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纪律检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72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纪律检查
分类号: D262.6
页数: 5
页码: 107-111
摘要: 本文记叙1978年到2002年邵阳县中共地方组织纪律检查情况。其中包括机构、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违纪案件举报和查处等。
关键词: 邵阳县 纪律检查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中共邵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78年,县内中共纪律检查机构为中共邵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从县委分出单列,更名中国共产党邵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后,中共邵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均由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委员组成。2002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设办公室、案审法规室、纪检监察室、执法监察室、信访室、党风廉政建设室、干部教育室、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室、监察综合室和效能监察室。
  邵阳县监察局 1988年2月成立,为政府组成机构,1993年后与中共邵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按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体制合署办公,列入县政府机构序列,不计入县政府机构个数。1988—2002年,杨嘉植、赵文新、邹中秋、唐勤俭、易顺良先后任县监察局局长。
  第二节 党风廉政建设
  1980年,县委制订《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十项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不准接受礼物;领导干部下乡下厂,单位不准设宴招待;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为家属和亲友在招工、招干、招生、参军、工资调级等方面谋求照顾;县委书记刘承祖坚持搭乘班车下乡,不吃单位招待餐,不看招待电影,不准家属乘坐单位小车。
  1982—1986年,全县共查处在招生、招工、招干、农业户口转非农业人口、建房分房、计划生育、用公款请客送礼等方面违纪的党员840人。
  1989—1990年,共清理领导干部在城镇营建私房者300户,查出在建房中有贪污受贿和侵占国家及集体利益等违纪行为者37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局级干部8人。
  1994年,对党政机关超标准购置小车和违规使用特种车牌进行清理,清查处理超标准购置的小车4台,收缴违规使用的军警车牌2块。同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制订在公务活动中收受的礼金礼品登记上缴制度,当年有81名党政领导干部退还或上交礼金36万元。1996年始,全县25个乡镇场均建立内部食堂,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县直部门负责人到乡镇场检查联系工作,一律在内部食堂就餐,不得在酒楼设宴招待;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驻村在村民家里就餐,必须按标准交纳伙食费。
  1997年,县内清理用公款为领导干部配置手机和住宅电话,查出用公款配置的手机350台,封存110台,拆价变卖或进行补款处理的手机184台、住宅电话183部,并重新颁布了领导干部话费报销标准;规定从1997年7月31日起,禁止用公款为领导干部配置手机和住宅电话。
  1999年,再次对干部超规定面积建房和购买公房后又集资建房进行清理,共清查65个单位、1271户,查出超规定建房面积1.6万平方米,收缴超面积建房罚款25万元;查出购买公房后又参与集资建房者175户,其中县级干部13户、科级干部106户、其他干部46户,有163户退出了原购公房。
  2001年,县内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查制度。同年,《中国纪检监察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分别发表了介绍邵阳县党风廉政建设经验的文章。2002年6月,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申建伟撰写的《邵阳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几点做法和经验》被收入由《人民日报》社编印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读本》一书。
  第三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改革开放后,在放开搞活的大背景下,部分职能部门和经营行业受本部门和本行业利益的驱使,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以及乱涨价为主要标志的行业不正之风开始盛行,20世纪
  80年代末期达到高潮。
  1991年,中共邵阳县委下发(1991)1号文件,纠正县内行业不正之风。1991—1992年,全县共查处乱着装的部门12个、违章着装人员1135人,违章着装金额49.2万元,其中清退25.7万元。1993年县内开始对中小学乱收费进行清理,至2002年,县纪检部门共清查了180所学校的收费情况,查出乱收费金额730万元,清退400万元。1994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县人事局配合下,对县内1.27万名干部职工的工龄进行了核查。1995年,县内查处了公车迎亲现象3起。1996年始,县内对建筑市场进行整顿,至1999年,县内各基建工程项目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标。1999年始,县内实行行风评议制度,成立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曾建秋任组长,聘请11名离退休人员担任行风评议代表。同时确定县交警大队、县人民医院为首批行风评议对象并均被评议为合格单位。下花桥交警第三中队通过行风评议,被群众称为为民办实事的好典型。2001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县内18个行政执法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查出乱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搭收费用总金额186万元,其中责令清退80万元,收缴县财政22万元。2002年,县内取缔在公路上乱设的检查站1处,查处了长阳铺交警中队乱罚款案,5名责任人受党纪处分。
