返前线老兵39人。1984年5月,修改后的《兵役法》又改为“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1954~1989年全县征兵35次,共征集21728人。
  三、预备役
  预备役分两类,军士和士兵服役期满后转为第一类预备役,18~40岁的公民编为第二类预备役。1956年5月29日至6月25日,首次进行兵役登记工作。预备役军士和士兵普遍登记,年满19岁至30岁的男性公民及18岁至20岁具有专门技术的女性公民均应登记。全县有预备役适龄公民25169人,占总人口的6%。其中应征公民3435人,经过登记的3028人,占应征数的88%。是年,县接收复员军人982人,经过登记的649人,占66.1%。
  1957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对预备役登记工作的新规定,停止对第二类预备役的登记工作。1958年初,吸收预备役军人编入基干民兵,把民兵和预备役合而为一。1962年,对1950年1月1日至1954年12月31日期间转业、复员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和1955年1月1日至1962年8月期间授予校、尉军衔的转业、复员干部,进行预备役军官登记。1972年,结合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换发证件工作进行预备役登记,后中断。
  1980年8月,恢复预备役兵役制度,1989年6月30日止,全县登记服预备役的17021人,其中退伍军人5725人,各类技术兵1953人。
  第四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解放初,各村(保)便组织民兵并发有枪支,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和配合解放军剿匪,保卫土改胜利果实,巩固新生政权。乡设民兵中队,区为民兵大队。
  1952年8月,新邵县政府、县人民武装部组织联合工作组进驻十区(巨口铺)试点,区组建民兵连,乡建排或班。民兵分基干队员和普通队员。翌年4月,县民兵基干团组成。1958年11月东方红(严塘)、陈家坊、龙溪铺、陈家桥、巨口铺、新田铺等人民公社分别组建民兵团,共5689人。12月,响应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除地、富、反、坏、右分子外,年满18岁至49岁能拿起武器的男女公民一律编入民兵组织,实行“全民皆兵”。以县编师,公社编团,生产大队以下分别编营、连、排。全县计编1个师,18个团(农村15个,厂矿3个),191个营,705个连,2791个排,共有民兵158675人,其中基干民兵61827人。不久又组建县机关干部、城镇民兵火箭团。1970年3月,组建“新邵县武装民兵独立团”,4142人。1981年8月,缩小组建范围,压缩参加民兵年龄,男性公民改为18至35岁(基干民兵18至28岁),女民兵人数根据需要控制在10%左右。1989年全县只编1个民兵团,6个民兵营,39个基干连,村编排或班,民兵总数为80776人。
  第二节 训练
  1955年开始预备役军事训练。训练按部队班、排、连的建制编队。内容为政策纪律教育、武器常识、手榴弹投掷、战术、实弹射击。时间每年不少于l0天。
  1958年夏季,民兵与预备役合编训练,以乡为单位组织实施,全县训练人数达12000人。10月,县城酿溪举行国庆民兵训练检阅大会,向江渡乡基干民兵作军事表演。
  1959年1月,县成立民兵军事训练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公社、厂矿成立训练指挥所。实施民兵野营训练,按专业技术分队组建,共训步兵、通信兵、卫生兵等2000余人。并进行“反空降、防暴乱”训练。时间15天。1961~1967年,民兵训练中断。
