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宗教信仰
分类号: K892.3
页数: 5
页码: 577-5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相继恢复部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活动场所。2002年,县内经常开展活动的宗教场所有佛教寺院29处、道教宫观2处、伊斯兰教清真寺5处、基督教堂1处。
关键词: 邵阳县 宗教 信仰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相继恢复部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活动场所。2002年,县内经常开展活动的宗教场所有佛教寺院29处、道教宫观2处、伊斯兰教清真寺5处、基督教堂1处。
  一、佛教
  1978年,县内有1949年前受戒出家的老尼3人。以后县内少数寺庙相继恢复活动,部分农村热心佛教的人士(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开始向信教群众募捐,陆续恢复修建了一些简陋的寺庙。至2002年,县内又先后有12名比丘尼和1名比丘受戒出家。这些重新恢复的寺庙,都由倡建的首士组织管理,聘请出家僧尼或年老的佛教信徒住寺,从事拜忏、敬佛等宗教活动。寺院活动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三大佛教节日为重,香火好的寺庙,是日进香者多达数千人。2002年,全县有经常开展活动的佛教寺庙29处,其中正式登记的18处,尚未登记的11处;有受戒出家僧徒16人,其中男僧1人,女尼15人,佛教信徒约6万人。
  普济寺 位于塘渡口镇大岭村旺爷山,207国道旁,距县城中心约2公里。普济寺原为当地唐姓祖宗唐法旺的祠堂,其地山峰巍峨,峡谷幽深,青松翠竹,风景秀丽。旺公祠始建于明景泰年间,20世纪50年代被废。1993年,由当地唐姓佛教信徒倡首重建,改为普济寺。
  该寺有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2人,其他常住人员2人。普济寺是全县香火最好、接待信教群众最多、管理较为规范的寺庙之一,香客遍及邵阳、东安、新宁及广西资源等县,年接待香客约3万人次,为全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阳乌岭寺 阳乌岭为县西名胜,位于黄亭市镇兴隆村。阳乌岭寺始建于唐代,明洪武三年(1370)、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绪十三年(1887)、民国8年(1919)先后四次复修。1954年后,寺庙被毁,树木被伐。1983年始,当地村民自发复修,曾遭到行政部门干预,几拆几建。1995年重建成功。1997年,正式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该寺有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1人,其他常住人员2人。
  中天寺 位于五峰铺镇和东安县南镇交界处的界牌村,距五峰铺镇1公里,此寺原为道观,20世纪50年代被毁。1993年9月,县内五峰铺镇界牌村和东安县南镇荆塘村的佛教信徒自发筹资重建,改为佛寺,1994年竣工,有佛殿建筑208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10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1人,其他常住人员1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金龙庵 位于岩口铺镇的金龙山,距镇区0.5公里。金龙庵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关闭,1958年,庙宇被拆毁。1991年始,当地信教群众自发捐资复修,1993年竣工。复修后有佛殿190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105平方米,寺内存有清代石缸一座。常住比丘尼1人,其他常住人员1人,年接待香客2万余人次。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仙神庵 位于塘渡口镇书堂山村的夫夷河畔。庵后奇峰兀立,百丈石壁,险峻壮观。石壁半腰有观音洞、仙神岩,岩内怪石嶙峋。仙神庵始建于明景泰(1450—1456)年间。1949年,正殿毁于洪水。20世纪50年代,寺院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其他建筑被拆毁清除。1993年,当地信教群众自发筹款复修,1995年开始恢复宗教活动。重修后的寺院有正殿270平方米,其他附属房屋200平方米。并在石山半腰的观音洞塑有神像,建有香炉、亭榭以供游人参观进香。寺内常住比丘僧1人,其他人员2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转龙寺 位于塘渡口镇石湾村。此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原址在龙蛇山、凤凰山、老虎山、羊古山四山环绕之中。20世纪50年代停止活动,寺院被拆毁。1994年,当地信教群众筹款复修。复修后的寺院有佛殿400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400平方米,常住僧尼2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坤灵寺 位于黄亭市镇茶铺村、蔡桥乡坤灵村、金称市镇石冲村三村交界处的坤灵山(又名黄莺寨)。坤灵寺踞群山之巅,寺前峰峦起伏,树木葱茏,蓝天白云,地旷天空。坤灵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复修,1954年被拆毁。1981年始,由黄亭市茶铺村的邓姓、蔡桥乡坤灵村的肖姓、金称市镇石冲村的吕姓佛教信徒筹款复修,因三村三姓宗派矛盾不断,复修未成。1985年再度复修,1994年竣工,有佛殿24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1人,年接待香客2万余人次。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场所。
  观音阁 位于白仓镇观竹村。始建于宋代,香客遍及邵阳、东安、祁阳等地。昔寺院四周,怪石重叠,山石之下,殿宇辉煌,观音阁凌空耸立于奇石之巅。20世纪50年代初,寺院停止活动,僧众被遣散,佛殿僧房被分配给当地农民居住。1994年,当地信教群众筹款复修,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至2002年,有佛殿500平方米。
