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戏剧 影视 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戏剧 影视 图书
分类号: I053;J992;G239.27
页数: 6
页码: 507-51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1978年-2002年戏剧、影视、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邵阳县 戏剧 影视 图书

内容

第一节 戏剧
  一、祁剧
  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几近废弃的祁剧又开始盛行。20世纪80年代,县内祁剧表演团体除邵阳县祁剧团外,另外还有白仓业余祁剧团、五峰铺业余祁剧团、长阳铺祁剧团等半职业性祁剧团16家。
  邵阳县祁剧团 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名的邵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恢复邵阳县祁剧团名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清退的艺人陆续落实政策回团,剧团重演古装戏,并很快由清一色的传统剧目占据舞台,曾有过短暂的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戏剧事业的普遍不景气,县祁剧团主要艺术骨干陆续离团,演出活动渐趋衰落。1987年,历时13年的新剧院竣工投入使用,未及一年,县祁剧团演出活动即告结束。人员陆续分流到各机关厂矿就业。1989年6月,县祁剧团被撤销,分流后余留人员组成邵阳县演出管理站。剧院被演出管理站作为投影放映场地和接待外地表演团体使用。1978—1989年,县祁剧团历年上演的传统剧目主要有连台本《薛刚反唐》、《杨家将》、《岳飞传》、《粉妆楼》及《斩三妖》、《珍珠塔》、《女盗》、《钱素娟》、《大破天门阵》、《访贤记》等100余个。移植上演的古装戏有《生死牌》、《三打白骨精》、《樊梨花》、《玉麒麟》、《逼上梁山》、《桃花女》等。改编上演的古装戏有《审霜审连》、《双先行》、《法场换子》等。创作上演的现代戏有《青松不老》、《棋高一着》等。创作上演的古装戏有《裙带恨》、《桃花女续本》等。较著名的演员有屈越斌等。
  白仓祁剧团 1978年,何荆州、杜长武等人恢复成立半职业性的白仓祁剧团。1979年,自发集资修建白仓剧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白仓祁剧团恢复后,先后培养祁剧表演新秀129人,其中有6人被评为省市优秀演员,有6人先后调进市县专业剧团,38人被外地剧团聘用。先后上演的剧目有130多个,其中传统戏主要有《珍珠塔》、《二度梅》、《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戏主要有《张飞坐衙》、《裙带恨》、《双奇缘》、《访贤记》等,现代戏主要有《喜摘丰收棉》、《新婚之夜》等。1989年11月,白仓祁剧团在全省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祁剧大型剧目《双奇缘》,获优秀民间剧团称号。同年,在全县建国40周年戏剧调演中,演出新编现代戏《新婚之夜》,获一等奖。
  二、花鼓戏
  1978年,县内有业余花鼓戏剧团2家,1981年增至13家,影响较大的有九公桥业余花鼓戏剧团。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半职业性花鼓戏剧团演出活动基本停止,但花鼓戏表演仍在农村民间乐队演出活动中穿插进行。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又先后出现九公桥花鼓剧团、黄亭市花鼓剧团、白仓花鼓剧团、金称市花鼓剧团、杉木桥新星剧团、霞塘云耀安剧团等半职业性民间花鼓戏表演团体,演出多受雇于农村红白喜事中进行,且在演出时穿插音乐、舞蹈表演。2002年,新星剧团和耀安剧团被评为湖南省百佳农村职业剧团。
  第二节 影像放映
  一、电影放映
  机构 网点 1978年,县内有县电影管理站和8个区电影管理分站,辖35个公社(镇)电影队和1个厂矿电影队,县城有简易电影院1座(1958年利用县城展览馆改建,又称老电影院,旧址在今县人民政府院内)。是年,塘渡口新电影院建成,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1200座。1979年,县电影管理站更名县电影公司,各区电影管理分站更名区电影管理站,同时建立金称市、白仓、谷洲3个公社电影管理组。是年,全县有国有电影放映单位10家,社办电影队31个,集镇电影售票点9个。当年县电影公司举办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班7期,参训者206人次。