  1968~1972年,以保护城市为目的,开展“三防”(防原子、化学、细菌武器)训练。1973年6月,以区为单位组织民兵营长和武装连、排长进行反坦克训练,参加人数779人。1976年开始,民兵每年训练时间增至20天,一般在农闲季节以公社或大队为单位组织实施。
  1980年,本着“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精神,对民兵训练进行改革。以民兵干部和专业技术兵为重点进行周期训练。步兵训练每个周期为两年,训练30天。专业兵训练每个周期为3~4年,训练60天。通信民兵报务员训练结束时进行考核,填写登记卡片,以后只参加每年10天的复训。一般以公社为单位集中组织实施。
  1984年取消周期训练,恢复年度训练。训练时间为30天,内容不变,以区或乡为单位组织实施;全县训练基干民兵3139人,参加射击2786人。
  1986~1989年,民兵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民兵军事训练时间压缩为每年20天。训练人数减少三分之二,按总人口的万分之六,每年训练约400人,重点训练专业技术兵,分批集中到县民兵训练基地进行。
  第三节 重大活动
  1952年12月17~19日在酿溪召开新邵县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65人,传达贯彻邵阳军分区人民武装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县人武治安工作。27~31日在酿溪召开首次军工烈属、民兵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60人。其后又召开4次民兵代表大会,通过会议贯彻上级精神,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落实各项民兵工作。
  1964年,对民兵广泛进行阶级教育和人民战争思想教育,开展练武比武活动,提高民兵国防观念,积极参加生产,苦练杀敌本领。女民兵何凤莲在湖南全省民兵比武活动中成绩优异,受到叶剑英元帅接见,并得奖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
  1968年,龙山林场300多民兵踏遍龙山搜集台湾国民党空投传单,全部烧毁。1970年5月26日,“湖南省新邵县铁路建设兵团”成立,组建5个营、102个连,民兵15000名赴冷水江修建湘黔铁路。10月,增至4个团,24个营,150个连,民兵21000余名,改赴芷江工地。1971年9月16日,新田铺、龙溪铺等6个公社5295名民兵参加二一〇工程建设,至1972年3月6日,敷设通讯电缆总长38817米。1973年1月,2061名民兵参加“〇七二一四”工程建设。1974年3月25日,湖南省铁路建设新邵县指挥部成立,组织2500名民兵,赴吉首参加枝柳铁路建设。同年9月29日~10月4日,新邵县农村民兵运动会在酿溪举行,开展篮球、武术、射击、刺杀、拔河、手榴弹投掷等项竞赛。1976年7月27~29日,全县举行民兵军事体育选拔运动会。1977年1月30日至2月4日,全县出动民兵21000名,抓捕现行反革命和流窜犯。1987年至1989年,全县飞机播种造林30多万亩,在飞播作业中,民兵负责地面通讯联络,不但顺利完成造林任务,而且提高民兵的通信技术水平。
  第五章 人民防空
  第一节 设施
  1969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电讯局、酿溪镇等11个单位动工构筑防空工事。其后县城多数单位相继施工。至1975年5月,建成防空工事52处(因修路、建房垮塌两处),总长4311米,面积4303.2平方米。其中永久性1062.2平方米,半永久性3165.5平方米。出口148个。能自动流水的占78%,机械排水的占10%。修贮水池16个,贮水量33立方米。安装电动警报器3台,并备有广播警报。80年代大都废弃。
