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开展地方武装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708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开展地方武装斗争
分类号: E297.4
页数: 10
页码: 139-14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县党组织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开展地方武装斗争的湘南游击司令部在郴县的活动、湘南支队在郴县的活动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地方武装 斗争

内容

1947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郴县党组织根据上级的有关部署,在积极恢复与发展党组织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入组织武装力量、武装夺取政权上。到解放前夕,武装斗争遍及全县,形成燎原之势。此起彼伏的武装斗争,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在郴县的反动势力,动摇了国民党在郴县的统治基础,分散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为郴县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节 湘南游击司令部在郴县的活动
  一、成立南区指挥所
  1949年6月,中共湘南工委在耒阳大义乡枫树下召开工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司令部”,谷子元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大群任政治部主任,雷天一任副主任。司令部设耒阳。湘南游击司令部辖11个大队、1个警卫大队、2个直属中队、1个民运队,其中活跃在郴县的队伍有6支。
  由于斗争区域广阔,为适应武装斗争的需要,决定司令部下设南区、北区两个指挥所。南区指挥所成立于1949年6月,由肖OR任指挥员,李楚、黄俊如任政委,并成立中共南区指挥所工委会,由李楚任书记,黄俊如任副书记,肖昶为委员。南区指挥所共有50多名工作人员,他们既是工作队员又是武装战斗人员,在解放郴县时,还是战斗突击队员。7月攻打资兴时,为了充实力量,李楚从郴县城区调来20多人分别担任秘书、参谋、政工人员。郴县解放后,经整编,南区指挥所的一部分同志被编入四野,一部分被任命为地、县各部门的领导或一般干部。
  二、南区指挥所所属部队建制
  第一大队 1949年4月,城区工委指派联中学生王云回家乡组织武装,王通过表兄郭俊文与桂东普乐乡游击队方捷三(郭俊文的姐夫)取得了联系,方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王向区工委汇报后,经请示谷子元同意,区工委派肖昶、朱建民、王德琳与王云一道前往桂东县普乐乡,收编方捷三部。当时,方部有人(枪)三十余,随即发动青年学生、贫苦农民参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一百二十五人枪,编为两个中队。湘南游击司令部将其编为第一大队,方捷三为大队长。王云为政委,肖一平、郭名香为副大队长。进入郴县境内,桥口党支部输送数十名贫雇农参军,队伍发展到一百八十九人枪。9月,大队长方捷三因抢劫光洋等罪被逮捕,原来跟随他的三十多名战士被遣散回家(方捷三后被错误处决,1983年已给予平反昭雪),由肖一平继任大队长。
  第三大队 1949年6月,第三大队在资兴县工委领导下组建,由资兴西里乡游击队与渡头游击队合编发展而成,共130余人枪。何奇任大队长,朱克威任副大队长,陈佳春、何力洪、罗继开先后任指导员、正副教导员。主要活动于资兴、郴县、汝城交界处。