  第四节 违纪案件举报和查处
  违法案件举报 1989—2002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共收到各种违纪案件举报信2200件,举报信共提供违纪案件侦查线索1718条。期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先后8次被评为邵阳市纪检信访举报工作先进单位、3次被评为全省纪检信访举报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10月,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评为全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违纪案件查处 中共邵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自1977年恢复后,至1982年,全县共清查处理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者12人。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县内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党纪处分的1059名党员进行复查,为544名受到错误处分的党员撤销或改变原处分决定,占原被处分党员总数的51.4%。1982—1986年,全县共立案查处经济犯罪案件311起、涉案437人,其中46人受党籍处分。期间查出的在招生、招干、农转非、用公款请客送礼等方面有违纪行为的840名党员干部中,被开除党籍者381人,被撤销党内职务者32人。1989—1990年,查出的在营建私房中有违纪行为的干部37名,其中8人受党纪处分,2人被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1991年,查处五峰铺镇和白仓镇干部嫖娼案,涉案的192人中,有中共党员22名、国家工作人员45名,其中21人被开除党籍、17人被行政撤职或降级、41人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102人由公安机关治安罚款。1992年,发生在白马乡的非法拘禁致死村民案,负领导责任的原乡党委书记和负直接责任的其他3名党员被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判处有期徒刑。1994年,小溪市乡政府干部集体私分计划生育款13万元,案发后,原乡党委书记、乡长、人大主席均分别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1996年始,对领导干部调离实行离任审计制度,是年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查出违纪开支金额490万元。1997年,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查出贪污案12起,涉案者中,5人被免职,6人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同年,在白仓镇党委政府担任主要领导的3名党员干部,贪污受贿并私分公款,查处后2人被开除党籍,1人留党察看,原党委书记被判刑3年。同期,县纪检监察部门还分别查处了
  长乐乡、黄亭市镇、郦家坪镇在向农民收取税费时,干部态度粗暴,分别导致村民自杀身亡的3起恶性涉农案件,其中23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999年,对县内粮食市场进行执法监察,查出违法收购粮食案109起。同时,整顿了县内医药市场,查处违规经营医药案107起。2000年,县内开展企业效能监察,查出违纪案件30起,立案查处企业法人3名,改组了3家企业领导班子,帮助企业收回各种欠款80万元。1989—2002年,全县共查处各类大要案件1320件,1343名党员受到党内纪律处分,其中被开除党籍者288人、留党察看者171人、被撤销党内外职务者51人、由行政监察部门开除公职者63人。查处的各类案件中,有经济案件322件、干部腐化堕落参与嫖娼赌博的案件136件、涉及农村乱收费和增加农民负担的案件19件;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有科级领导干部163人。
  第六章 宣传 统战
  第一节 宣传
  理论学习 1979年4月,县委宣传部共编印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宣传学习资料3.72万份,发至全县基层。9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80—1981年,分别组织干部学习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书和《中共中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县共培训理论辅导员2373名,撰写理论文章86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8篇。1982年,县内贯彻学习党的十二大精神,县委宣传部和县委党校联合举办四期理论骨干培训班,培训学习骨干1100余人,随后全县各公社均举办了5天以上的培训班,全县参训人数2.08万人。1983—1987年,县内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县先后举办理论培训班12期,培训理论辅导员2860人,共撰写理论文章928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46篇。1985年,县委下发《关于在全县进行理想教育的意见》,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共青团邵阳县委、县妇女联合委员会联合举办有理想、守纪律知识竞赛。1986年2月始,县内利用广播、黑板报、幻灯、宣传栏、宣传车等各种形式,宣传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全县分三批培训村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1925人,98%的村召开了户主会。同年,县委下发《关于干部正规化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同时成立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领导小组。