  第二节 队伍建设
  1957年7月,县委将龙山和板子山定为县防敌空降的重点。并在太芝庙、车峙、孙家桥、巨口铺、龙口溪分别组建了基干民兵排和班,共103人,配备枪支、弹药。在县城附近的沙湾、土桥各组建一个基干民兵排,共46人,配备相应武器。另安排县民警队作为机动兵力。1958年6月27日,县成立反空降指挥部,7月,各乡分别成立反空降指挥所。1969年4月15日,成立“新邵县革命委员会战备指挥部”,各公社、厂矿、学校、农林场和县直属机关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确定专人掌管战备工作。1970年4月1日,成立“新邵县战备领导小组”,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着手组建各种专业队,11月专业队达46个,469人。其中救护队16个、154人,消防队13个、115人,运输队2个、15人,抢修队4个、37人,通信组2个、11人,担架队3个、89人,治安队6个、48人。1971年10月17日,成立“新邵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1977年4月2日成立“新邵县防空袭临战指挥部”。1983年10月取消人防办事机构。1989年专业队增加到98个、1259人。
  1970年3月12日4~6点,全县组织民兵51316人,统一进行防空袭、反空降演习。9月,县组织区、社、场、地区医院等单位的骨干进行培训。区、社、场对所属大队(工区)、生产队、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骨干进行培训。全县培训骨干28146人,参加训练150784人。其中通信3126人,战地救护137154人,射击5722人,军械4732人。1973年9月10日10时,1977年3月26日18时分别进行两次战备防空演习。
  第六章 兵事
  第一节 宝庆争夺战
  一、王庭取宝庆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春,吴王朱元璋部大将军徐达派遣万户胡大海攻取宝庆路,活捉元帅唐隆道、镇抚李贵。六月,元湖广行省左丞周文贵恢复宝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湖广行省平章杨璟派遣千户王庭攻宝庆,在茱萸滩击败周文贵,追至宝庆城下,周撤走,王取得宝庆。
  二、李成贤起义
  明嘉靖二十年(1541),邵阳县开山塘李成贤串联广西瑶民、武冈峒民起义,计划攻取宝庆,知府陈楠闻讯率官兵追捕,李成贤被巨口铺人刘溥洛所俘遇害。
  三、天王寺起义
  明崇祯十年(1637),湘乡天王寺魏龙宇等率众起义,进入邵阳三溪乡(今太芝庙,扶锡一带),推官李梦日率百户马之骅领兵抵御,天王寺兵杀死马之骅后退走。翌年,天王寺兵又从龙山向宝庆城进军被官军击退。
  四、明清战争
  清顺治四年(1647),明将王进才铁骑营,由新化小滩村向邵阳进军。明将吴学驻宝庆城,清将孔有德率领步骑万人,攻取宝庆。是年,明兵与清兵在小滩山、小山冲、留田、杨柳井、田池边、湴田、小塘、观音桥、十字路、大田村、山溪、岱水诸村互相交战。是年,因战争粮食减产,购一斗米需银二两,“百姓被杀及饿死者十有七、八”。顺治五年至九年(1648~1652),清兵、明兵争夺宝庆,经常发生战斗,民众躲藏于山洞,“被掳杀及冻饿死者无数计”,清兵复平宝庆。顺治十五年(1658)六月,明兵千余自隆回走新化转安化蓝田入邵阳三溪、安上、梅塘、万安、仁风、中乡(今新邵潭溪、陈家坊、潭府、扶锡及邵东一带)等地,为清右路总兵王平讨平。
  第二节 太平军围攻宝庆