  第五大队 1948年7月,中共郴县栖风渡区委奉湘南工委谷子元的指示,派段韬到良田一带,(以小溪村为中心)组织地下武装。10月,以小溪村人田贤楚等成立的“锄头会”为基础,成立了骑田岭武工队,有十余人(枪)。1949年4月与栖凤渡的杨国雄武工队汇合,共有四十余人(枪),活跃在栖凤渡及良田一带。1949年6月,队伍发展到百余人,经谷子元批准,编为湘南游击司令部第五大队,任命段韬为大队长,李达海为政委,黄力生、黄翠芳为副大队长,曹修竹为政治部主任。不久,队伍发展到二百人(枪),下辖三个中队。6月下旬,湘南工委扩大会议决定第五大队划归南区指挥所领导。郴县解放后部队整编,一部分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一部分送郴县军分区教导队学习和转人地方工作。
  第六大队第三中队 1949年6月,由郴县永宁乡的农民群众组建起来,大队长何炳辉,政委邓名炯。主要活动于郴县鲁塘、南溪、芙蓉等地及桂阳的部分地方。
  直属三中队 1949年5月下旬,李达海等带领段阳春到耒阳狮子岭湘南游击司令部会见了谷子元,研究成立直属三中队,当即派李达海、曹崇礼负责筹建,湘南工委黄平到栖凤渡主持这一工作。6月底,在郴县和平圩召开了以杨国雄、牛学池为正副队长的全体队员会议,并将早已策划应变的栖凤渡乡公所自卫队全部人枪拉出来,改编到直属三中队。同时,分别在朱家湾、村头等地召开了正副乡长段阳春、曹玉昆和李鼎朝、何开金、曹希正、张愈南等人的会议,为三中队筹粮筹枪。7月3日,在郴县和平圩由湘南工委副书记何大群授予番号,并任命谷安周为指导员(第二任指导员曹修竹),曹崇礼为中队长。该队共105人,长短枪80余支。郴县解放时,受编于郴县大队和下属栖凤渡中队,少数转到地方。
  郴县武工队 1949年5月下旬,地下党员李昌奎和大革命时期郴县领导成员曹廉,串联唐朝祥等人收缴了唐家湾宗族公有的枪支和各村地主的枪支30余支,秘密组织了游击队,有队员50余人。6月5日,在集贤乡正式命名为郴县武工队,由南区指挥所直接领导开展活动,指导员邓名佐,队长唐廉,联络员李昌奎。郴县解放后,该队被编入独立七团新六连和四野四九六团。
  三、主要武装斗争惰况
  1949年5月,肖昶奉湘南工委的指示,率新近收编及扩充的第一大队从桂东县普乐乡出发,经江西祟义进入资兴,横扫资兴县各乡公所自卫队,先后解放了资兴县的汤市、兰溪、谷洞、蓼江市、木根桥、东江等乡镇。第三大队则攻打渡头、旧市、东江等乡镇。
  6月间,第三大队解放了渡头。7月中旬,南区指挥所解放资兴县城后派何力洪、何茂斌等政工人员前往渡头筹建人民办事处。8月3日,南区指挥所由桂东沙田进入渡头,召开了渡头区人民办事处成立大会,资兴军管会主任肖昶宣布了办事处领导成员名单,由何遵任主任。接着,派人下村建立村政权,帮助小学开学复课。
  部队由于连续作战和长途行军,战士都感到十分疲劳,指挥所把部队拉到清江隐蔽休整,让战士恢复体力。同时,抓住时机进行学习整训,举行报告会,讲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明确游击队当前的任务。
  经过短期休整后,遵照湘南游击司令部的指示,为了更沉重地打击敌人,南区指挥所决定进逼郴县城,到敌人的心脏郴县境内去作战。8月上旬,南区指挥所率一、三大队爬过人迹罕到的东边大山,经冬茅龙、山河直插郴县塘溪,随即进攻桥口乡公所和自卫队,击溃敌人,解放了桥口。部队沿郴资公路前进,进逼到距郴县城十里的地方,截击了到大浪江抢粮的敌军百余人。
  为了加强作战力量,南区指挥所进入郴县后,即将直属中队(原良田支部组建的唐廉中队)调来,随指挥所行动。
