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3
页数: 1
页码: 2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畜禽疫病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兽医、防疫、检疫。
关键词: 邵阳县 养殖 疫病防治

内容

兽医 1978年,县内有兽医800人(其中农村兽医580人)。1983年,县畜牧水产办公室在县农民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兽医学习班,学员40人,后均成为乡镇畜牧水产站技术骨干。1988年,对农村兽医从业资格重新审定,颁发邵阳县畜牧兽医工作证(1992年改为兽医从业许可证,1997年改为动物诊疗许可证),乡村兽医实行持证上岗,在规定范围内行医。2002年底,县内有兽医504人,其中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者256人。
  防疫 1978年,县内沿袭县、公社、农村大队三级畜牧防疫体系,实行“一猪三针”(猪瘟疫苗、猪丹毒疫苗、猪肺疫疫苗)、“一牛两针”(牛炭疽疫苗、牛出败疫苗)防疫措施。1980年后,推广使用鸡新城疫FI系疫苗与Ⅱ系疫苗、禽霍乱疫苗及草鱼出血疫苗,防治家禽及鱼类疫病。1980—1989年,猪牛年均防疫密度为85%~90%。期间,生猪病死率为2%,耕牛病死率为1%,家禽病死率为20%。1989年县内畜禽疫病普查结果,县内有畜禽疾病69种,其中危害严重的疾病14种、一般疾病42种、寄生虫病13种。1990年后,推广试用偶蹄动物口蹄疫(五号病)疫苗,春、秋两次注射,注射密度95%~98%。2000年后,部分农户拒交防疫费,影响家畜防疫,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密度降至90%以下,个别乡镇不足70%。2002年,县内实行猪牛防疫注射佩挂耳标制度,凡未佩挂耳标的猪牛不准上市交易,使猪牛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密度又回升至95%。
  检疫 1985年,县内建立县、区、乡三级检疫网,对牲畜宰杀和上市运输,实行三证(免疫证、检疫证、消毒证)管理,在谷洲、杉木桥、九公桥、长阳铺、长乐、杨青、五峰铺等乡镇交通要道口设立交通检疫卡。当年县内有检疫员111人。1989年,县畜牧部门对24.17万头上市猪仔进行检疫,查出病猪仔530头,各交通检疫卡检查猪仔9.52万头,查出病猪仔89头。1990年12月26日,诸甲亭乡江下村农民朱满生从广州购回10斤猪肉,带回五号病(口蹄疫)病毒,引起县内牲畜五号病疫情暴发,1991年2月,诸甲亭、双江、下花桥、九公桥、塘渡口等17个乡镇中,有187家农户的牲畜发生五号病。县畜牧水产办公室在疫区组织扑杀深埋病猪1241头、病牛37头。此后,牲畜五号病成为县内畜病防治重点。1991—1993年,县内共烧毁上市病猪肉850公斤、病牛肉300公斤、病牲畜内脏300公斤、病猪皮和病牛皮150张,处罚违章屠户32人,扑杀深埋病猪1916头、病牛54头。1996年,县内交通检疫卡增至10个。1997—1999的3年中,县内均有部分地区发生牲畜五号病。2002年,县内有9个村发生牲畜五号病,共扑杀深埋病猪106头、病牛12头、病羊6头。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