1988年,县内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核心,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组织全县1200名干部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县委宣传部组织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进行宣讲23场次,各基层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61场次,全县44个乡镇全部建立党校。1989年,县委成立中心学习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同时,县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县建立中心学习小组的通知》,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场均成立了中心学习小组,学习领袖著作、中央及省市文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89年北京“六·四”动乱期间,县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军委主席邓小平的讲话,教育党员干部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期间,县委党校举办了两期形势教育骨干培训班,区镇乡场和县直单位党政领导共324人参训,县委
  宣传部下发《关于严格标语口号审批制度的通知》和《新闻发布的若干规定》。1992年,全县开展重温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重温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温毛岸英同志给表舅的信等“三重温”活动。1993年,县内采取先县委中心学习组后机关单位,先培训骨干后全面铺开的形式,组织全县干部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县委在党校举办骨干培训班6期,培训区乡和县直副局以上单位学习骨干800余人。同时,全县开展以讲团结、讲纪律、讲奉献为核心的“团结纪律教育”。1995年,县委宣传部下发《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决定》。6月初,组织全县680名担任副科级以上职务的党员进行党性、信念、宗旨、纪律、艰苦奋斗、党员义务和权利六个专题教育。6月下旬始,在全县实施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先导工程”。是年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时间达16天,重点学习和研讨邓小平理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理论、党纪政纪条规和发展民营经济理论等六个专题,中心组成员参学率为92%,撰写理论文章40余篇,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26篇,县委中心学习组获全省学习《邓小平选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先进集体称号。是年,全县2.5万名党员、干部、学生、职工参加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竞赛,25人被评为全省参赛先进个人,县委宣传部获组织奖。8月,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抢答赛,9个机关代表队和8个乡镇代表队参加。1998年,县委宣传部共收到邓小平理论研讨文章200篇,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是年,《湖南日报》、《邵阳日报》均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县内组织党员利用双休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报道。2000年,县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立全县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定2000年为理想信念教育年,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政策、法制、科技教育的通知》。同时,县委宣传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02年,县委中心学习组与各级党委集中三天时间,封闭式学习十六大精神。召开两次学习十六大精神报告会,组织10人宣讲团到各乡镇巡回宣讲,《邵阳报》、县电视台开辟学习十六大专栏和组织“三化”、“两优”理论研讨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在全县开展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是年,县委召开全县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全县600名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组织理想纪律报告团,深入各乡镇巡回演讲。1987年,县委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县内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评三户(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活动。1988年,县委下发《文明村镇建设意见》,全县有258个村参加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1990年,县委发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通知》,3月6日,召开全县学雷锋活动动员大会。自此始,学雷锋活动成为县内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内容。1991年,县内开展建党70周年庆祝活动。1993年5月,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县人民武装部、县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县进行扶残、助残活动。1996年,全县开展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宣传部门在县卫校、塘渡口第一完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试点,在渣滩电站和县药材公司等单位建立企业思想教育联系点。同时开展三下乡(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和迎香港回归系列读书活动。同年12月,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从县城抽调文艺骨干28人,组成送戏下乡演出团,编排节目26个,先后到白仓镇、五峰铺镇、黄亭市镇、九公桥镇、塘渡口镇进行送戏下乡
