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苗圃 花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7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苗圃 花圃
分类号:
TU986
页数:
3
页码:
756-7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市园林绿化苗圃花圃的情况。
关键词:
苗圃
花圃
邵阳市
内容
一、苗圃
境内苗圃早见于民国。民国20年(1931),武冈县在大皇城西侧建面积为8700平方米的苗圃1个,即玉兰花坪。新中国成立后,城步县率先在县城北郊成立苗圃场,面积为93000平方米。在市区,苗圃最先形成于农、林部门经营的园艺场、林场内,以育用材林和经济林苗木为主,侧重于经济效益。园林苗圃始于城南公园创建初期的1955年,当时有职工4名,除负责园内日常工作外,主要从事园林用苗的生产,品种有香樟、花桃、女贞、刺槐等。后来对中山公园的多次绿化大多取苗于此。
1963年,隶属于农业部门的市苗圃场成立。1965年10月,城南公园的绝大部分土地移交该场管辖。该场以经济林为主,在公园内砍伐风景林,移植柑桔、苹果、梨等果木,只培育少量绿化用苗,苗圃几乎变成果园。1965年1月,成立东塔植物园,为市内最早的较为定型的专业性园林苗圃,按公园规划和行道绿化需要培育各种苗木,主要生产香樟、刺槐、枫杨等树种。1967年植物园撤销,人员遣散,留有的部分土地由市绿化队接管,继续作为苗圃,直至东塔公园建成。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步伐的加快,1978年,市革委将座落在城南公社梅子井地段的原“五七”干校红卫山头,无偿划拨16700平方米给市园林处,作为园林苗圃基地,并组建市园林处苗圃场,专业育苗。1979年投入生产,当年播种、扦插、移植水桐、悬铃木、樟树、重阳木等乡土树种,出苗率85%,移植成活率达96%。梅子井苗圃土质较差,面积小,不适应园林事业的发展。在尽量利用该苗圃的同时,1980年1月,市城建局又在新邵县石马江借用省建四公司农场土地11.33万平方米,开辟为苗圃生产基地。68名园林职工随即转战新邵石马江。培植品种除乡土树种外,还扦插和引种驯化雪松、珊瑚、七里香、夹竹桃、茉莉等珍贵树种和花灌木,移植香樟、悬铃木等3.67万株,当年出圃苗木5300株。石马江苗圃距邵阳城区18公里,生活不便,而苗圃工人均是20岁左右的城市青年,他们以圃为家,工作出色。在当年青工百日竞赛中,被共青团邵阳市委授为先进单位,并在此召开全省青工“百日竞赛”现场会。
由于土地权属问题未妥,石马江苗圃仅办一年,于1980年12月迁址至市郊江北公社南岗冲。南岗冲距城区7.5公里,与新邵县交界。该处原为一片荒山秃岭,没有生产、生活设施。建场时正逢寒冬腊月,工作十分艰苦,石马江苗圃原班人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租用附近民房50平方米作为食堂和宿舍,现场规划、施工,在3个月的时间里,将第一期圃地85000平方米的荒山陡岭,全部开垦成梯田,并当年开发、播种、扦插千头柏等苗木2000平方米,移植雪松、香樟等各种苗木9.13万株。后又陆续对土地进行整理,先后培育广玉兰、白玉兰、杜英、罗汉松、火力兰、厚叶杨桐、桂花、樱花、国外松、朝鲜栀子等51科、68属、154个树种。
江北南岗冲苗圃的建设得到市人民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视,先后共征地13.5万平方米。自1980年起,国家共拨款70余万元用于苗圃的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其中省拨专款48万元)。其中兴建两层办公楼1栋(380平方米),澡堂、厕所各1栋,四层16套间住宅1栋(659平方米)、工具室、仓库420平方米,食堂1座(120平方米),生活水池1个,容积100立方米,并配有大型交通客车。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条件居全省苗圃前列。在生产设施方面,也尽量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兴建容积为1072立方米的生产水池1座,并建980米的自流灌溉水渠与之配套,使之灌溉自流化。后因水渠质量问题,于1986年停止使用。至1990年,江北苗圃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圃两个山头,划分为3个育苗区,从圃前办公楼到最边远的圃地有机耕大道相通,各个作业区条块分明,工作有序。曾被省建委、省绿委授予“先进苗圃”称号。
市园林处直属的梅子井和江北苗圃,共有圃地15.14万平方米,存圃苗木、花灌木53科71属165种,共有12.46万株,存圃价值18.6万元。自建圃后至1990年,共出圃苗木、花灌木52.9万株,销售收入65.1万元。
此外,邵阳师范学校、省新华印刷二厂、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等单位也自办园林苗圃,苗木能自给自足。
二、花圃
民国时期,邵阳城区就有私人花圃3家,即九井湾的王家花园、江湖弄子的谢家花园、儒林街的陈家花园,以王家花园为最大,专事培养盆花和其他观赏花木。日军侵占邵阳城区期间,私家花圃均遭破坏。
1955年,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城南公园大门右侧辟一小型基地,组织人员从事花卉、盆景生产,为全市第一家国营专业花圃,占地1300平方米,有花工3人。以培育草木花卉为主,也生产少量盆花和盆桩,年产花卉约1000盆。
1973年,市绿化队着手建花圃。花圃座落在绿化队办公楼南侧,原是一片坡地,内住6户农民。1975年重新征用该地,农户搬出。尔后,绿化队职工自己动手,用板车从外地运来肥土,将坡地改造成圃地,简易上马,当年开始就地培育花卉。1976年,建成第一座温室,建筑面积137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合理,升温、保温、通风、采光等均符合工艺要求。随着温室的建成,其他配套设施如荫棚、水池、肥厩、仓库、鸟舍、厕所等也相继完成。1979年,将城南公园内的花圃移入该地。1981年新建第二座温室,并配套建成假山、鱼池。至此,花圃已趋完备,种花、驯鸟、养金鱼等一应俱全。
1982年起,在江北苗圃场内辟1万平方米土地为花圃,用围墙圈定,名为“北苑”。内建温室205平方米,荫棚220平方米。荫棚以葡萄架遮阳,一举多得。并配有保卫室、工具房、肥料房等,荫棚内用小水渠分割,既便于排灌,又井然有序。
1982年,城南公园为搞好园容绿化,又自办一处花圃,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年产花卉2000余盆。以后每年除满足本园需要外,还有少量外销。
至1990年,市区内国营花圃共有园地18000平方米,从事花卉生产的职工23人。盆花年生产能力为2万盆左右。主要品种有山茶花、月季、杜鹃、南洋杉、红心凤梨、仙客来、龟背竹、一品红、朱顶红苏铁、矮栀子、花石榴、菊花、一串红、金盏桔等,每年为城市美化提供花卉上万盆。存圃花卉约1.2万盆,价值5.7万元,其中温室花卉2601盆(株),木本花卉6016盆(株),草本花卉3437盆(株),盆景64架。最贵重者为“将军松”,价值1.5万元。
知识出处
《邵阳市志》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邵阳古属荆州,地处湘中偏西南,西以雪峰山脉为屏,南以五岭山脉为障,资水纵贯其中,地域辽阔,丘陵起伏,林果成荫。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