  清咸丰九年(1859)正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江西南安府率大军入湖南。四月十二日,三万太平军抵宝庆城南卸甲坡。石达开亲率20万军自祁阳进驻宝庆城东南乡泥湾一带。五月,太平军于城西之神滩渡扎浮桥,并促宰制赖裕新督军从武冈至城北江岸,东南城郊及隔江的东北与北路(今新邵县陈家桥乡贺井、田庄、万桥、白泥田一带),“遍扎营垒,建营数十里,皆掘壕深丈余,广二丈,中插竹签外铺巨木。发巨炮击城,子落瓦屋,呼然有声”。
  宝庆知府邵绶名于城围中以军事委任王承泽。王承泽联乡勇为十六团,间出兵迎战。副将何绍彩,游击黄三清守城东四十里之洪桥(今属邵东县)。侯选府刘岳昭、副将余星源等守城东北之柳家桥(今属寺门前乡)、半边街(今属雀塘乡)。新化招募乡勇3000人组成团队,分守牛山铺、鸦雀坳、草鞋铺、塘边、马王坳、铜柱滩、梅寨、插花岭、分水坳等卡。宝庆告急,清布政使刘长佑率军自新宁从宝庆西路绕道新化麻溪,渡资水再向南至城北三十里之严塘、渔溪,并在酿溪扎筏成浮桥,渡江抄袭城北之太平军。同时,湖北巡抚胡林翼遣荆宜施道李续宜率部由安化蓝田(今涟源市)直入宝庆北路,围攻太平军。
  六月二日,石达开部分十余路攻洪桥官军,击破洪桥营垒,何绍彩、黄三清败逃。刘长佑部至柳家桥与刘岳昭会商反扑,石达开即派军冒雨攻打柳家桥。刘长佑军进至高家冲,石达开派军筑垒狙击。赖裕新包抄刘长佑军之后,由神滩渡向西北攻克草鞋铺、栗坪、牛山铺、龙溪铺等地。二十六日,石达开趁李续宜赴高家冲与刘长佑会商反扑方案之夜,派军分伏半边街附近山岭,次日亲督大军由兰江铺、短陂桥、清水塘、长茅冲分路进攻半边街,另部进攻高家冲。终日激战,未破清营。二十八日,李续宜暗令刘培元等偷渡资水至匡家岭,与城内王承泽兵夹击太平军于田江渡(今邵阳市郊区),太平军败,七月十六日太平军撤宝庆围。
  太平军围攻宝庆时,在今新邵境内奋战两个多月,战况惨烈,刀钝了用石头砸。至今严塘乡罗家冲大山留有“钝刀洼”战壕,山下有传说的“流血桥”(后改为刘文桥),牛山卡留有城垛等多处战场遗址。
  第三节 南北军阀混战
  民国7年(1918)4月,北军由西乡梅子岭退至神滩渡。转而北进七星团苦槠山、柑子塘、小庙头一带,“遇见行人疑侦疑敌,妄加炮击,死尸载道”。5月11日,南军败走,北兵二十八团驻扎神滩渡,经常分队持枪,在七星团任意抄家,一日数至。望城坡黄补林家被抄三次,“囊尽莫何乃以刀截其腰肋”。
  5月,北军自宝庆退出,队伍分散,三、五数十人不等。由杉木去小南山的10余人,闻南军阻岣嵝门一带,乃登山由新化岱水桥驼背岭、赤水、茅坪等地经过。又有经由黄土墈的60余人,拟由百义坳过孙家桥,南军20余人追来,被北军击退。5月16日由洪桥溃退南兵数百,纷向蓝田、新化等处奔逃。12月,北军在桥石滩(今属陈家坊乡)一带与南军接仗,北军大胜,夺获炮弹无数,北军乘胜得宝庆。
  第四节 抗击日本侵略军
  民国33年(1944)8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衡阳后,分兵沿衡宝路、潭宝路进犯邵阳。9月中旬,日军从黑田铺范家山犯境,侵占酿溪。10月3日邵阳县城沦陷。仁义、集云、靖生、敦仁、立胜等乡也相继沦陷。翌年4月,日军又向新化县大公、大道、南平、镇南等乡侵扰。国民革命军则在境内伺机打击敌人。人民群众奋起抗敌。境内先后发生大小战斗数十起,打死打伤生俘日军600余人。
  一、留仁堂歼敌战
  民国34年(1945)2月,太芝庙青年志愿抗日教导队探知驻留仁堂(今尧虞塘水库所在地)的百余日军,掳获大量粮食及其他财物。队指导员与总教练当即与驻太芝庙的国民党一〇〇军工兵营长王毅夫,率部兵分三路直捣留仁堂,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毙伤日军20余人,残部由小溪中逃窜。工兵营牺牲4人。
  二、顺水桥阻击战
  民国34年(1945)4月9日,日军一一六师团一()九联队,从邵阳附近出动,经栗坪、车家桥、观音桥,于15日到达颜公庙(今属隆回)。次日离境,在赛市、司门前一带与国军发生激战。接着日军增援部队第八六旅主力4000多人,于15日由巨口铺方面窜抵顺水桥,国民军第一〇〇军所辖六三师和暂编第六师奋力狙击,日军惨败,退入山地,未敢进犯。
