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科学普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9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科学普及
分类号:
G322.764
页数:
3
页码:
614-6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科学普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学
普及
洞口县
内容
一 科普宣传
(一)科普展览 自1978年开始至1986年底,共举办科普展览(又叫科普集市)14次。除在县城展出外,还在各区、集镇巡展。每次展览均由县科协组织县属有关学会共同筹办。内容或农、林、水、医综合性展览,或某项专题展览。1984年封建迷信在农村抬头,县科协于3、4两个月举办破除迷信专题图片展览,展出图片543幅,并在县内各区、乡、集镇32个地点展出,观众达8万余人次。每次展出还出动宣传车,设咨询服务台,安排有关科技人员接待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全县先后共展出图片2500余幅(张),实物319件,发出科普宣传资料5万余份,接待群众34万人次。
(二)科教电影 1976年11月,中共洞口县委批准建立县科教电影放映队,归口科技办,事业编制2人,1979年后归口科协。1977年购置F16—4型放映机及三镜头幻灯机各一套。在全县各区、乡、镇、厂矿、场所巡迴放映。共放映工业、农业、林业、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破除迷信、防震防灾等方面的科教影片583场(次),观众达32万人次。进入80年代,电视及电视录像在县内逐渐普及,1984年科教电影放映队停止活动。
(三)科普广播 1978年始,县广播电台自办节目,每周有《科学与生活》、《农村科技》(原为《种好责任田》)、《卫生知识讲座》(后改为《卫生知识专题》)。其形式有对话、讲座、讲故事、广播稿和科技应用信息等。据近8年统计,共播出科技稿件1282篇。1984年由县农学会撰写的《种好责任田》专题广播讲座节目,获省广播部门的好评。
(四)科技图书 县科技情报资料室藏有各种科技图书5.3万余册,此外还订有国内各省、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出版的科技报刊200余种。全部资料对外开放。同时设有阅览室,供读者查阅资料,每年接待读者2000余人次。各区、镇设科技图书资料室12个,每室藏书在百册上下,由区镇科协管理。
二 技术培训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每年要培训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技术员1~2批。除县里组织培训外,各乡还根据不同时期的农事活动和新的农业技术项目的推广,组织培训。1958年前,县先后培训6期(次),培训农民技术员520人。当年创办县农校,开设农学、林学、棉花、园艺4个班,学生200人。各级办农民技术学校63所93个班,参加学习的4560人;办农民技术夜校232所,参加学习的万余人。人民公社化后,各公社、大队不定期地举办半耕半读或“红专”学校,培训农民技术员。1975年12月将县农校改名“五·七”大学,1982年5月又更名为县农民技术学校,1985年经省批准为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至1986年底,该校先后为乡村培养农民技术员920人,培训农科员1500人。1979年成立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以来,为农村培训农机驾驶员、修理员、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员5821人。经过多年的培训,每个村民组有培育壮秧、选育良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科学管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操作等方面的技术骨干5~7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乡(镇)、村开办农校或农技班。到1986年底,有乡(镇)办农校38所,村办农技班186个(普及率为33.9%)。县、区、乡还先后举办养鸡、养猪、养长毛兔、稻田养鱼、茶叶制作、柑桔栽培、食用菌培植、良种玉米种植、地膜覆盖、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机械操作等各类技术培训班359期(次),共培训17645人(次)。
三 科技扶贫
全县有上级认定的贫困乡、镇11个(大屋、桐山、长塘、鼓楼、月溪、渣坪、都溪、杨林、金田、石柱乡和江口镇),辖165个村,加上分布在其他乡、镇的24个贫困村共计189个村,15万余人口。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1983年全面铺开。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扶贫调查研究、制订规划、情况收集和关系协调。建立起分战线“定点扶贫,包干负责,限期脱贫致富”的责任制。全县共组织68人分17个工作组驻点,帮助治穷致富。
11个贫困乡镇多处于山区(8个)和边远地区,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少、科技知识贫乏、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差等方面的问题。加之过去的扶持,只注重“输血”,忽视“造血”功能,扶贫收效不大,据此,改以兴办教育、送科学技术上门为先导。几年来自筹和拨款共150多万元,新建、扩建和维修各类学校72所(共有中小学14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溪瑶族乡自筹20多万元办学,使全乡18所中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县科技、农业等部门因地制宜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食用菌培养等实用技术项目14个;为贫困地区举办技术培训2.12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5万多册(份);扶植科技示范户2300户;组织经济联合体153个。县科委派出的驻桐山乡工作组,改造低产田,推行水稻起垅栽培300亩,增产稻谷3万多公斤。邵阳市驻杨林乡工作组,针对鹅峰、联盟两村地处高山缺水,连年受旱减产的情况,改种水稻为杂交玉米,年增产粮食10多万公斤。8个山区乡镇有山林面积98.97万亩,过去坐山吃山不养山,过量砍伐,重砍轻造,或重造轻管,使林业生产每况愈下,扼杀了山区优势。开展扶贫以来,注重长短结合,以山养山,靠山吃山,加强林政管理,合理采伐,积极营造。几年来造林37万亩,幼林抚育50万亩。栽植柑桔、茶叶、桃、柿、枣、漆树等经济作物面积4800多亩。并利用山区资源办起竹木加工厂18个,开展林副产品粗加工,增加经济收入。山区发展生猪、牛、羊、鸡等养殖业的条件优越,县直有关部门为贫困乡镇调入优良种猪400头,马头羊80只,种鸡5000只,种鸭400只。办起种猪、马头羊种基地8处。长塘乡林家村从发展生猪入手,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改变了贫困面貌,至1986年全村217户有205户成了养猪专业户,增加纯收入12万多元,收入多了,生活改善了,村党支部根据各村民组的实际,采取村里集资和个人自筹办法解决行路难(修机耕大道2条10公里)、碾米难(建碾米加工点2个)、吃水难(架自来水管道3000米,建水井1口),照明难(全村215户用上电灯)等问题。几年来贫困乡镇共集资130多万元、投工612万个,兴建和维修水利、水电设施9528处,新增灌溉面积3800亩,增加旱涝保收面积2100亩,修通公路、机耕路176公里,乡乡通客班车,50%的村通货车和手扶拖拉机。经过几年的努力,使58%的户脱贫致富。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机构
洞口县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