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7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分类号:
G301
页数:
5
页码:
601-6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科技机构队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科技
队伍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58年4月成立洞口县科学工作委员会,实行兼职委员制,配干部3人,处理日常工作。1959年2月改名为洞口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1962年5月调整机构,压缩编制,保留科委名称,其业务由县委宣传部兼管。1967年洞口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设科技小组,1970年8月改为科学技术办公室,配干部3人,隶属县计委。1978年5月恢复洞口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核定行政编制8人,事业编制2人,下设人事秘书组、科技计划成果组、科技情报组。其任务是:制订全县发展科技事业的年度、中长期计划,并组织实施;宣传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县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推动县科技体制改革;搞好“外引内联”;对科技成果组织鉴定、管理、推广和评定奖励;科技情报的收集、交流和提供使用;抓好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科技人员的管理、使用、培训和牵头组织技术职称的评定。并对标准计量、农村能源和地震测报等工作进行领导与管理。1985年从县政府大院搬往城关镇文昌街新址办公。
第二节 科研机构
一 县属科研机构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9月在城关镇太平街建立,当时与县农业示范繁殖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73年分设。主要研究粮油作物的栽培新技术和良种培育示范。先后培育出洞农早、洞农富、洞农乐、洞农玉及洞紫糯、洞农晚糯、洞粳一号等16个定型矮杆品种。1982年又与农业示范繁殖场合并办公(后示范场更名为原种场),原机构名称不变,以培育杂交种子为主,同时试种示范少量常规水稻良种。每年为县培育杂交种子近20万公斤。1986年共有干部、职工185人,其中干部、科研人员10人。水田392亩,果园、茶园100亩。
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1956年在平溪乡(今洞口乡)境内城洲坪建立,保留机构名称,与县苗圃合署办公。有育苗用地350亩,职工26人,其中干部、科研人员3人。除大量培育乡土用材林、油杉、马尾松苗外,还从外地引进培育了木麻黄、大叶桉、水杉、池杉、红豆杉、台湾杉、三尖杉等。从国外引进了湿地松。30年来共为社会提供137个品种,近亿株苗木。
县旱粮研究所 1974年在木瓜公社渣林大队(今木瓜乡渣林村)征地70亩,建立县早粮研究所,配科研干部、职工7人。主要研究高粱、玉米、红薯、小麦等早粮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1981年撤销。
县农业机械研究所 1973年11月23日建立。配科研干部、工人11人。办公地点先在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内。负责研究改进旧式农机具,引进、试用、推广新式农机具。后办公地址几次变动,1986年8月移至县农业机械局内,并更名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减为5人。建所13年来,引进研制的农业机械有机滚船、48—3型动力打稻机、电子自动喷灌机等10个项目;推广使用的农机具有373型人力打稻机、手摇喷雾器、茶叶精粗加工机械等14个品种,计12.425万台(件)。
县棉花研究所 1975年在黄桥公社正山大队(今黄桥镇正山村)创办。该所利用大队的土地和劳力,经济收入归大队,县农业部门适当补助。大队从各生产队(现为村民小组)调剂土地12亩,抽调劳动力9人,县配技术干部2人,开展棉花试验研究。主要项目有引进岱红岱原种的试种;营养钵、营养块带土移栽和地膜覆盖提早季节研究;一窝双株、宽窄行单株高产对比研究;整枝、打顶试验;地膜覆盖免耕和高密株的培育管理研究;病虫害发生周期长短和病虫害防治研究等。在试验研究地里,亩产皮棉过100公斤。后因取消黄桥区的棉花集中产区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981年棉科所停止活动。
二 民办科研机构
县食品研究所 建于1986年6月,由县利康食品厂创办,业务归口县科委领导。有化工、食品专业技术人员1人。主要从事以苡米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制开发。已研制成功速溶苡米晶、苡米蛋奶饼干、杏子干、方便奶羹、乌发糕等苡米系列保健食品。
县轻工产品研究所 由县家用电器厂于1986年12月创办,负责人戴建社,业务归口县科委领导。有技术人员1人。从事电暖设备的研制、引进、开发,主要产品为电热褥。
三 群众科研组织
1976年全国推广湖南省华容县发动群众搞科研的经验。洞口县于同年开始组建群众科研网络。至1978年春,全县43个社(镇),有40个建立农科站;525个大队有445个建立农科队;5702个生产队有4510个建立农科组。参加农科站、队、组人员达18300人,有科研基地3886亩,先后购置价值3万余元的高压消毒锅、恒温箱、万分之一天平、简易显微镜、酒精灯、比重计、温度计、嫁接刀等科研仪器和用具。几年里各站、队、组共实施了320个科研项目,出成果123项,培育出“洞育七号”、“洞选二号”、“洞育88”等水稻新品种;提纯复壮“二九青”、“广六矮四号”、“湘矮早九号”等水稻良种。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站、队、组的科研活动基本停止。
