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大经济工作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7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重大经济工作决策
分类号: F202
页数: 4
页码: 97-100
摘要: 本文记叙1980年到2002年邵阳县重大经济工作决策情况。其中包括建立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专业户与重点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县城东拓等。
关键词: 邵阳县 经济

内容

建立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11月中旬,县委召开大队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议,贯彻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规定在统一生产计划、统一耕牛与农机具、统一管水抗旱和防治病虫、统一配备劳力、统一收割和坚持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变、生产队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不变、统一分配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以联产到组和专业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时县内部分农村基层领导担心实行责任制会引发分田单干,持消极态度。但农民群众觉得分组统一核算的责任制形式尚不过瘾,部分生产队趁干部还未驻队就自行分组,搞明分组暗包产到户,1981年春还出现过分青苗到户现象。同年6月,县委派出工作队在塘渡口公社大岭大队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9月,县委、县政府再次召开大队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议,中共邵阳地委副书记、邵阳行署专员刘正和县委书记孟伯祥分别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专题报告。在会议讨论发言中,有几个大队老支书哭了,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铺开。10月,中共邵阳县委印发《关于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成立邵阳县山林和水利工程定权发证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帮能任组长。1982年3月,全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部完成。年底,全县发出山林和水利工程定权证书5.4万份,确定权属的山林面积126.82万亩,确定权属的水库232座。1983年,全县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解决了县内有史以来没有解决的农民吃饭问题。1984年7月,县委在九公桥镇进行完善生产责任制和延长土地承包期试点后,下发《关于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补充意见》,将土地承包期一定3年延长到一定15年。1989年和1994年,县内又先后两次对承包土地进行小调整。1999年9月,全县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延长到30年不变,在不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将承包地租赁、出让、转包。
  发展专业户与重点户 1982年,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扶植发展专业户和重点户(时又称万元户),至1983年初,全县农村共有专业户和重点户8620户。1983年1月,县委主持召开了全县专业户、重点户勤劳致富经验交流会。4月,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的几点意见》,要求全县各级党政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户和重点户,开拓农村勤劳致富新局面。文件规定了发展农村专业户和重点户的30个项目和标准,其中对种粮专业户规定的标准是户产量1万斤,养猪专业户的标准是户养生猪10头。1983年,全县有各类农村专业户和重点户2.16万户。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82年,县委、县政府在农民吃饭问题解决后,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1987年,县委在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上,首次提出打破传统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模式,走农工贸发展道路。1992年,县委决定把农村经济改革重心转移到发展民营股份制经济和高效农业上来。1994—2002年,县内投资5820万元,扶持农民联营开发200亩以上的优质水果场18个、养殖场2个,建农贸市场28个,完成白仓、水田、黑冲、黄亭市等10个项目区82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开发丘岗21.5万亩,生猪、花生、小水果、油茶、药材、油菜、蔬菜七大基地建设粗具规模。1995年,县委下发《关于加快丘岗山地资源开发的决定》。2001年,县委作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将全县划为6个特色经济区。同时下发《干部参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办法》,鼓励支持干部从机关分流,去生产第一线当庄园主、当董事长,是年县内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干部职工共1.18万人,干部为农业产业开发集资2355万元。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开始在企业实行奖励制度。1981年,县委开始对政策性亏损的国有煤矿实行在额定的亏损幅度内,节余亏损的部分由县财政和企业分成、超出允许亏损的部分由企业补亏(简称节亏分成,超亏补亏)。1982年始,逐步放开县内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市场。1983年4月,对县工业局所属企业实行“三定”(定任务、定基本工资、定基本税利)和超利分成责任制,对县煤炭局所属煤矿实行“四包”(包质量、包开拓、包安全、包亏损),对县二轻局所属企业实行包产值、包销售、包利润和工资与生产利润挂钩。1984年10月,县委下文对县内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政策。