  三、筱溪遭遇战
  民国34年(1945)4月9日,日本侵略军一三一联队先遣队1000余人,从黑田铺(今属邵东)入境后,分两路进犯:一路由邵阳敦安乡大坝塘越山口关入侵,遭国军十五师阻击。旋经社公坪,于13日上午到达坪上;另一路则由武桥越插花岭,亦于当日到达坪上。日军在坪上会合后,仍分两路,一路走黛水蒋家,翻驼背坳下栗滩,经唐家溪、龙源、到达四都(今新化境内);一路从坪上向筱溪进犯。其先遣队至筱溪时,当晚潜伏资水河边。驻扎在筱筀归仁园的国军第六三师一八九团的一个排(42人),奉令夜晚过河阻击日本侵略军。船至河心,发现对岸情况有异,发出的口令未闻回答,骤然响起枪声,子弹迎面飞来,勇士们同仇敌忾,划船疾进,奋力还击,毙敌10余人,国军有30余人英勇献身。日军得逞后,连夜强渡资水。次日,国军飞机对进犯日军轮番轰炸,躲在十字巷(今新邵与冷水江交界处)松林待渡的日军和运输装备被炸毁殆尽。
  四、迎官桥地带围歼战
  民国34年(1945)5月,国民革命军一十八师、七十七师、一十五师对各路日本侵略军进行堵击围截。13日,在毛坪激战一昼夜,国军奋勇突入敌阵,反复冲杀十数次,毙敌100余人,俘敌2名,缴获轻机枪2挺及其他军用品。国军攻克毛坪、窝田等据点后,跟踪向分水界、鸡身垛、老鸭垛追击,将日军围困在毛坪以南,大桥边(今属隆回)以东,栗坪以北,由毛坪经迎官桥至十字路的纵深地带进行歼灭,毙伤敌300余人,俘敌4名。日军第九中队长管原大佐被击毙。战斗持续至24日早晨,日军残部突围窜回邵阳。
  五、人民群众打击日军侵略者
  三民乡赤水村农民曾翠轩,自幼习武,膂力过人。一次路过九头岩渡口,在船上碰到掳抢回队的日兵正殴打挑夫,曾挥拳将日兵打入河中,另一日兵持枪冲曾刺来,曾一把将其抱住跳入江心,在水里反复博斗,终将日兵溺毙。
  安义乡十字路村武术师曾惠卿,在一次日军至村抢粮时与敌展开博斗,将日兵2人打入塘中,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兵掳住,用沸水烫死。
  民国33年(1944)9月,三民乡自卫队员8人,化装过九头岩,猛扑日军哨所,打倒1名日兵,将另1名日兵投河中溺毙。
  雀塘杨家村农民杨同春、曾志松,孔武有力。一日本军官来该村喝酒致醉,2人将其捆绑装入麻袋,抬送严塘途中窒息而死。
  民国34年(1945)4月11日,新化第三区(今坪上乡)自卫队(驻今三溪桥)队员刘昌洋,潜入驻洪溪狮子山日军第四七师一三一联队营内,投掷手榴弹一枚,炸死日军5名。
  第五节 剿匪
  一、龙山剿匪
  龙山,山高林密,地势偏僻险要。北宋时便有土匪出没,民国时土匪股多人众,至1949年发展到19股。著名匪首黄天佑,从小不务正业,后来靠卖壮丁为生。民国32年(1943)卖兵入伍后逃回,先用假枪吓人,抢劫财物,后发展到600多人的股匪,人称龙山“西霸天”。1949年8月,尹立言任命他为团长。匡国军,是一个兄终弟及的匪首,外貌温文尔雅,内心残忍暴虐,继领其兄匡荣庭的徒众,后发展到1000余人,在太芝庙梨树坳设有兵工厂,称为龙山“东霸天”。1949年9月,国民党湖南省主席黄杰委匡为反共救国军游击司令部突击第一大队长。同时,原国民党新八军军长尹立言所部,在安化、湘乡等地,被解放军击溃后,纠集1000余人窜至龙山,拉拢旧军官,特务及匪首成立反动“忠国社”。尹被推为首领,国民党授其为西南反共民主联军司令。此外,还有李再生、谢柄卿、李长青、何建国等股匪,共计4000多人,长短枪2000余支。他们从原来单纯的经济劫掠,变为以推翻人民政权为目的的政治土匪,以两副面目出现在人民面前。白天用官府名义向人民派款筹粮,夜晚则四处抢掠。土匪黄天佑部在唯一、敦安乡抢去稻谷数干担,银洋2400余元,杀害农民黄再光,谢舟广等10余人。
