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5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6
页码: 570-5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中学普通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学 教育 洞口县

内容

清宣统二年(1910),李钟奇等人在高沙吴家院子创办高沙中学堂,学制、课程无统一规定,民国2年(1913),改为蓼湄中学,迁入新址(现高沙镇中学)。民国14年(1925)春,易名为“湖南省私立蓼湄初级中学”。这是洞口最早创办的中学,学制3年,开设公民、国语、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图画、音乐等课。民国28年(1939),国立第十一中学迁竹篙塘,洞口境内始有完全中学。同年,蓼湄初级中学改为湖南省私立蓼湄中学,次年春招收高中新生两个班。高、初中学制均为3年。以后,双江(校址:石下江)、硖江(校址:洞口)、雪峰(校址:竹篙塘)、毓兰(校址:毓兰山)4所私立初级中学相继创立;山门的襟江,菱角(今岩山)的紫峰初级中学也先后办过一个时期。在校高、初中学生最多时达81个班(含国立十一中学),3902人。
  新中国建立后,对原有中学进行接管和整顿。1950年2月私立毓兰初级中学合并于私立硖江初级中学,命名平溪初级中学,1952年改为洞口县第一初级中学。1950年3月私立雪峰和襟江初级中学并入私立双江初级中学,1952年12月改为洞口县第二初级中学。1953年3月私立蓼湄中学,改为洞口县第三中学(完全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对教学进行改革,易公民课为政治课,废除训育制,并规定教师政治学习和师生劳动时间是时,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和普希金的教学法,课堂教育普遍采用“五个环节”。此后,县内中学逐渐发展。1956年8月山门、黄桥、江口、桥头4所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因中学教师缺乏,桥头完小和黄桥完小的附中班分别并入洞口一中和洞口二中。1958年,教育事业大发展,一中、二中改为完全中学,当年,招吸高中班3个;山门完小附中班升格,改为洞口县第四初级中学;除在黄桥完小和桥头完小再复附设初中班外,还在竹市、水东、溪完小增设初中班,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定名为黄桥、江口、竹市、桥头、溪、水东完小附中。继而在“大跃进”中,各社镇竞相兴办农业中学,其课程设置与公办中学相同,只增设农技、农艺等专业课程和增加劳动时间,学生享有公立中学生报考上一级学校的同等待遇。至196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所、初中7所(含6所附中)、民办农业初中63所,高中在校学生984人,初中在校学生9496人,其中民办农业中学学生4560人。但受“大跃进”影响,学校大都实行了“双高课”,对原教材滥施“砍、补、换、合”,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生产劳动时间增多,学校均办了农场、工厂和炼铁厂,教师、学生编成连排,大搞劳动,开展所谓“田头教学”、“炉边教学”活动,个别学校甚至提出了“教师当列兵,学生当连长”的口号,破坏教学秩序,颠倒师生关系,教育质量日益下降。1962年,对全县中学进行调整,洞口二中停办高中,原有高中班并入一中,水东完小附中并入四中,溪完小附中并入江口完小附中。民办农业中学,大部停办,部分并入公办中学。各中学课程均按中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设,减少劳动时间,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精讲多练,教育质量逐渐提高。1963年,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逐步兴办民办农业中学,到1965年,全县民办农业中学达到54所,学生4889人,专职教师136人,兼职教师58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闹“革命”,教师挨批斗,教学工作瘫痪,教学秩序混乱。1968年,民办农业中学除少数并入公办中学外,其余全部停办。1969年,全县全日制中学除洞口县第一中学外,其余均下放公社管理,由贫下中农宣传队或工人宣传队领导学校工作。学制改为“二、二制”(即初、高中各二年),取消升学考试,实行推荐学生入学办法。课程设置简易,多为政治内容,并实行所谓“开门办学”,不重视文化课,进而提出“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等脱离实际的口号。至年底,全县高中增至29所,初中增至94所,高、初中学生分别猛增至3041人和18950人。中学教育这样盲目发展,与经济基础很不适应,校舍、设备、师资严重不足,教育质量显著下降。1970年上期开始进行调整,县革委提出“区办高中、社办初中”的口号,洞口县一中改为县属中学,二、三、四中和桥头、黄桥、竹市、江口完小附中改为区中学,以区名命校名,只办高中班,社、镇只办初中(城关中学还保留高中班)。调整后,全县共有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6所,初中76所(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初中3所)。1976年上期,各区中学均改为县属中学,分别定为石江二中、高沙三中、山门四中、桥头五中、竹市六中、黄桥七中、江口八中,城关镇中学为九中。