1985年,对所有企业和经济实体实行以厂长(经理)为核心的经济承包,工厂、商店实行工资总额与上交税利挂钩,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1987年4月,县委下发《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振兴邵阳县经济的意见》,工厂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1991年,放开石油市场。1993年8月,县委召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及先进个体私营劳动者表彰大会,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开始出现。1996年,县委作出县造纸厂破产重组的决定,组建全县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县委颁发《关于对企事业单位实行减员增效的决定》,同时放开县内机电产品供应市场。2002年3月,县委作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伍邵华为组长的推进工业化进程领导小组。同月11日,县委召开全县推进工业化进程动员大会,确定每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重点企业,每个机关分别联系一家困难企业。4月15日,县委召开中小型企业工作督查会,推行改革改制。9月,县委决定,对企业实行收费登记
  监督卡制度,遏止各职能部门向企业的乱收费行为。同月,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县水泥厂整体拍卖的决定。同时,县委确定以医药、食品、建材、造纸为发展县内工业的四大支柱产业,确定山秀制药厂、龙华水泥有限公司、仲仁鹅业公司、兴旺玛钢厂、邵阳县造纸有限责任公司、长乐石膏厂等厂家为发展县内工业的骨干企业,规定全县系统内国有工业企业和所有乡镇工业企业要全面改制。并开始筹建红石、白仓、九公桥、八○七四个工业园区。同年下发《邵阳县国有企业改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两年内置换国有企业的纯国有性质、置换国有企业职工全民所有制身份。通知就国有企业实现两个置换过程中涉及的产权交易、职工安置、社会保障、债权债务处理和激励措施共作出了50条规定。同时分别成立邵阳县工业企业改革办公室、邵阳县流通企业改革办公室和邵阳县国有企业产权交易中心。年底,县内国有企业除县百货公司外,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
  发展乡镇民营企业 中共邵阳县委一直把发展乡镇企业做为发展县内经济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最重要的途径。1977年11月,成立邵阳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兼任局长。1984年12月,县委下发《关于立足改革,放宽政策,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同时允许私人兴办企业。1992年,县委决定从物资供应、减免税费、增加贷款、科技扶植4个方面对乡镇企业实行优惠。同时对发展乡镇企业有功人员,给予奖金和解决农转非指标的奖励。同年8月,成立邵阳县乡镇企业领导小组,陈健生任组长。1993年8月,县委下文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放开经营范围、放开从业人员条件、放开经营方式、简化注册审批手续、减免税费等优惠,积极培育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对未完成县委、县政府规定的乡镇企业发展指标的乡镇领导,在提拔、调动、评优上实行一票否决。1994年4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再次就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作出18条规定,在税费征收上给予乡镇企业更大幅度的优惠。
  1996年2月,规划建立塘渡口镇至九公桥镇乡镇工业小区,规划中的工业小区北起九公桥镇四联村,南至塘渡口镇河西居委会,长21公里,沿公路两旁各宽1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但实际效果甚微。199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从城镇配套资金中划拨150万元作为乡镇企业周转金。2002年,全县乡镇民营企业有从业人员9.25万人,农、林、渔、牧、工、商、运输、建筑、服务9业齐全。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兴旺玛钢厂、邵阳市湘宝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湖南富晟鞋业有限公司、邵阳雪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小溪市龙牙百合食品厂、白羊铺档发加工企业等。
  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县城东拓 1984年12月,县委即提出发展乡镇企业要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1998年9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三线(320国道、207国道、S217省道沿线)两带(东南边缘带和西部边缘带)小城镇建设战略。2001年,县委决定围绕洛湛铁路和潭邵高速公路沿线,扩大城镇规模,鼓励农民进城。是年11月,县委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城镇土地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3个文件,提出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突出产业支持、以人兴业、以业兴镇,坚持城镇扩容与提高质量并举,突出县城中心地
  位,分层次推进全县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同时制定了“东拓西提”、“三区一线”的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东拓即拓宽大木山县城新区;西提即对西部旧城加以改造,提高品位;三区即火车站站前开发区、大木山开发区、旧城改造区;一线即以昭阳大道、振羽大道、邵新大道、夫夷大道互为贯通,使三区成为一体)。2002年2月,县委成立县城建设指挥部,黎国宗、李小平先后任指挥长。4月28日,县委在大木山新区举行县城东拓工程奠基、防洪大堤开工典礼暨招商引资、万户农民进城新闻发布会。是年,大木山开发区和火车站开发区的征地、搬迁、平整任务完成。县城防洪大堤一期工程竣工,自来水管网及白虎街、邵新街、人行道板改造和街面美化、亮化、硬化等工程全部结束。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