  邵阳解放后,10月16日成立第七区(辖龙山全境)人民政府。为巩固新政权,救民于水火,对龙山匪众进行大量的争取瓦解与清剿工作。广泛宣传“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既往不究,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命令各股匪及游杂部队向政府缴枪自首,并分别与匪首谈判,促其投降。黄天佑派代表到区谈判,与区政府协议六条,接受就地改编。对顽抗的土匪则坚决打击。区长施德宣等3人在石桥边,发现隐藏在山上的顽匪罗甦等100余人,施德宣等毫不畏惧,立即向匪开火,击伤土匪3人,其余土匪逃窜。谈剿并用,瓦解492名匪徒,收缴长短枪272支,机枪1挺,取得初战胜利。顽匪却变本加厉进行破坏。尹立言组织各股土匪攻打蓝田。盘踞龙山的土匪则到处造谣惑众,抢劫“关羊”,威胁农会会员。匪首黄天佑拒不履行协议。11月,人民政府成立“龙山剿匪指挥部”,邵阳军分区司令员邹毕兆任指挥长,指挥部设花桥云山坳。11月4日,组织人民解放军一五八师3个团,邵阳军分区4个基干连,邵阳独立十六团5个连加上区中队及武装民兵,总兵力达10000余人的剿匪大军,兵分4路,重点进剿尹立言、黄天佑部。第一路,一五八师四七四团,从邵阳城出发沿资江而下,由禾青渡资水,到冷水江,再由西向东奔袭蓝田镇(今涟源市)尹立言指挥部,然后由北向南直捣尹部心脏地区——孙家桥,歼灭尹、黄部300余人,又跟踪追击至尖山岭,再歼200余人;第二路,四七二团、四七三团由棉花塘经雀塘铺、洪福桥向北推进,直达“龙山寨王”陈容和老巢——枫梓庙,歼灭匡国军一个分队,迫使陈容和缴械。歼胡惕部第四支队200余人,争取了李再生、谢炳卿等匪部100余人投诚;第三路,邵阳军分区基干团4个连部署在西至孙家桥,东至三官庙、枫树坑一线,防匪东逃;第四路,一五八师警卫营,独立十六团5个连,部署在大坝口至时荣桥一线,防匪西窜。人民解放军四七二、四七三、四七四团会合后,又以孙家桥为中心,展开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搜捕。首先封锁主要交通要道,然后以5个营的兵力进行反复搜剿。抓获尹立言部旅长杨熙政、团长陈历屏,以及匪首黄天佑、关良等人,消灭了一批散匪。同时,派专人与匡国军谈判,争取其投降。
  第一次军事清剿,歼匪1000余人,俘获反动军官、匪首83人,缴获长枪1000余支,短枪69支,自动步枪8支,六〇炮2门,子弹20余万发,银洋5000余元。
  11月中旬,剿匪大部队奉令撤离龙山,向西南进军,匡国军股匪和黄天佑残部等众,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乘剿匪部队撤离之机,妄图东山再起,猖狂反扑。1950年3月至4月,黄天佑残部建立“反共救国军”,黄伯珍、周彪自封正、副司令。匡国军也以反共救国军名义,到处张贴布告,叫嚷:“办农会者杀,自新投降者杀,报告情况者杀”。先后7次袭击七区政府驻孙家桥办事处和罗家坪、田心坪、爽溪、谭家湾、黄泥洞等村农会,残酷杀害刘跃中、邓有道、廖品卿、彭绍登、赵会文、陈连清、肖吉芬、王谊哉、李云成、刘春盛、石安吾、刘冬贤等15名区、乡干部和农会会员。打伤何陋、孙简、石安右、石盛钱等12人。为了打击土匪的反扑,邵阳军分区独立十六团团长苟先学率1000余人赶至龙山,驻扎在孙家桥、太芝庙等地,区武装中队与一三六师一个排驻扶锡、塘湾等地,对匡国军进行清剿,再次成立“龙山剿匪指挥部”,苟先学任指挥长,在廉桥野山冲(今属邵东县)重创匡匪。匡匪逃至扶锡,又被二连二排阻击,慌忙经大江边,向江西冲、小白水溃窜。沿途抓走农会会员张勤生、陈良生、刘晓云、张益清、陈余堂、陈建生、石启虞7人,惨杀于酸枣坳上,尸体上贴“参加农会自寻死路”的纸条。大团年乡乡长郑昌明闻匪逃窜至小白水,率100余名民兵前去阻击。匡匪不敢再进,折回红茅冲逃向岳平顶,又纠集200多人,分散潜伏在黄泥洞、严塘、白水、谭家湾等地。4月20日,四一一团奉命来到龙山,立即开始对匡匪残部进行重点搜捕。匡匪发现剿匪部队增多,连夜逃出龙山。