  二、道教
  20世纪80年代开始,县内先后恢复道教活动场所2处,各有常住道士1人,两处道观有经常参加活动的信教群众1500余人。
  结缘宫 位于郦家坪镇蔡家田村。始建于民国15年(1926),20世纪50年代停止活动,1958年宫观被毁。1981年,由当地信教群众筹款复修,建有殿堂100平方米,常住道士2人,经常参加活动的信教群众500余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高霞观 位于五峰铺林场的高霞山巅。高霞山为县内道教胜地,高霞观始建于唐显庆(656—661)年间,为唐代邵南新甲山(今下花桥镇新甲山村)道人李震的修道处。自唐以后,高霞观一直名彰邵、永两州,来此求道者络绎不绝。文人墨客,慕名上山而游者,亦不乏其人。20世纪50年代,高霞观道教活动被停止。“文化大革命”时,观宇被彻底毁坏。1983年,高霞观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五峰铺镇信教群众捐资复修。1997年,复修后的高霞观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至2000年,先后修建了前后两座大殿及山门、客房,建筑面积共900平方米,常住道士1人,有经常来观参加活动的道教信徒约1000人。2002年,又由当地群众自发捐资,修建了一条5公里的盘山公路直达山顶。
  三、基督教
  20世纪80年代初期,县内部分基督教徒开始恢复活动。1985年,基督教徒曾赐恩在白仓镇白仓村4组恢复白仓基督教堂。教堂为老民房,134平方米。当年有重新履行登记的教徒23人,至1996年,教徒增至60余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教堂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加之教堂无经济来源,活动困难。
  除白仓基督教堂外,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基督教徒集中的地方还有黄亭市镇道光村(有教徒11人)和下花桥镇(有教徒14人)。
  四、伊斯兰教
  1978年,县内有清真寺4处,2000年增建1处。2002年,全县有回族人口2500余人,全部信奉伊斯兰教。
  银仙桥清真寺 又名鹤田老寺,位于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二房头组。始建于明代,为县内最早的清真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寺有水田60亩,年收租谷120担。寺内原有石碑17块,分别记载了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至光绪二十三年(1907)之间前后17次寺院的维修情况。同治八年(1869),该寺创办淳安中阿学校。民国24年(1935),淳安学校迁入寺内,更名诚信伊斯兰小学。次年,该寺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1951年,中央少数民族代表访问团曾访问该寺。“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曾遭毁坏。1995年重建,现有大殿、前厅、教室、办公房各1座,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有伊斯兰信徒500余人。1997年,该寺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青草清真寺 位于黄亭市镇青草回族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嘉庆元年(1796)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复修。1998年,省、市、县三级拨款资助,当地穆斯林自愿筹款再次重修。该寺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伊斯兰信徒1100人,除居住在青草村的穆斯林外,邻近道光村部分回民也在此寺参加宗教活动。1997年,该寺被登记为合法宗教场所。1999年3月28日,青草清真寺举行寺院重修落成典礼,邵阳市副市长刘能华和湖南省宗教局、湖南省伊斯兰教协会、中共邵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市政协、中共邵阳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有关领导亲临祝贺。
  吊井楼清真寺 位于岩口铺镇油草桥村马家院子,始建于1947年。1994年,湖南省宗教局拨款5000元、县人民政府拨款8000元资助复修,复修后的清真寺有建筑面积250平方米。2002年,有信徒393人,分别来自岩口铺镇吊井楼、油草桥、大塘、丰背和隆回县七里村等自然村落。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九公桥清真寺 位于九公桥镇九公桥村四架车组。该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一间30多平方米的简易木房,兼作礼拜殿和殡仪房。19世纪中期倒毁。1912年,该地穆斯林群众自发集资成立集经济互助和慈善事业为一体的九公桥伊斯兰教经学会,并开始以经学会名义筹措资金,为重修清真寺做准备。1944年曾一度动工兴建,但在日军入侵时,所有材料被日军烧光。1954年重修成功,占地1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时,寺内房屋被占用毁坏。1990年,再度重修,建筑面积增至400平方米。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2002年,该清真寺有固定资产20万元,有信徒451人。
  下椅冲清真寺 位于长阳铺镇新立村下椅冲,始建于1933年,称银仙桥清真新寺,抗日战争时被毁。2000年,当地穆斯林群众自发集资重建,2002年,县政府拨款1万元进行扩建。现有大殿140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160平方米。是年,有信徒450人。2001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除以上5个清真寺外,黄荆乡大坪村尚有部分回族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邻近的邵阳市大祥区面铺乡苏家冲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