  南区指挥所在郴县城东面的塘溪、山河、乌岭、大浪江一带建立根据地,根据地距县城约三十华里,背靠大山,与骑田岭,瑶岭相连接,进可截断粤汉铁路线及郴资公路,攻取郴县城,退可至资兴县渡头区、郴宜边境。当时,郴县境内党的地方武装,南面有第五大队(段韬部),西面有郴桂边游击中队(谢万福部),北面有司令部直属三中队(曹崇礼部),东面光华乡还有湘南支队郴县游击队(朱福国部),对县城敌军形成了包围圈。都有郴县城区工委地下党员及各联络站的配合,对敌人的活动情况了如指掌,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在根据地建立了永丰乡人民办事处和农会,曹维倩任办事处主任兼农会主席,发动群众对国民党政府开展抗征粮、抗征丁、抗征夫斗争,对游击队则供给粮食、蔬菜,报告敌人活动情况,大力支援游击队。南区指挥所在郴县境内的活动,使县城敌人甚为惊慌。国民党县党部办的《郴县民报》曾登载一条消息:“共匪肖昶部三千余人,在麻田、大浪江、乌岭、大奎上、陷池塘等地骚扰,甚为猖狂”。可见其惊恐之状。
  南区指挥所在塘溪一带建立根据地后,截断了郴、资公路,敌汽车运输中断。敌军为了保护县城及保持郴资公路畅通,驻郴的白崇禧部九十三军派出部队,在距县城十公里的贺家村建立了连哨,在寸石口和窝泥坪分别设有排哨,在连哨对面山上又设两个班哨,彼此呼应,严密盘查来往行人,重兵封锁城东。指挥所决定拔掉这些障碍,9月8日命令第一大队副大队长肖一平率领十二名突击队员,黑夜袭击寸石口哨所,摸黑潜入哨所驻地,突然发起进攻,敌人不知所措,慌忙逃窜。这一仗毙敌二人,俘二人,缴获步枪四支、子弹一千发、手榴弹四十枚、军毯十九条、大米一百多斤。贺家村、窝泥坪驻守之敌闻知我军拔掉寸石口哨所后,均撤离哨所,龟缩县城内,不敢再到乡下活动。
  拔掉寸石口哨所后,城外的敌军都回撤龟缩城内,距城五里以外就是游击队的活动地区,敌军只有躲在铁甲车内(装有机枪和大炮)沿粤汉线巡逻,出城骚扰都是成团以上的兵力,轻易不敢出县城活动。9月下旬,白崇禧驻郴的九十三军八十八师和保安三师的各一个正规团,以及驻邓家塘火车站的交警队、良田乡自卫队共约四千余人,统一行动,突袭塘溪根据地,妄图将我军包围歼灭。敌人兵分两路:一路以陈龙为前导,从县城出发,经鸦市坪、桥口进山河,从后路包围;一路以首纶言作前导,出县城,经铁螺石、上白水、大浪江至塘溪,从正面进攻。敌人来势汹汹,行军迅速。当接到谷安昌、刘简文联络站从县城送来的消息时,敌人的包围圈即将合拢。指挥所领导当机立断,迅速撤向东边大山上,抢占了通向山河的山颠望仙亭,居高临下,以观动静。时天色将黑,前路敌军赶到塘溪扑了个空,暂时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进攻。指挥所领导分析敌情后,决定趁天黑跳出包围圈,甩掉敌人。指挥所下达命令:不准吸烟,不准讲话,不准打手电筒,顺着山脊向南转移。部队沿山脊上的一条人迹罕见的羊肠小道摸索前进,山下两边都有敌军等待我军进入其包围圈。深夜二时许,我部到达横龙曾家,指战员都已饥肠辘辘,精疲力竭,正埋锅作饭,山河联络站刘耀南得知我部己到横龙,特深夜赶来报信:山河己住满敌军。横龙距山河只两里多路,不可久停。饭后趁天未亮,部队继续向五盖山的最高峰——海拔一千九百米的狮子口前进。等部队登上狮子口,敌人还在塘溪、山河寻找我军的去向,最后一无所获,空劳往返,只好虚张声势,鸣放空枪,班师回城。
  1949年6月,第五大队配合兄弟部队围攻嘉禾塘村,逼使敌人投降,缴获步枪三十二支,子弹一千五百多发,俘敌三十二名。6月下旬,第五大队大队长段韬策动郴县黄茅黄翠芳自卫队投诚,交出长短枪三十五支,子弹五千余发,自卫队改编为第五大队第二中队,黄翠芳任副大队长。7月上旬,五里牌自卫队七十八人投诚,除一部分回家外,剩下的队员改编为五大队三中队,张愈南任中队长。至此,第五大队已发展到近二百人(枪)。以后,第五大队曾经三战李氏、黄家地主武装,围攻井上,先后缴获卡宾枪两支、快慢机两支、步枪二十五支。并曾甩开敌军一个师在坳上万岁桥的包围,使敌人的围剿幻梦破灭。
  9月,南区指挥所政委黄俊如、秘书廖中瑞及邓名佐同志率直属中队越过粤汉铁路,到路西葫芦岭与五大队会合,然后将部队拉到江口龙广洞,决定在此进行一次学习整训,由黄俊如同志负责领导整训工作,组织全体干部、战士学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文件,同时整顿纪律作风,提高了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10月,湘南游击司令部南区指挥所在郴县的部队,与敌人展开机智灵活的斗争,为郴县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湘南支队在郴县的活动
