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党组织队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7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党组织队伍建设
分类号: K271
页数: 3
页码: 160-16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县党组织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解放初期党组织建设的党组织队伍建设的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党组织 队伍建设

内容

一、党员队伍建设
  中共郴县地方组织从1925年建立至郴县解放前夕,党员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经反复和挫折,逐渐成熟,其中有过两次较大的发展,一是从郴县党组织诞生至1927年3月,为郴县党组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全县发展党员至547人。由于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动政变,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郴县的反动派也举起屠刀,绞杀革命,郴县党组织遭受严重挫折,六、七、八三个月,全县就有312名共产党员惨遭国民党右派杀害。二是1928年湘南起义时期,为郴县党组织恢复和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全县党员发展至692人。其后,由于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酷“围剿”,党员人数逐年减少,到1945年8月,仅剩党员85人。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党组织在带领全县人民开展广泛的武装斗争中得到恢复,到1949年9月,党员发展至160名。郴县解放前,党组织一直处于“地下”活动,发展党员系单线联系,个别吸收,秘密进行,发展的对象主要是出身贫苦,历史清白,立场坚定,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
  郴县解放后,中共郴县地方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党工作由秘密转为公开。1950年,县委设立组织部,专门负责党组织建设工作,按照中央“积极慎重”的方针,既大胆积极地发展党员又慎重稳妥地加强考察审查工作。从机关知识分子、干部和完成土地改革的农村贫雇农中吸收优秀分子人党。1953年发展党员至650人。其中农村342人,占52%,继后,全县各区分期分批举办党建积极分子学习班,对那些在各项运动中立场坚定、斗争性强,工作热情积极的工农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教育,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进行“共产党员八项条件”和“怎样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经培训学习后,组织部门又在生产和斗争中对他们进行实际考察审查,再吸收他们为中共候补党员。1954年,全县党员增至1397人(包括候补党员)。其中农村1020人,占73%,1956年,县委要求做好党组织薄弱部门的建党工作,农业系统党员由1955年1539人增加到2049人,工交系统由65人增加到183人,商业系统由66入增加到231人,文教系统由27人增加到97人,全县党员总数达到2780人。其后,县委根据中央组织部提出“发展一个、巩固一个”的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提出“巩固为主、个别发展”的方针,逐步做好候补党员的转正工作,到1957年底,全县有正式党员3129人。
  二、干部队伍建设
  郴县解放后,“百业待兴”,需要大批干部,民主建政时期的干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民主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老党员,游击队的分队长以上的干部;二是随南下大军留在郴县的一批指战员和南下工作队队员;三是从学校选取了一批出身贫苦、思想进步、热爱共产党,在学生中有威望的高、初中生。1950年3月,县委设立组织部,不但负责全县党员发展,还负责干部管理、调配和干部教育等工作。为了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开设干部培训班,县委领导亲自授课,开设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方针政策、惩治反革命条例、土地改革细则等十几种专课。开展干部整风学习、对干部思想、政治、作风、组织进行了清理整顿。到1951年3月,先后培训1200多名干部,绝大多数分配到县、区、乡担任领导职务,担当建立新政权的重任,从而也解决了干部奇缺的困难。1953年,根据上级“大胆大量提拔新干部,积极培养提高老干部”的精神,报经湘南区党委批准提拔86人,其中县级2人,科级83人,股级1人;老干部31人,本地工农干部25人,知识分子干部28人。之后每年逐步有大中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县,这些毕业生也被作为国家正式干部分配到各级机关单位任职,至此,全县干部队伍逐步有了稳定的来源。加之每年又有部队转业干部和退伍军人回县,县委组织人事部门根据上级有关精神,也把他们纳入了国家工作人员计划之列进行妥善安排,分配到基层、机关工作。1955年开展审干工作,对干部政治历史、思想作风、政策水平、工作能力进行考察。先后输送118名领导干部到省、地委党校和专业学校学习。是年底,全县有正式干部1399人,其中县级9人,区级198人,一般干部1192人。
  按照省委“稳定、加强、提高”的干部工作方针。地委批转郴县县委《关于培养提高干部工作的计划》,要求各县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组织干部投入到合作化运动中去锻炼,并在运动中考察了解干部,发现人才,有计划地、逐步地培养提拔一批干部以充实各级领导力量。为适应农业合化作化形势的需要,全县从合作化骨干、高初中毕业生和乡村干部中考核录取了一批国家干部,同时,对一部分不符合退休条件,但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干部作退职处理。1956年5月,全县撤区并乡后,由于没有及时地将原有区级干部绝大部分下放到乡,而是调到了县级机关,出现了县乡领导脱节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县委从原乡干部、村干部、复员军人、工人等中吸收一批为国家干部,地委也从县以上机关抽调一批干部下放到乡。1957年7月,地委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大乡干部应具有区级领导能力的需求,经过摸底排队和根据乡的实际需要,又下放了一批干部,进一步加强了乡的力量,从而改变了县、乡领导头重脚轻的现象。根据中央关于“要把干部队伍建成一支又红又专的队伍”的指示,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培养教育措施,加强培训在职和后备力量,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把机关干部分期分批送往党校学习或下放到农村基层锻炼,促进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大胆破格地选拔一些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有的还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到年底,全县共有国家干部1473人,其中:女干部211名,少数民族4名,高等院校毕业者39名,高中以上文化289名,初中以下1145名,中共党员428名,共青团员389名,民主党派1名,无党派655名。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