同年7月,开展“学朝阳”(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的热潮,全县38个公社,社社办起“五·七”高中,但为时不久,有的自行解散,有的并入县属高中。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普通中学全面进行调整,重新走上正轨。至198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4所,高级中学6所,初中84所,在校学生高中5229名,初中27728名。1983年下期,开始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洞口县第六中学改为农业职业高级中学;1985年,洞口县第八中学改为林业职业高级中学。1986年,全县有完全中学4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74所(其中少数民族乡3所)。高中103个班,学生73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5人);初中557个班,学生2617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83人)。中学教职员工(含民办)2073人。全县每万人中有初中生436人,高中生103人;少数民族每万人中有初中生267人,高中生42人。
  附 中学选介
  洞口一中
  洞口一中的前身是硖江书院(硖江义学)。民国初年,硖江书院改为硖江高级小学堂。民国32年春改为湖南私立硖江初级中学,第一任董事长李精一,第一任校长是曾留学日本、热心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国民党中将师长唐湘三。抗日战争时期,左维(现湘潭大学校长)、唐盛(曾任中共地下党武冈县委书记)曾在校任教,并以此为掩护,进行党的地下活动。1950年,毓兰中学并入,改名武冈平溪初级中学。1952年改为公立,取名“洞口县第一中学”,邓镇中任校长。1958年改为完全中学,首届招收高中新生两个班。
  “文革”期间,洞口一中受害最深,大批教师挨批斗,10余人被“劝退”,副校长向实被逼自杀;校舍被捣毁,图书、仪器损失殆尽,学校瘫痪,1970年下期才逐渐恢复,改名洞口区中学,次年改名县中学,后复名洞口县第一中学。1978年以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中学,1984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利用联合国基金举办“人口教育”和省田径传统项目的重点学校。
  学校占地37518平方米,建筑面积11750平方米。教学、生活和运动三大区,井然分布于郁翠浓绿之中。西耸文昌古塔,南缀回龙绿洲,溪流中分,环境宜人。
  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理化仪器室5间,学生实验室2间,生物仪器标本室1间,电教发射室和资料、图书、阅览室各1间。藏书21000余册,理化仪器3000余件(价值92000余元),摄像机3台,发射机2台,19吋电视机20台,电话教学设备和电影放映机等设备30余台件。
  1984年以来,经再次调整、补充,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和领导力量。领导成员中具有大专院校毕业水平的占63%;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水平的占53.8%。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408人,其中高中班18个,学生1039人,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学生增加7倍。
  近年来,学校获得湖南省级各种奖励5项。初一学生张卫华曾出席“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辅导员代表大会”,教师萧龙飞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5年,学校获邵阳地区升学率、及格率等综合奖。
  洞口三中
  洞口三中前身为湖南省私立蓼湄中学,是洞口境内最早创建的完全中学,迄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1905年,袁朴、李钟奇等人倡办高沙小学堂,两年后改为高沙中学堂,实行四年制,招两个班,学生100余人。1911年,因校处蓼水之滨,改名蓼湄中学。1923年,又易名湖南省私立蓼湄初级中学,施行新学制(三年毕业),其时8个班,教师30余人。1926年元月,首届毕业生百分之九十考取高中,于是学校声誉遍传邻县。
  日本侵略军入侵后,沦陷地区学生大量流入,学校原有规模远不能适应,1943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改办为完全中学,首届招收两个高中班,开洞口境内兴办高中之先端。
  1949年冬,县人民政府委向实、谢重生接管学校,沿用其名,1953年改称湖南省洞口县第三中学。
  1953年至1958年间,学校发展很快,高中部拥有教学楼、宿舍及各类用房18栋。教学设备亦日臻完善,有图书馆(藏书20000余册),有仪器、药品、标本储存室和理、化教学实验室,其它生活、卫生、文化和体育等设施也较完备。校办农场规模可观。学校高初中合计,一般有20个班,最多时24个班,学生1300多人,教职员70余人。
  五六十年代,学校教师队伍实力雄厚。语文组有教坛名老李月潭、李振芬,现湖南一师副教授曾令衡也在该校任教;数学组有赵家缮(现邵阳师专副教授),物理组有罗福廷(原矿冶学院讲师),体育组有袁沙雁(国家排球、田径二级裁判)等一批负有盛名的教学骨干。学校治学严整,学风浓厚,教学质量较高,每届高考,升学率常居邵阳地区前列,不少考生进入国家重点院校,文体活动和学科课外活动也能经常、广泛开展,学校一派生机。