  湘南支队是在中共粤赣湘边区党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湘边纵队和五岭地委的领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在其斗争过程中,曾得到湘南地下党组织以及北江第二支队和隶属粤桂湘边纵队的连江纵队的支持和配合。这支部队从组建到1949年12月中旬成立郴县军分区时,已经发展到近4000人,是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地方武装。湘南支队先后与国民党正规军、地方武装进行过大小百余次战斗,为郴县等地的解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湘南支队的组建
  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粤赣湘边区党委在广东惠阳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贯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精神,制定了“向湘南、赣南推进”的方针,决定建立湘南支队,由刘亚球任湘南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同文和李金任副政治委员、李林任副司令员、唐麟任政治部主任、谷子元任副主任(未到职)、耿俊猛任参谋长。同时,从革命队伍中抽调一部分湖南籍的骨干力量分两路回湘南进行组建工作。一路由刘亚球与郭名善同志为一组到桂东的西边山活动;一路由李林、李金(金阳)、耿俊猛带领着宋有才、王勇、魏传德、朱贵、李志、张丹、钟国富、田鸡仔、刘华仔、刘元才、黄保才、阿陈(女)、朱大炮、朱汉樵和李金的通讯员等17人到汝城、郴县等地活动。
  1949年2月,袁理凡找到桂阳、临武党组织,于5月间建立了“临桂边人民解放工作队”,后编入湘南支队独立大队。
  3月,李林、耿俊猛率队巧夺汝城平坡乡公所的枪支后,发动修筑宜汝公路的20余人参加游击队,嗣后,李林率队到郴县活动。
  4月,杨乡、马丹在郴县、宜章边界组建了郴宜武工队。
  5月,廖康、谷正、谭立等40余人在宜章赤石举行暴动,攻入乡公所,缴获30多枝枪。刘亚球、李林赶到赤石,将这支队伍任命为“湘支独立游击队”。
  6月20日,湘南支队所属各部除留守县城的部队外,汇集在汝城殿华。22日,召开整编、誓师大会,宣布所属机关各部、各大队的建制与番号。同时,正式成立湘南地委和湘南支队。湘南地委委员有刘亚球、李同文(李成铁)、唐麟、李林、谷子元。刘、唐、李为常委,刘亚球任书记,李同文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唐麟为宣传部长。此时,湘南支队已有2000余人枪(包括改编的约800人的起义军在内),轻机枪10余挺,主力4个大队。湘南支队在湘南地委统一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
  7月31日,接粤赣湘边区委党委29号电令,湘南地委、湘南支队划归湖南省工委领导(因战争原因,同年10月才与湖南省委接通关系)。
  12月,郴县军分区成立后,湘南支队各部队除部分留在军分区和各县县大队之外,或编入野战军、省军区四五九团、四九三团,或转入地方工作。
  二、湘南支队在郴县的部队
  郴县游击队 1949年3月,地下党员杨湘在光华乡一带从事地下工作,串联了朱剑辉等人,酝酿组建武工队。5月,在湘南支队司令部参谋长耿俊猛协助下,正式建立武装部队,命名为“湘粤赣边区人民解放军湘南支队郴县游击队”,队长朱福国,副队长陈必光。6月底,湘南支队司令部派宋有才(中共党员)任指导员,张友松、邓泽卓任政工员,共有成员102人。主要活动于大奎上、坳上、板桥一带。1949年11月整编,一部分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一部分转入地方工作或者回家生产。
  直属武工队
