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7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
分类号: K271
页数: 4
页码: 157-1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县党组织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解放初期党组织建设的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郴县解放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与党的组织状况、郴县县委及其部委的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建立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党组织 恢复 建立

内容

一、郴县解放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与党的组织状况
  1949年10月,湘南工委所领导的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司令部和五岭地委所领导的湘南支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南进军的大好形势下,指挥所属部队向驻扎在湘南的国民党军队反动武装力量发起了总攻。10月6日,湘南游击司令部南区指挥所与湘南支队所属的郴县游击队、直属武工队一举攻下郴县,彻底推翻了国民党郴县党部、县政府。从此,郴县人民获得解放。城乡工人、农民、学生、居民欢天喜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数以万计的集会群众,手举标语,鞭炮声、口号声震天动地,游行场面十分壮观,全县人民群众沉浸在欢庆胜利之中。尤其使人振奋的是,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军队、干部生活艰苦,纪律严明,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昂扬斗志和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作风,激发了广大工农群众、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的巨大革命热情,许多人响应党的号召,纷纷投身革命改变旧思想,接收新事物,踊跃参军参干。全县迅速组织300多名干部组成征粮队奔赴各地开辟工作,发动群众收税、征粮,满足南下大军的需求。开展护厂、护矿、护路、护校、护店活动,保卫县城,保卫生产,维护社会秩序,有效打击残余反动势力,郴县大地呈现出百业待举,万象更新的局面。
  民主革命时期夺取政权十分艰难,然而夺取政权后要建设、巩固好新生政权,摆在郴县党组织和人民政权面前的问题和困难同样十分严峻。郴县历来就是湘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国民党统治者在这里苦心经营了27年,政治实力十分雄厚,国民党常驻的军队众多。在临近全国解放的时候,国民党郴县党部在1949年7月就采取了反革命应变策略,训练乡、保甲长,对其死党要求以“一变迎合之万变”的主张,提出:“暂时退却,隐蔽潜伏,待机反攻,保存实力,等待召唤,准备反共”的口号。一批敌特人员从城镇转到农村开展秘密活动,与地方恶霸势力勾结一起坚持顽抗,妄想变天。活动猖狂,有的杀害乡干部,有的破坏金融市场,阻粮抢粮,哄抬粮价,有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造谣惑众等。频频制造流血惨案,大肆进行破坏活动,严重威胁、危害着郴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造成社会继续动荡不安,地方党组织的工作任重道远。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战乱不休,社会动荡,大肆征兵派款,横征暴敛,地主阶级加剧土地兼并,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内农业生产萎缩、工厂倒闭、市场萧条、商品奇缺、物价暴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245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万元;粮食总产量5194万公斤;工人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80%以上。广大人民群众在饥饿线上挣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当时,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还在继续,郴县的人民政权既要支援解放军进军两广的军需粮草,又要保障全县行政事业经费的开支,同时农村贫苦农民和灾民要救济,工矿企业要恢复生产,开展这些工作所面临的人力、财力、物力困难无疑是巨大的,是摆在党组织和人民政权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郴县刚解放时,需要大批干部。县区领导干部主要是来源于新、老解放区南下工作团,军队转业留地方工作的干部和原县内地下党组织、游击队骨干。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南下干部,环境不熟悉、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工作忙、任务重、深感力不从心,面临许多方面的考验。作为刚进入城市执掌政权、从事和平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郴县党组织领导干部,既要具备克服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全新本领,又要经受住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而不被权力、地位和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所腐蚀的考验,这是解放初期干部队伍面临的重大考验。
  总之,解放初期郴县的政治经济形势及组织状况的问题不少,困难重重。中共郴县县委面临严峻的形势,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部署,收拾百孔千疮的“烂摊子”,开辟新天地,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努力,保证全县各项事业井然有序地发展。
  二、郴县县委及其部委的建立
  1949年10月21日,中共湖南省委派何大群(中共湘南地委委员)任郴县县委书记兼县长,筹建县委机构。1950年3月,县委机关筹建工作基本完善,中共郴县委员会正式成立。郭毅任县委书记,县委设秘书室、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运部。4月增设财政经济委员会,7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冬,农运部撤消。1952年9月,增设统一战线工作部。10月,中共郴县地委撤销,郴县县委隶属中共湘南区党委。1954年7月,湘南区党委撤销,郴县县委仍隶属中共郴县地委。县委秘书室并人办公室,财政经济委员会改为财政经济部,1955年3月,增设农村工作部。1956年4月起,先后增设文化教育工作部、工业交通部,将财政经济部改为财政贸易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监察委员会。1956年5月设立县委常委会。
  三、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建立
  解放前夕,中共郴县县委机关中断,基层组织由湘南工委直接领导,中共郴县栖凤渡区按照湘南工委“整顿和发展党组织”指示,调整了栖凤渡区委,充实了干部力量,栖凤渡区下设栖凤渡、草田铺、廖王坪、南香等4个支部,1949年3月,湘南工委在郴州城成立了城区工作委员会,城区工委除在城内设有谷安昌支部外,还在良田、华塘、桥口设有支部,共有40多名党员,在岔路口、陈家楼、山河、五里牌、鲤鱼江、桥口、石盖塘、小溪等地设有联系站,栖凤渡区委和城区工委组织游击武装,为解放郴县作出了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县委的领导下,郴县基层党组织机构,随着区、乡镇的更名和所辖范围的变动,进行了多次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和统一领导全县的民主政权建设和剿匪斗争,1950年3月,中共郴县县委成立后,决定实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制,建立村、组,撤销各人民办事处。7月,缩小乡级规模,全县设5个区公所、区下建57个乡公所。县委下设城关、桥口、良田、华塘、栖凤渡5个区委会,下设总支11个,支部10个。到1952年,增设为城关镇、桥口、良田、栖凤渡、华塘、板桥、马头岭、鲁塘、邓家塘、坳上10个区委会。
  1953年8月,报经湘南区委同意,县委决定将工商业者较多、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关区委改为城关镇委。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工作完成后,县委下设26个乡总支委员会和I个镇委员会,支部发展到209个。1957年10月,乡总支委员会改为乡党委会。到年底,全县共建乡镇党委27个,直属机关总支1个、基层党支部268个。其中:农业系统(含农村)197个、工业系统13个、商业系统6个、文教系统6个、机关系统46个。全县各项工作统一在党的各级组织领导下顺利开展。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