1979年后,有县农业局、林业局、粮食局等8个局级单位设科技股,加强群众科研组织领导;有县水泥厂、县酒厂等38个国营、集体厂矿设立科技组或科研组,开展群众科研活动。
1958年4月30日建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下设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电机、理化、医药、天文、气象等学组,会员1.25万人。县属和公社级单位成立科普工作组796个。1959年2月15日县科普协会改名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会员发展到1.6万人。1962年5月保留科协机构,精简人员,业务划归县委宣传部管理。“文革”期间,科协活动停止,各群众学术团体解散。1978年5月7日恢复科协建制,县级各学会也于1979年后相继恢复或成立。1986年底,全县有农学会、林学会、水电学会等县级学会12个,会员842人;有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等专业协会4个,会员425人。另外,全县9个区(镇)、38个乡(镇)均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分别由区长、镇长、乡长担任科协主席,农技推广站长、共青团委书记担任副主席。
第三节 科研队伍
一 数量与分布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除中小学教师外,只有几名西医师和少量民间中草药医师、兽医、去势员。1952年建县时,从外地调进、吸收一批人才,全县有教育、卫生、农牧业等方面科技人员1550多人,其绝大多数为从师学艺,具有大专学历的科技人员极少。之后,采取技术归队、接收计划分配、组织在职培训和鼓励自学成才等办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截至1986年止,全县共有各类科技人员7430人,占总人口的1.09‰,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2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7%;专科学历的745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0%;中专及其相当学历的6265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4.3%。其中分布在农林水系统241人,工交邮电系统350人,教育体育系统5097人,财经统计会计系统476人,卫生医药系统1165人,新闻出版工艺美术系统101人。绝大多数在第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只有7.8%在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二 职称评定
1980年6月,县成立自然科学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始进行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截至1986年底止,已为1247人套改、晋升、内定技术职称,占开评单位科技人员总数的76.2%。授职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的97人,占7.8%;中专学历的546人,占43.8%;高中学历的348人,占27.8%;初中以下(含初中)学历的256人,占20.6%。
1983年3月县政府制订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条例》,由县科委会同县农业局对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民进行考试考核,评定出农民技术员48名。
1986年对乡镇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职称评定。经过文化考试、业务考核,在机械、建筑、电力、造纸、食品、制茶等行业授予职称的105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2人,技术员78人,助理技术员15人。
三 科技人员管理
科技人员的配备、调动,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劳动人事局负责,技术职称的评定由县劳动人事局和科委牵头,吸收有关科技人员组成的县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办理。对科技人员坚持专业技术对口安排,严格控制学非所用和随意改行,以保持科技队伍的稳定,加强科研项目的连续性。县与县、省与省之间科技人员的交流,主要解决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至1986年止,按照“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全县已提拔10名中级技术职称的科技干部担任科局级以上领导职务。从1985年起,为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工龄满15年的科技人员,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工龄满15年的科技干部,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工龄满15年、工资为中教6级以上、小教4级以上的教师,文艺12级以上的文艺工作者办理了203户730人的“农转非”户口手续,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