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1
页码: 689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佛教党和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宗教政策,允许人们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同时积极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取缔和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关键词: 社会 宗教 佛教

内容

佛教传入洞口境内,始于唐朝。属曹嫡嗣临济宗。佛教主张消除任何欲望,断绝一切尘念,脱离人世,求得“寂静”、“安乐”,得以成佛为最终目的。洞口境内信仰佛教的比较普遍,寺庵庙宇遍布各地。新中国建立前,全境有寺庙370多座,其中较著名的有观音阁、普照寺、南岳庙、兴福寺、真人殿、紫云庵、钟沧寺等97座。
  明、清盛期,洞口全境有僧尼数千。民国初,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僧尼渐减,佛教日衰。至民国38年(1949)春,境内只有僧尼522人,其中和尚466人,尼姑56人。多数僧尼出身贫寒,被生活所逼皈依佛门。
  洞口县佛教界曾涌现一批颇有影响的人物,竹篙塘居士唐大圆,30年代,曾以《东方文化研究院》的名义,著有《治国法师》书稿,参与编纂国家佛教经典著作,并在武汉、长沙等地设坛讲经。毓兰镇能彻和尚(原名王在贵)、岩山乡唐镜澄和横溪乡释乘法(张姓)均系原洪江嵩云山寺方丈,总揽湘西南佛教。曾在县城东郊观音阁坐禅多年的明真法师,后为长沙市开福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和湖南省暨长沙市佛教协会会长。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宗教政策,允许人们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同时积极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取缔和打击封建迷信活动。50年代初,寺庵多被拆毁或改建他用,佛教徒日益减少,大多数僧尼还俗成家。现有活动的僧尼16人(和尚3人,尼姑13人),其中在县内的只有释胜莲等8人。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