1980年,县电影五队获全省电影观摩放映特等奖。1981年,县内厂矿电影队增至11家。1983年,全县有各类放映单位94家,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全省电影放映先进单位。1989年,全省电影工作现场会在县内召开,国家广播电视部授予县电影公司“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奖牌,五峰铺镇电影院被评为“全国先进集镇电影院”。20世纪90年代后,电视迅速普及城乡,电影放映业日趋萧条,县内电影放映单位逐渐陷入困境。1995—1997年,县电影公司耗资220万元,举债修建集舞厅、餐饮、住宿、商店于一体的银都宾馆,因负债过多更加剧县电影公司的困难。1998年,县电影公司虽仍被评为全省十佳电影公司之一,但实际已呈半瘫痪状态。2002年,县内有电影放映单位38家,职工多下岗另谋他业。
  放映 1978年,县内电影放映仍沿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模式,除电影院放映外,更主要的是在农村实行定点定线放映,由农村社队集体缴费,观众免费观看,各电影队按时到农村各放映点巡回放映。放映时间多为夜晚,露天场地,观众常搀老携幼,电筒火把照耀于途,从数里甚至十余里外汇集放映地点观看电影。时农村电影放映常和党的中心工作宣传相结合,放映前多有当地领导人发表工作讲话、幻灯宣传及放映人员自编自唱宣传新人新事的短小文艺节目。除放映主片外,常需加映新闻纪录片、科教片或其他短片。期间,县电影公司创作的幻灯片多次在全省幻灯汇映中获奖,主要作者有唐中汉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演的影片相继恢复放映,县内电影观众激增,电影院曾一度出现放通宵电影的现象。1980年,塘渡口电影院成立观众影评小组。是年,县电影公司副经理向桂元出席全国电影宣传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邵阳县电影宣传先进经验材料。此后县内允许私人从事电影放映,个体电影队逐年增多,农村定点、定线、定收费标准的放映格局被打破,县民婚丧寿庆放映电影以壮排场的风气渐盛。1983年,全县放映电影3.25万场次,观众达214.25万人次。当年塘渡口电影院首映立体影片。1986年,全县放映电影4.53万场次,电影放映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1989年,全县电影放映收入150万元。20世纪90年代始,因电视的普及,电影观众急剧下降。1993年始,各电影院兼辟桌球厅、舞厅、电子游戏厅以维持生计,并推出种种新招吸引观众,但均无补电影观众下降的态势,农村红白喜庆请电影队放映电影的习惯亦很快被请乐队演唱所取代。2000年,县财政拨款15万元,在全县660个村开展“村村月月有电影”教育活动。2002年,全县放映电影1500场次,为1986年的3%;观众30万人次,为1986年的10%。
  二、录像 网吧
  1978年,县内仅807工厂有投影机1台,供厂内职工放映观看。1984年5月,资兴县1个体录像放映户率先来县内放映录像。同年7月,县广播电视局从广州购回一套72英寸投影设备,在塘渡口老电影院放映。1986年,县内有音像放映厅12家(其中投影厅11家)。1987年,县祁剧团购置300英寸特大投影机在新剧院放映录像。同年,县文化局成立音像发行站。20世纪80年代末期始,县内录像放映以个体放映户为主,场地简陋,内容多为清一色的言情武打片。1992年,县演出管理站首放镭射投影。1993年,县内录像厅增至17家(其中投影厅14家),期间,电子游戏厅出现。2001年,县城出现第一家网吧并迅速普及。2002年,县内有录像放映厅84家(其中投影厅4家)、网吧33家。当年全县117家网吧和录像厅中,由文化主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的92家,除演出管理站1家录像厅仍属国有外,其余均为私营。
  第三节 图书
  一、收藏借阅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图书收藏借阅单位有县图书馆和部分学校、机关厂矿图书室。20世纪80年代后,个体私营图书室、书摊兴起。2002年,县内有县图书馆1家,基层图书馆4家,学校图书室约60家,其他基层图书室9家,学校图书角近450处,个体书摊56家,共藏书约264万册,其中学校图书室和图书角藏书247.85万册,县图书馆藏书9.97万册(含杂志2万册),基层图书馆室藏书3.06万册,私人藏书约3万册。