  演出,所到之处群众均燃放鞭炮欢迎。1997年1月1号起,县城实施美化、亮化工程,禁放烟花鞭炮。是年,全县开展行业作风整顿,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广行业文明用语、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卫生部门开展塑造“白衣战士”新形象活动。同时在全县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家庭、争当文明县民的“五创一争”活动。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和县直副局以上单位实行“双文明”建设双百分目标考核制,由单位一把手与县委签订责任状,年末考核评比。年底,县委宣传部再次抽调文艺骨干36人,组成送戏下乡慰问团,编排节目28个,到企业厂矿送戏上门演出。1998年,县委宣传部先后组织4场大型文艺晚会,同时在全县乡镇开展建设一个文化站、一个电影队、一个图书室、一个演唱队、一个宣传橱窗等“五个一”建设。同年6月,全县首家乡镇万册图书室——白仓图书室开业。9月,县委宣传部组织文艺慰问团到九公桥人字岭为驻军部队送戏上门演出。1999年,县内开展迎新世纪、迎国庆50周年和迎澳门回归庆祝活动,成立以县委书记石民生为主任、县长曾建秋为副主任的三迎活动组委会,举办各种大型庆祝活动28项。同时开展“争创文明县城,争当文明县民”的万人签名活动。2000年,在全县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和星级文明户评选。2002年,全县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和“文化扶贫”工程,建立2个高标准乡镇文化站。同时,在服务行业开展“诚信满意、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同时开展公民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同年,邵阳县荣获全市双文明目标管理一等奖。1987—2002年,县卫校等4个单位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县政府办公室等49个单位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第二节 统一战线
  落实统战政策 县内1980年开始落实统战政策。先后认定“湘中二支队”三团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地方武装,认定“江南地下十二师第二旅一团”和“湘中纵队第二支队”为起义武装,认定起义和地方武装人员1328人。同时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过不同程度冲击的492名台属、67名海外侨胞全部落实政策。至1986年,有25名台属和侨属当选为各级领导干部,其中3人当选县级干部;有4名台属当选为县人大代表、38名台属当选为县政协委员、4名台属子女参军,6名台属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生活困难较大的93户台属发放困难补助金2.4万元,对7名台属孤老按月定期发给生活补助费。
  三胞联谊 邵阳县籍华侨有48户、363人,邵阳县籍外籍华人有94户、680人,邵阳县籍港澳同胞有45户、434人,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邵阳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成立。1987年,全县建立48个“三胞”联络组,挑选并确定127名重点三胞人士作为通信联络对象。是年,县内接待了18名回乡探亲的“三胞”人员,接收2名台胞回乡定居。1988年接待“三胞”人员276人,帮助47名侨胞、台胞和港澳同胞找到在县内的亲人。1989年,成立邵阳县归侨侨眷联合会和海外联谊会。1990年,接待回乡探亲的“三胞”人员219人,对外通信1348封。1992年,台商庄青火在九公桥镇创办“九公桥镇嘉真鞋厂”,后由台商林国基兼并,改名“九公桥富晟鞋厂”,现年产值1000万元,年创税10万元,拥有职工300多人。1990年,香港客商杨善元投资180万元,在县城塘渡口创办“亿泰手套厂”,年产值500多万元。1995年,台商李文亮投资126万美元,在县城修建了台北商业大厦。2002年,台商林秀琴女士投资144.98万元,在霞塘云乡创办“秀琴农产品有限公司”,种植火龙果、日本甜
  柿等20多种台湾精品水果和台湾甜玉米。1992—2002年,县内共收到三胞人士捐款600万元。
  对台工作 县内共有去台人员1200余人。1982年,县委对台湾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负责指导台属与台胞开展通信联络。1987年,撰写对台宣传稿件37篇,被省级以上电台、报刊播发28篇。1988年,县内有261名台胞回乡探亲。是年,县内有关部门和人士共收到台湾来信6500件,有617名去台人员与家人取得联系;有3名台属出境会亲,2名台属去台定居。1990年,台湾中国国际广播公司总经理唐盼盼、“国大”代表蒋志云回乡探亲。1989年,邵阳县籍台湾立法委员、中国民主大统一联盟主席莫萱元(白仓镇人),牵头组织112名台湾立法委员向台湾当局提出反台独质询,呼吁祖国和平统一。1995年后,对台工作按照“以经济促政治,以侨促台,以民促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台宣传。2001年12月,台湾《民族报》专版刊登了介绍邵阳县的文章。2002年,县内共有回县定居的台胞16人。
  党外人士安排 1988年前,县内很少有党外人士担任领导干部。1989年,县内始培养和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各级领导干部。1992年,县内有党外副县长1名、副区长1名、副乡长8名、副局长2名。至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有党外副主任1名、县人民政府有党外副县长1名、县政协有党外副主席3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机关单位共配备党外科局级干部20名,其中正科级实职3名、乡长1名、副乡镇长3名。是年全县共选举党外省人大代表2名、党外省政协委员1名、党外市人大代表14名、党外市政协委员8名、党外县人大代表76名(占县人大代表总数的24.8%)、党外县政协委员130名(占全县政协委员总数的60%)。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