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39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1
页码: 769
摘要: 后记 1984年11月13日,中共洞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作出编写《洞门县志》的决定,成立洞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此同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县志编目。同年11月,《洞口县志》稿评议会在洞口县城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州、市及部分县市180余人,对志稿提出许多修改意见。会后对志稿作了进一步修改,至1991年5月修改完毕。5月和8月,《洞口县志》审稿小组分别集中在山门、高沙对志稿进行审查。随后送经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审查,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验收合格,志稿被推荐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

后记 1984年11月13日,中共洞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作出编写《洞门县志》的决定,成立洞口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3月聘请部分退休老词志开始办公。县志编委会组织编纂人员,从1986年元月起,先后行程2万多公里,足迹遍及14个省市访问洞口籍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与社会老人1600多人次,广征博采收集整理口碑资料600多万字;到省内外、县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和社科院校查阅、收集资料约2600万字。与此同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县志编目。之后,编写人员分工负责,通力合作,于1988年6月编出150万字的县志初稿,7月起在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县志工作指导处和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县志编纂人员对县志初稿的编目、内容作了调整增删,于1989年6月完成第二稿,全志共110万字。同年11月,《洞口县志》稿评议会在洞口县城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州、市及部分县市180余人,对志稿提出许多修改意见。会后对志稿作了进一步修改,至1991年5月修改完毕。5月和8月,《洞口县志》审稿小组分别集中在山门、高沙对志稿进行审查。随后送经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审查,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验收合格,志稿被推荐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110万字。
  《洞口县志》编纂工作,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具体领导下进行的。其间人事虽经儿次调整,县委和县政府一再嘱咐要保证质量。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湖南省和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得到了省内外史志界专家学者和曾在洞口县工作过的老领导及洞口籍在外地工作的同志热心帮助,我们还得到武冈、洞口两县县委党史办、县档案局、县统计局和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全县60多个单位的200多名修志人员为县志编纂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已故的张贤同志为县志编写作了不少工作,唐伯青、覃明初、傅化成、傅舒运、曾洵桂等同志先后在县志办工作过。对于所有给予我们支持的单位和给予我们鼓励、指教、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洞口县志》从初稿编写到修改定稿,基本上山县志编辑部完成。其分纂情况是:许梓元负责《概述》、《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综述》、《经济管理》、《政权政协》、《党派群团》、《公安司法》、《财政金融》、《城乡建设》、《人事劳动》和《军事》篇;曾维通负责《种植业》、《畜牧水产》、《林业》、《农具农机》、《水利》和《乡镇企业》篇;姚国基负责《工业》、《能源》和《交通邮电》篇;苏友直负责《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篇;刘锡福负责《商业》篇;王佑中负责《民政》和《社会》篇;廖日新负责《科技》、《文化广播》和《卫生体育》篇;《大事记》由王佑中等同志负责;《教育》篇由潘永森、廖日新撰稿;《人物篇》由潘永森、杨乐生、肖伦、谢国轩等同志完成。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遗漏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由于资料缺乏、信息不灵、及调查不够全面等原因,符合入志标准的人物亦难免没有遗漏,敬请原谅。
  《洞口县志》编纂委员会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