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干部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干部来源
分类号:
F241.32
页数:
2
页码:
523-5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干部来源的招录、分配及军队专业情况。
关键词:
人事
干部来源
洞口县
内容
民国时期,地方主要官员由上级委任,一般职员,多由官员推荐雇用。新中国建立后,干部入伍前,要经过严格的考查,办理招收、转正的手续。1949年10月到1952年4月建洞口县时止,洞口县的干部均属武冈县管理。当时,全县有干部387人(不含教师)。1954年达1647人(含企事业单位的国家行政干部),1963年达2047人,1978年达5187人,1986年达7412人。干部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招收录用
1952年4月建县后到1955年,通过各项运动的锻炼与考察,从社会上招收干部303名。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吸收72名积极分子为国家干部;1964年抽调393名农村基层骨干到邵阳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锻炼从中吸收124名为国家干部;1966年在“社教”运动中,县实行“干部制度改革”的试点,劝退一批国家干部回家,从农村基层骨干中选调324名为公社半脱产干部,其待遇是工分加补助(在原生产队按同等劳动力记工分参加分配,抵生产队的上调工;每月由县财政发30元的伙食补助费),后因与中央的政策有抵触,全部退回农村。劝退回家的国家干部,大多数复职继续工作,少数年老体弱的做退休处理。1977年至1979年3次从农村吸收79名优秀青年为国家干部。1980年以后,一般不再直接从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农民中吸收国家干部。开始实行组织推荐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经过文化考试和政治考察,择优公开录用。1981年到1982年,全县共录用217名干部,都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983年开始,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以“工(工人)代干(干部工作)”人员进行整顿,到1984年整顿结束,有81名工人转为干部,并规定以后不以工人顶替干部。1984年实行干部制度改革,废除干部终身制,新招收的干部改为合同聘请制。到1986年,共从农村、城镇招聘196名合同制干部,合同期三年,表现好的继续签订合同留用;表现不好的到期辞退。
二 院校分配
1952年至1966年,大专院校和中专毕业分配不仅数量少,且专业狭窄,全县只接收大专院校和中专毕业生864名。多数是师范专业,分到各中、小学任教。“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事业惨遭破坏,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停止招收学生,长期无毕业生分配。1973年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始招收学生,入校学生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取录”的办法,数量很少,不能满足需要。1977年起各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实行全国统考,公开招生,经过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大专院校和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自1973年到1986年全县共接收大专和中专毕业生1844名,其中大专毕业生494名,中专毕业生1350名。学生所学专业也很广泛,一部分到中、小学任教,一部分到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
三 军队转业
1952年开始,有少量军队干部转业到洞口县,基本上在区以上单位工作,主要是充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1962年以后的转业干部,按照国务院关于选调转业军官到商业部门工作的精神,多数安排到商业系统担任领导职务。1976年以后,转业干部人数逐年增多,团级干部大都分配在县直机关任职,营以下则分配到区、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到1986年止,全县接受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0批,共计384名。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