解放军四十七军军长詹才芳来视察时,确定重点匪区,以班、排为战斗单位,村村驻兵,要路设卡,重点搜索,跟踪追击。组织军事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工作组350多个,发动群众、匪属,查明尚有土匪600余人,通匪地霸100余人。动员土匪自首,举办自新土匪学习班,加上军事打击,匡部很快分化瓦解,主动缴枪投降者日众。4月28日,匡国军舅表谢佑诚,带领9人,携枪11支,向人民投降。其后,投诚被抓的匪徒更多,匡匪陷于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绝境,带领残部潜入猪婆山。进剿部队闻讯后,立即集中300余人进攻猪婆山,打死打伤匪徒6人,生俘50余人,其余全部打散。匡国军走头无路,只好逃亡海外。与此同时,四一一团在孙家桥一带搜剿黄伯珍残部,在洞门口展开激战,歼匪100余名,匪徒逃至湘乡,又被追及,终被全歼,黄伯珍落网。
  龙山剿匪,前后动员军队、民兵共20000多人,经过8个月浴血奋战,共歼匪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000余支,龙山的匪患终于被肃清,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二、板子山剿匪
  板子山山峦迭嶂,地势险恶,西面邵(阳)新(化)公路险隘牛山卡,东临资江铜柱、青溪险滩,素为土匪拦劫水陆商旅之处。民国34年(1945),板子山有土匪200多名,匪首张晋卿(诨名宣统王)、谢文卿、谢寿生、唐茂生、黄仁斋、肖雨田各率一股。民国36年(1947),谢文卿匪部“师爷”王孝阳,在敦仁乡一天杀害3人,群情激愤,邵阳县政府将王扣押,后以巨贿而被释放。官匪相通,匪患日烈。解放前夕,邵阳县警察局长胡惕,科长邓耀楚,按照湖南省主席黄杰的旨意,将板子山股匪编入邵阳县自卫总队第四支队,分为3个大队。1949年10月又改编为“湖南反共救国军第六区指挥部”下辖八个纵队,胡、邓分别担任第一纵队正副司令。加上在板子山地区活动但未编入上述纵队的还有唐喜元、王怡秋的红帮“天元山运会堂”,唐国利的红帮“楚荆山”,雷复生、邓锡蛟的“孔飞队”,谢华庚、孙凤鸣的“复兴队”及“应人自卫队”等,共计匪1000余人。其活动范围,东起三民乡的大坝口、酿溪,南至梽木山、神滩渡、周旺铺,西到大观、高坪,北至龙潭、四都、老鼠关及小南。
  1949年11月15日,中共邵阳地委、邵阳军分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板子山的土匪进行第一次清剿。一五八师5个营从孙家桥经大富坪、严塘直插小庙头。独立十五团从龙溪铺扑巨口铺,军分区基干团由邵阳进至新田铺。三路剿匪部队分进合击,战斗至18日结束,歼匪180余人,匪首何畏、谢文卿率部分匪徒投诚。邓耀楚率200余人逃出板子山,又在隆回被击溃,被迫自首,1950年元月在去长沙学习途中逃跑,后至香港。原属第八纵队的李仁义、肖雨田、唐伟等3个支队重新窜回板子山。土匪苏矮子、何国球、何友典等躲过合击也回板子山,但无统一活动。
  正当板子山土匪群龙无首时,特务戴旭于1950年2月上山,成立“华中反共救国军第三联队”,聚集股匪400多人,他们一时活动猖狂,攻打派出所,破坏通讯设备,劫夺来往车辆,杀死、活埋干部和解放军战士10余人。
  鉴于板子山匪情严重。中共邵阳地委和邵阳军分区决定进行第二次军事打击。1950年3月20日,板子山地区剿匪指挥部在新田铺景中中学(今新邵第三中学)成立。独立十五团团长杨保智任指挥长,一三六师五〇八团政治处主任王潭任副指挥长。组织一三六师教导队3个连驻新田铺作为机动部队;四〇八团三营,一营一连,一三七师四一一团三营,独立十五团三个连,独立十六团三营三连及邵阳县二区,新化县四区和隆回县二区的区中队,向股匪集中的五湖庙、沙子田、渡头桥、姚口渡及贺家冲等地连续发动五次奔袭合击。3月25日凌晨,在贺家冲歼股匪18人,缴获轻机枪一挺,长短枪4支。后经半个月的奔袭合击,又毙匪首苏矮子以下22人,生俘李仁义、王英等20人,匪徒被迫采取分散活动。
