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
页数: 3
页码: 623-6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群众文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群众 文化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文化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洞口境内既无文化组织机构,也无活动场所,只有逢年过节群众自发组织班子,临时搭个台子,在祠庙院落演唱。新中国建立后,传统文艺活动多数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设立群众文化机构加强领导和业务辅导。
  县文化馆 1952年5月建立,初设和平街,1958年迁大正街,1960年迁县人民大会场右侧。经新修、改建、扩建,馆舍面积1391平方米。建馆初期,配工作人员4名,馆内设图书室、游艺室,开展棋类、球类、图书借阅等活动。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编写板报、《收音简讯》,开展时事政策宣传;办夜校,办展览,教唱革命歌曲;辅导业余剧团,组织文艺演出和幻灯宣传。“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内容减少,主要是辅导农村文艺宣传队演出,教唱语录歌曲和组织跳“忠”字舞。1976年后,工作内容增多,人员增加,活动更为广泛,馆内设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文物和戏剧导演等专业,具体负责组织和辅导全县群众文化活动,馆内工作人员经过多年实践和培训,业务能力和文艺素质不断提高,1986年底全馆14名工作人员中,有全国舞蹈协会会员1人,湖南省各艺术协会会员6人,邵阳市各艺术协会会员7人。
  乡镇文化站 50年代初期,设高沙、竹篙塘两个文化站,每站配干部1人,随后撤销竹篙塘文化站建石江文化站,隶属县文化馆。1958年因机构变动,文化站隶属当地政府管理。70年代初,全县42个社镇普遍建立文化站,每站配半脱产辅导员1人,1979年半脱产辅导员中有16人转为集体所有制全脱产辅导员。1984年冬,经全省统考,从全脱产和半脱产辅导员中招收国家文化干部18人,同时对原有文化站进行调整。1986年全县39个乡镇,建文化站27个,有文化专干16人,全脱产集体辅导员7人,半脱产辅导员14人。文化站行政上受县文化局和当地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业务上由文化馆辅导。文化站的活动由初期的壁报宣传、图书借阅、组织文艺演出,发展到电影、电视、录像放映等项目,由传统文化发展到现代文化,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高沙镇文化站,连续多年评为地(市)文化系统先进单位,1982年出席全省文化系统先代会,1985年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1986年冬,经市文化局检查验收,高沙、石江、江口3个镇和洞口、溪、管竹3个乡文化站被定为合格站。
  农村俱乐部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36师率先在高沙建立民间工余俱乐部,对宣传民众、迎接解放起了积极作用。部队离开后,俱乐部随之解散。1954年县文化馆在花鼓乡浪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第一个农村俱乐部,至1956年发展到490个。随着农村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带来了农村兴办俱乐部的高潮,1958年增至870个,最多时达到988个,全县各社、队都有俱乐部。俱乐部一般设有黑板报、图书室、读报组、业余小剧团或演唱小组。1960年后的三年中,群众生活困难。农村俱乐部大都解散,至1963年全县仅存4个。1965年又恢复到455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普遍兴起,取代了俱乐部。其活动主要是结合形势宣传政治,学唱样板戏,内容单调,观众减少。进入80年代,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电影、电视的普及,农村俱乐部的活动逐渐减少。活动比较经常的只有1982年10月建立的县工人俱乐部,有活动场地1180平方米,设有乒乓球室、游艺室、阅览室、录像投影室、电视室、教学室等。
  第二节 文化活动
  洞口境内群众性文化活动有花鼓戏、祁阳戏、木偶戏、渔鼓词、棕包脑、求财宝,以及迎故事、舞龙灯、耍狮子、赛龙舟等形式。逢年过节,婚寿喜庆,庆神还愿,村巷墟场多有演出。民国28年(1939),高沙袁通群组织“乐群抗敌宣传队”,在高沙及附近乡村表演街头剧,激发民众抗敌热情,该年8月赴武冈城参加暑期小学教师讲习会,并在皇城坪举行话剧、歌剧公演,演出剧目有《火焰》、《省下一粒子弹》、《铁蹄下的歌女》、《流亡三部曲》等。
  新中国建立后,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化、艺术,在县文化部门的组织与辅导下,有的得到继承和发扬,如花鼓戏、祁阳戏;有的因活动范围小、参加的人少,逐步淘汰,如木偶戏、棕包脑、迎故事、求财宝、渔鼓词等。县文化部门对旧有剧目进行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部份优秀剧目。为繁荣文艺,交流经验,提高演技,县不定期举行调演、会演和观摩演出。
  花鼓戏在县境内流传广泛,县组建了专业剧团;祁剧影响深久,组建了高沙、黄桥两个职业剧团。乡村组织的花鼓戏、祁剧、木偶戏等业余剧团在50年代初多达123个,后来基本为农村俱乐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所取代。到1983年县文化管理部门清理登记时只有15个。1986年经文化局审查发证的仅10个。这些剧团(业余)除保留了部分传统优秀剧目外,还创作了一批现代戏。1953年创作演出的《互助模范》、《黄老七翻身》、《张郎参军》《刘胡兰》、《不能走那条路》、《三里湾》等,群众反映很好。1955年暑假期间,中共洞口县委抽调小学教师11人,组成文艺服务队下乡演出。1956年春节,为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全县组织9个社会主义宣传队到各区、乡、村开展文艺宣传演出。1964年春节,抽调部分教师、学生组成文化服务队,配合社会主义教育下乡演出《箭杆河边》、《捉鬼计》、《审椅子》等戏。后来创作演出的《钢铁尖兵》、《瑶寨风云》、《蛮师傅求师》等15个现代戏,在邵阳地区会演,获得创作和演出奖;《长寿茶》、《茶山瑶歌》、《雪峰山下蜜桔红》等小戏、歌舞参加省文艺调演获奖;《乐朝天作媒》、《雪峰山下蜜桔红》由省电视台录像播出。祁剧除上演传统剧目外,也移植演出现代小戏《丑公公》、《奇遇记》、《奶头山》,《菊花石》等十几个节目,有的参加县会演获奖。专业、职业剧团经常在县内和武冈、绥宁、隆回、黔阳等县农村演出。县花鼓戏剧团由于坚持长期下乡演出,1973年在全省专业剧团评比中荣获“红旗剧团”称号。
  1953年~1965年,全县共组织业余文艺会演8次,参加演出的有1141人,演出215个节目。评选出54个优秀节目、175名优秀演员、导演、乐师。1966年~1978年,全县组织了3次会演,参加演出的有774人(次),演出内容多为“样板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6年,调演、会演6次,参加演出的800多人次,颁发优秀创作奖11个,演出奖32个,优秀演员奖61个。1982年后还在县城举办“五·四”、国庆、元旦等节日文艺晚会13场次,1751人参加,观众达2万多人次。从1985年起,每年春节组织“洞口之春”文艺活动,参加者甚为踊跃。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