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岁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东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04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岁时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523-52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社会民俗的岁时风俗习惯。
关键词: 社会 民俗 岁时

内容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十二月二十三日夜,家家户户清扫灶头灰尘,备酒菜为灶神饯行,祈求灶神奏清天帝降福除祸。二十四夜“团小年”,合家聚宴。三十日(月小二十九)吃“年根饭”,意谓来年幸福从此扎根。吃饭时,忌外人撞入,踩断年根,故多在天亮前开餐。除夕(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日),吃“团年饭”,称大团年,菜食丰盛,合家欢饮。小儿给长辈辞年守岁。长辈给小儿礼金压岁,叫压岁钱。是夜炉火必旺,以示来年家景兴旺,新年旧岁交替之际,放鞭炮辞旧迎新。正月初一,早餐必早,称“发财饭”。饭后,家长领儿孙给祖宗、长辈拜年,然后,乡邻街坊串家走户,相互拜年,各备烟酒糖果相待。午后,长者领儿孙上坟地祭祖。初二日,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以后亲友相互拜贺,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之习。乡间龙灯队、车马灯、狮子队开始串村竞耍,凡上门者,户主放鞭炮迎送,赠以礼金。十五日散元宵,各户吃以糯米作成的元宵糰子,是夜灯火通明,有的竟通宵达旦,各灯队竞闹元宵后收灯。新中国建立后,习俗稍有改变,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小团年”后,地方党政干部,上门慰问军属,看望五保老人,初一上门为军属及英雄模范人物拜年。
  二、清明
  清明,户主带领晚辈,携香烛、纸钱、鞭炮上坟地祭祖(去世3年内的在节前几天)称“扫坟”。坟头插纸幡,坟前摆设“三牲”,烧纸钱,跪地叩拜。有的族(房)组织清明会,每逢清明,聚族(房)男丁祭祖,祭后聚餐。新中国建立后,“扫坟”习俗依旧。机关、学校备花圈祭扫烈士墓。
  三、上巳
  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各户采荠菜(俗称地菜)煮鸡蛋吃,俗谓:“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鸡蛋,脚板踩得石头烂”。
  四、立夏
  立夏日,各户作米糰吃,俗谓吃了米糰子,经得起劳累;山区人家多吃竹笋。谓“吃了笋子节节高”。
  五、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又称端午节),各户门上插艾叶、菖蒲,以禳除邪气。吃棕子,有的喝雄黄酒,用酒调雄黄、朱砂涂在小儿额上,或在耳朵上夹艾叶以避邪;用艾叶、菖蒲、桔叶、金银花等煮水沐浴解毒。邵水魏家桥、蒸水佘田桥有赛龙舟习惯。
  六、尝新
  农历六月,新谷(中稻)初熟,采禾穗剥米煮饭,置酒肉,由户主先尝,称尝新,一般为农历六月第一个“辛日”。
  七、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七月初十傍晚,各户烧纸钱迎接祖先之灵,从门外迎进堂屋内,俗称接“老客”,晚上备菜油点灯,一日三餐备酒肉祭供,连祭4天。十四日晚,包封纸钱,书列祖先姓名,备纸衣到户外焚烧、放鞭炮,“送老客”。十五日晚,有的乡村筹集钱物,请和尚或道士,在村间择高地“放蒙山”、“烧焰口”,超度冤鬼野魂。新中国建立初期,接“老客”、“放蒙山”等旧俗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放蒙山”绝迹。70年代末开始,接“老客”焚包祭祖之俗复起。
  八、中秋
  中秋节,女儿女婿为岳家,干儿、干女为干爹、干娘馈礼送节,毛荷殿此习甚浓。一般中午聚餐,晚上,赏月食月饼。
  九、重阳节
  境内重与“穷”同音,讳“穷”。故又称“富阳节”。各户宰鸡鸭过节。1986年起,定此日为敬老日。
  十、冬至
  新中国建立前,冬至日,各族会聚宗祠,杀猪宰羊祭祖,每户派一男丁赴会参宴,公布新的族规族约,处罚违规行为;新中国建立后,冬至会活动废止。

知识出处

邵东县志

《邵东县志》

出版者:中国城市出版社

全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传、附录组成,辅以图表,采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三人称、国家标准简化字记述,实事求是地记述邵东县现行行政区划内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邵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