  邵阳县图书馆 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关闭的县图书馆恢复。1986年,在沿河街新建图书馆大楼,4层,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是年,馆内有工作人员8人,设采编、阅览、外借、辅导4组,藏书6万册,年接待读者5.4万人次。20世纪80年代末始,由于经费短缺,县图书馆日趋萧条。1988年,香港人士王培根(祖籍为县内谷洲)委托夫人李逢春向县图书馆捐款3000元。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春晖(白仓人)向县图书馆赠书2000册,武汉大学教授陈望衡(塘渡口镇人)向县图书馆赠书1200册。是年,县图书馆两次为县看守所服刑人员赠送图书。1994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向县图书馆赠书675册。1995年,县委副书记王啸天向县图书馆捐赠价值5000元的图书资料。1996年始,县财政局每年为县图书馆拨付专项购书款2万元,2000年始每年专项购书款增至4万元。1999年,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2002年,县图书馆拥有藏书7.97万册,报纸45种,杂志2万册,年接待读者2.5万人次,收藏的地方文献有《宝庆府志》、《邵阳县志》、《武冈州志》等。
  振江图书馆 1983年,历史学家吕振羽的夫人江明,遵照吕振羽生前嘱托,向金称市公社捐赠人民币6000元和部分图书,倡办图书馆。金称市公社又集资若干,办起一个简易图书馆,为纪念吕振羽、江明关心家乡之善举,遂命名为振江图书馆。1985年,县财政局拨款6000元,资助振江图书馆修建了120平方米的馆舍。1993年,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为振江图书馆题写了馆名。
  学校图书室 1978年,县内中小学校有少量图书资料,主要集中在县办中学。1987年始,在学生中收取图书费,由教委统一购置图书,分发各校。至1991年,全县学校共藏书7.9万册。1998—2000年,学校购置的图书总价值1200多万元。至2000年,全县所有小学均设有图书角,中学均设有图书室。是年,全县学校图书室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校均27.2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共藏书247.85万册,为1991年的31.4倍,生均18.2册。其中小学藏书128.87万册,生均15册;初中学校藏书99.15万册,生均25册;高中学校藏书19.84万册,生均30册。
  私人藏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部分士绅和读书人家有藏书。土改时,县内私人藏书多被销毁散失。20世纪50—70年代,县内私人藏书者甚少。20世纪80年代始,县内私人藏书热兴起。1999年8月,在邵阳市评选藏书家和百户优秀藏书户活动中,简卓然被评为全市藏书家,谢志真、易文胜、唐湘鹏、唐爱民被评为邵阳市优秀藏书户。
  二、销售发行
  邵阳县新华书店为县内图书销售发行的主要渠道。1978年,县新华书店图书销售总额43.35万元。1983年,书店发行员刘春英、李代斌分别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图书发行先进代表”称号。1984年,县新华书店发行《邓小平文选》7000册、《宪法》修订本1.5万册。1985年,县新华书店归口湖南省新华书店管理。1986年,县新华书店有职工41人,店房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0万元,图书销售种类7000余种,当年销售图书590万册,销售总额205万元,获利19万元,并在五峰铺、下花桥、九公桥、塘田市等集镇建立门市部。1987年,县新华书店发行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1.95万册。1990年,《人民日报》刊文推介邵阳县新华书店的征订发行经验。1991年,县新华书店发行政治图书居全国首位,《湖南日报》刊文予以报道。1992年,发行毛主席标准像20.2万张。1995年,县新华书店年销售额首次超过1000万元。1996年7月16—18日,县新华书店库房及门市部被洪水浸淹20小时,店内除挂在墙上的一张毛主席像外,其余库存书籍全部被洪水泡淹报废。1997年,县新华书店出资370万元,购买县城白虎街原县羽绒厂部分厂址厂房,新建图书城和家属楼,1998年竣工。新图书城和家属楼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1997年,县新华书店发行《香港回归》一书达1万册。1999年下学期,县新华书店向遭受洪灾的塘田市镇栗山小学赠送了该校学生所需的全部课本。2001年,县新华书店有职工49人,固定资产总值633.79万元,销售图书1.2万种、1100万册,销售额2323.62万元,全年上交国家税金138.45万元,年利润61万元。
  1978—2002年,先后担任县新华书店负责人的有夏有志、郭年庚、陈勇、邓星林。
  除县新华书店外,20世纪80年代始,县内各集镇还出现了一些个体书店。2001年,全县有个体书店36家。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