  1950年4月13日,成立中共龙板地区剿匪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共板子山地区剿匪工作委员会,杨保智任书记、李文祥任副书记。当时土匪已成惊弓之鸟,故决定以政治瓦解为主,辅以军事打击的策略。发动群众、匪属,探查匪踪,动员自新,召开投诚自新人员会议,对顽匪则坚决打击。土匪心理防线崩溃,投诚自新土匪近500人,缴枪400余支。
  板子山剿匪,经过3次战役,8个多月的战斗,歼匪1080人,其中毙伤110人,俘370人,投降600人,缴获轻机枪7挺,长短枪约700支。其后又在黔阳抓获特务戴旭,在板子山毙俘顽匪李耀龙、李耀文、唐香晚。至此,为害数百年的匪患,全部肃清。
  附:日本侵略军罪行录
  日本侵略军占领邵阳后,在三民乡的酿溪、靖生乡的大坪、仁义乡的百合岭和甘棠坳等地布防据点,烧杀掳抢,奸淫妇女,使人民遭受了极为惨重的伤害。现记其较为残酷事件。
  民国33年(1944)10月,日本侵略军在石马江杀害唐金生等5人并剖腹挖肠,强奸妇女50余人,杀生猪46头、耕牛24头,烧屋25栋。
  民国33年(1944)12月,盘踞在大坪的日军过酿溪掳抢,将小河街市民孙孝恒、孙德清捉去大坪据点关了几天,后在禾鸡冲挖坑活埋。当土培齐胸时,鬼子兵用“东洋刀”连捅他们的头、胸部而惨死。当天被活埋的还有从邵阳北江捉来的9人。酿溪栗山孙如卿看到日军惨绝人寰的情景,想跳河逃走,被日军开枪打死。
  民国33年(1944)日军在雀塘铺的菜塘田坑上杀死逃难者1人;在长塘淹死农民刘泰山之子;在枣子塘淹死一个逃难者;凤凰村农民罗洪生因夺枪反抗日本暴行被活埋在庙王村二组安洁然的屋后水井边。日军又在钟家坳活埋了一批农民。
  民国34年(1945)4月,日军在寺门前街上抓去刘姓女孩,捆绑在后山木桩上,18个日兵轮流奸污后用刺刀刺死。在寺门前的柳山村龙角冲,把几十名看家的年老妇女关在一间屋里进行轮奸,有的老太婆遭日军轮奸后死去。
  民国34年(1945)5月驻百合岭日军到叶家亭伍家院子掳劫,将伍寿柏的两个孩子(22岁、25岁)倒竖捆绑在院子后面山里的大树上,用刀乱刺,折磨一天后断气惨死。
  民国34年(1945)4月,日军在筱溪上街颜毓贤铺里放火,三条街的200多栋铺房焚为灰烬,20多人遭枪杀,500多人无家可归,牲口被宰食,粮食被烧毁,财物遭洗劫,稻谷喂军马,经济损失达法币2000余万元。
  民国34年(1945)4月15日早晨,青年农民周述聪,随父回家看禾种,途遇日兵,将他逮住,剥光衣服,用刺刀从胸部捅进去,当场惨死。
  民国34年(1945)4月,日兵在社坪(今洪溪乡社坪村)杀死村民13人,强奸妇女21人,烧房屋101间,猪栏数十间,烧死耕牛10余头,烧毁粮食3万多斤。
  民国34年(1945)4月,农民周述卓三兄弟,到犀牛桥边田里播禾种,见几个鬼子来了,忙说:“我们是农民,下禾种的”。日兵不容分说,一枪将二弟打死,还走近踩了几脚;周述卓和三弟见势不妙拔腿逃命,日军追击,将三弟右肺打穿,医治无效而死亡。周述卓被另外两个鬼子抓住,杀了七刀,血流如注,昏死在田坑边。苏醒后,慢慢爬入山中,久经医治才保住性命。
  筱溪农民周述坤,其父周继唐,被日军抓去当挑夫,杀死在外乡,岳父颜学开,在排木山家中被日兵杀害,姑父颜昌模与外地被抓来的张才华、张攸奇、周继派、周继是、李洪根、张周维等人,同时被杀害于筱溪滩头。
  民国34年(1945),日军抓走凤公弯(今土桥乡凤公村)农民廖显宣,在路上刺死。廖妻无靠,外出讨米,又被日兵枪杀。10岁儿子也冻饿而死。一家三口都为日军所害。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者在新邵境域内杀死平民600余人,烧毁房屋近3000栋,抢去粮食80000多石,其他财物值法币1亿余元。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