  “文化革命”中,不少领导和教师被打成“黑帮”,学校秩序混乱,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1968年底,改为区中学。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洞口三中很快治愈了“文革”造成的创伤,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近几年来,学校每年保持14~16个班,学生1000余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该校从创办至今,共办小学78个班,初中148个班,高中180个班,共为国家培养学生2万余名,成才甚众,其中不少成为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各条战线的高级科技人才,有的成为作家、学者和教授。1984年,老教育家刘寿祺来校视察,题“以智力开发智力,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创造新型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职责,我们必须鞠躬尽瘁,全力以赴”一词以勉。
  高沙镇中学
  高沙镇中学位于高沙镇蓼水之北茅铺垅南侧(蓼湄中学原址),是全县规模较大的一所初级中学。1986年全校共19个班,在校学生1263人,教职工58人。学校占地1.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有教学大楼、教工宿舍、礼堂、厨房、商店等房舍7栋,其中教室24间,宿舍30套,阅览室、理化实验室各1间。操场占地近4000平方米,设有灯光球场。学校活动场地宽敞,校园绿树成荫,虽处闹市,仍觉幽静。
  学校师资力量以文化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著称。58名教职工中有大专院校毕业的12人。1984年定为县电化教学试点,建立了理化实验中心实验室,各类仪器800多件(较大件),价值3万余元。学校教学质量常名列全县前茅,每届毕业生升学率均超过全县平均水平的10%以上。1984年以来,分别受到省、市、县的各种奖励4项。1984年4月,省教育厅顾问、老教育家刘寿祺来校视察,对学校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题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地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开创性思维,同时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和道德品质的陶冶,这是教育青年最重要的原则”。
  溪瑶族乡瑶族中学
  溪瑶族中学是洞口县规模较大的一所少数民族中学。1958年,首次在溪小学附设初中班,招生55人,以后每年招一个班。月溪部分学生也分配到此学习。1962年贯彻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初中班被撤,1969年春复办并增办一个高中班,当年下期高中班并入江口区中学。这年,溪公社自筹资金,修建楼房、平房各一栋,正式创办瑶族公社初级中学,1974年始招新班一个,以后每年招两个。1980年,鸡坳初中班并入。1985年,全校共办初中班7个,教师19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人,这年初中毕业生83人,19人考入高中,升学率为32%。
  中共洞口县委和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中学教育事业,数次拨专款修葺校舍。现在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新楼,学生宿舍、仪器室、实验室齐备,设备比较充实。校容壮观,环境秀丽,教学质量与山区外学校齐名。
  附记:国立第十一中学
  国立第十一中学是一所战时中学,筹备处先设长沙,民国27年(1938)迁邵阳,次年七月筹备就绪,九月在竹篙塘(现洞口县竹市镇)正式开学。学校分高中部(设和康乡中心国民学校)、初中部(一、二年级设唐氏宗祠,三年级设上阳祠)、师范部(设林魁公祠)、职业部(设林甫公祠)和校本部(设莲社祠),校舍分布在平溪江两岸,绵延五公里,学生最多时达2000余人。
  招生对象以湘北、湘东一带沦陷区流亡青年为主,兼收外省(特别是江苏)的流亡学生,邵阳、新化、武冈和绥宁等地的不少优秀学生也被招收。对沦陷区的学生实行供给制,其他地区学生,各科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和85分以上的,给予补助或免费(学费)奖励。经费由重庆政府拨给。
  学校的主要领导多留日名流和省内、国内的著名教育家或学者、专家。首任校长杨宙康、副校长吴学增。杨去职后,李际闾任校长。教师多名师,不少原系大学正副教授,时有“中学的牌子,大学的教师班子”之说。
  学校纪律严格,学风浓厚,科技、学术和文体活动生气蓬勃。教学质量之高,名著全省,湖南中学生统考,几次夺团体总分和个人成绩之魁。
  国立十一中建有中共地下党支部(详见《中国共产党》)。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办民众夜校,组织“洪流剧团”,举行时事讲演,创办校刊、墙报,宣传抗日救国,影响极广。
  民国29年夏,师范部奉令改为湖南省立洞口师范,后又改为湖南省立十二师范。职业部于民国30年夏奉令改为湖南省立第十职业学校,后迁往安江,再度更名为湖南省立安江高级农业学校。民国33年,日本侵略军犯逼邵阳,省立十二师范迁溆铺洗马潭,不久停办;高、初中迁溆铺龙潭,次年春,因日军西犯,复迁辰溪,抗日战争胜利后,均迁岳阳黄沙街。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