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筑材料与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建筑材料与技术
分类号: F293.33
页数: 2
页码: 385-386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建筑材料 建筑技术 邵阳县

内容

基础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房屋建筑均为砖石基础或现浇混凝土基础。1981年,修建县祁剧团剧院时,首用松木梅花桩基础。1987年,修建原红石区供销社兴隆商场综合楼时,首用机械桩基础。1991年,修建县建设银行办公楼时,首用人工成孔灌注桩基础。1996年,修建县政府办公大楼时,首用挖掘机开挖土方。以后铲运机、挖掘机、推土机在县内建筑土石方工程中广泛使用。1998年,修建湘运邵阳县分公司综合楼时,首用钢筋混凝土桩基础。2000年,修建县农工贸综合市场时,首用震动成孔灌注混凝土承台基础桩。
  墙体
  1978年,县内城镇建房以红砖墙体为主。乡村建房,富裕者用红砖,贫穷者仍用泥砖,也有室内墙体用泥砖、室外墙体用红砖,或一墙中内用泥砖、外用红砖,称“金包银”。20世纪80年代后,墙体砌筑多用实心眠墙和空心斗墙两种,农村建房亦多用红砖墙体。1985年后,承重墙体多用三顺一丁实体墙,墙体厚度多为24厘米(称二四眠墙)。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城镇建筑首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
  地面
  1978年,现浇混凝土地面已普遍用于城镇房屋建筑,部分建筑始用现浇水磨石地面。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私人住宅采用地板漆,但很快被水磨石、地板砖取代。部分房屋采用塑料薄膜或塑料薄膜加炉渣垫层进行防潮,后多用改性沥青加炉渣混凝土垫层、无机盐防水砂浆、TT91硅质密实剂和聚氨脂防水涂料防潮。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水泥花砖地面、瓷砖地面、高强复合木地板、实木地板、竹木地板相继在县内城乡房屋建筑中采用。1991年,县电信大楼营业大厅首用花岗石和人造大理石地面。
  楼面
  20世纪70年代始,城镇房屋建筑基本使用钢筋混凝土楼板。20世纪80年代始,农村民房亦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21世纪初,县内房屋建筑普遍采用冷轧带肋刻痕钢丝预制板楼面。
  屋面 县内传统屋面,有单坡、双坡、四坡等,盖顶材料多为青瓦,贫穷者用茅草盖房,山区用杉树皮盖房。20世纪70年代,房屋盖顶材料除小青瓦外,还有水泥现浇平顶屋面、红平瓦、水泥瓦、石棉瓦等,简易房屋亦有用油毛毡加盖的。20世纪80年代始,普遍采用卷材防水和现浇刚性钢筋混凝土防水屋面,平顶屋面则用隔热层架空防热。
  屋架 县内房屋屋架有木屋架、钢木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等。20世纪80年代后,木屋架已基本不用。工厂车间、各类会场、剧院及仓库多采用钢木屋架。20世纪90年代,跨度较大的厂房、会场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屋架。
  门窗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房屋多为木门窗。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使用铁制或钢制门窗、铝合金卷闸门、铝合金窗、塑钢窗、电动卷闸门,私人住宅安装各式防盗窗和防盗门。
  墙饰 县内传统房屋建筑,除祠堂、庙宇等公用建筑和部分富裕者的住宅稍事墙面装饰外,一般不用墙面装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单位、城镇居民和较殷实的农户建房,用石灰纸筋砂浆粉刷墙面,天棚吊顶为烂泥条草筋石灰砂浆粉刷。一般农户建房,很少用墙面装饰。1978年,县林业局办公大楼外墙装饰首用水刷石。1982年县果品公司办公楼外墙首贴玛赛克。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内墙装饰改用水泥混合砂浆打底,腻子灰盖面。1986年,资汇宾馆五栋楼内墙首用壁纸和墙布装饰,外墙首贴大理石,天棚吊顶首用钙塑板、宝丽板。20世纪90年代起,仿瓷涂料、高级釉面砖、胶合板、纤维板、高级石膏板、榉木板、铝塑板、铝合金及花岗石等墙面装饰材料在县内广泛使用。1995年,县电信大楼外墙首用隐框玻璃幕墙。2000年,推广外墙涂料饰面。2001年,县移动公司营业大楼外墙首用黄色乳胶漆涂料。
  灯饰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建房装灯纯为照明,20世纪90年代始,县内宾馆、歌舞厅等公共营业娱乐场所用霓红灯、走马灯、多彩灯、魔幻灯、声控灯等灯饰。私宅始装饰豪华型吊灯。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