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旧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5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旧式教育
分类号: G527.64
页数: 1
页码: 5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旧式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旧式 教育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私塾
  私塾为穷乡僻壤的同里同村人,或同族同宗人聘请塾师,对其子女进行教育之所。这类学校无专门校址也无固定教师,其薪俸由学生负担,学生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教材多用《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也有少数私塾开馆,讲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民国时期,洞口境内的私塾尚多,有启蒙的私塾叫“蒙馆”,有开讲的私塾叫“经馆”,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不按统一时间上下课。教学方法古板,学生生搬硬套。私塾常与保国民学校争拉学生。民国26年(1937),国民政府查禁私塾,但屡禁不止,直至新中国建立前夕,乡村中仍散存少数私塾。
  第二节 义塾 义学 书院
  一 义塾 义学
  义塾和义学同属一种免费教育。义塾规模较小,属“蒙馆”一类;义学规模较大,属“经馆”一类,二者均为一般平民接受初等教育之所。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地租。
  清嘉庆十三年(1808)后,洞口境内先后创设溪、千丘田、荆竹坪、锦江、青云、江口和襟江7所义塾,其中溪、千丘田、荆竹坪均属官办义塾,由武冈州学延请馆师,岁修金十六两。千丘田、荆竹坪义学专为瑶胞所设,称“瑶岗”义塾。清道光二年(1822),例贡生袁敏在高沙镇倡办观澜义学(1844年新修学舍竣工);清光绪初,洞口(今城关镇)创设硖江义学;清光绪十年(1884)石下江创办双江义学。
  二 书院
  书院之规模,大于义塾和义学,为大儒讲学之所,为郡邑乡贤读书之地。洞口境内历来传称的所谓观澜、双江书院,实为义学,硖江和襟江亦有“书院”这一不实之称。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