  1949年6月下旬,廖周到宜章长策找到湘南支队副司令李林,要求组建武工队,李林当即表示支持,并派陈正协助廖周开展工作。廖周、陈正返回后,在南水界、两湾洞等地串联了段安贤、段鼎超等8人,成立“贤良武工队”。7月下旬,湘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刘亚球和李林来到南水界,正式授予湘南支队直属武工队的番号,任命廖周为队长、陈正为指导员。并由司令部拨交步枪4支,所需经费由司令部所属交通站供给。有成员20人,手枪1支,步枪10支。解放后整编时,一部分编入了郴县大队或司令部,一部分回家生产。
  第一大队郴县独立三中队 1948年11月,在广东坪石做工的良田人王永槐,偶遇李林(湘南支队副司令员),王、李在大革命时期一同打过游击,在交谈中,李林鼓励王永槐回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按照李林的布置,王永槐于12月回到良田老家,发动组织游击队。同时,利用同姓关系,劝说良田铺下保长王槐仙投诚革命。1949年4月初,王槐仙终于下定决心,带队伍起义,交枪10支、子弹千余发。王永槐将情况报告给湘南支队司令部。湘南支队司令部授予这支起义部队的番号为“湘南游击支队第一大队郴县独立三中队”,任命王永槐任中队长,王槐仙任副中队长,司令部派共产党员胡渊任政治指导员。下旬,王永槐和胡渊按照司令部的指示来到良田。胡渊以亲戚的身份住在王槐仙家里,由王永槐、王槐仙出面,串联了王志槐、谭忠发、王金飞、李清等十余人,收缴了一批武器,扩大了游击队伍。独立三中队下设三个分队:一分队长王金飞,二分队长谭忠发,三分队长袁法举。全队共有人员66人,长枪50支,短枪6支,汽车1辆,电话机2部。独立三中队主要在郴县良田一带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该队分队长以上干部编入郴县军分区。
  第一大队三中队 1948年冬,五岭地委派杨湘到郴宜铁路沿线发展地下武装。在郴县邓家塘江南村以老同学段发儒、段录芳家为基地,建立路东联络站,以后逐步串联杨香林等10余人为联络员。1949年4月,杨湘在宜章县坪乡成立“郴宜武工队”,湘南支队任命杨湘为队长,李刚为副队长,朱盛荣为指导员,郴县籍的有段定黄(中队文书)、段录芳、刘儒鳌等人。该队逐步发展到130余人,编为三个分队。9月,该队在汝城奉命改编为“湘粤赣人民解放军湘南游击支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湘南支队派胡静之任副指导员。此后三中队主要随湘南支队行动,主要活动于宜章、汝城、临武、桂阳、郴县各地。郴县解放后,湘南支队带领该队分赴汝城、桂阳两县剿匪,11月剿匪结束后,胡静之带领该队编入解放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三营。
  郴州西南办事处警卫处 郴州西南办事处于1949年8月成立,不久。与湘支一大队郴县独立三中队的政工人员和战士合并,改为“湘南支队郴州西南办事处警卫处”。王永槐任队长,王槐仙任副队长,胡渊任指导员。主要任务是保护附近沿路交通、桥梁,配合南下大军作战。郴县解放后,警卫处接受整编,分队长以上干部收编入郴县军分区。
  第一大队四中队 1949年5月中旬,该队由陈虎、黄孝田、陈清泉、李加友、陈绪耀等8人在良田向阳下龙江酝酿成立。6月编入杨湘部第四分队。7月中旬经湘南支队司令部同意,编为湘南支队第一大队第四中队,陈虎任中队长,廖星华代理指导员,共有队员26人。8月,随支队向桂东进军,在沙田与国民党交警打了一仗。在这次战斗后,大部分人员都回家了,仅陈虎等5人编入汝城县大队。
  郴县独立大队 1947年冬,李明成随解放军三五九旅南下,回家乡坳上开展地下工作,在山背小学以教书为掩护。1948年冬,李林也回到家乡坳上苏木头、金钩等地活动,策反段信位反正。1949年4月,在坳上牛坪组织了一支游击队。随后李明成到汝城向刘亚球、李林作了汇报,刘亚球、李林授予了部队番号:“湘南支队郴县独立大队”。任命李明成任大队长,李世庸任副大队长,段信位任中队长,共有成员36人。后来李明成到司令部任参谋处处长后,由段信位负责。活动于坳上、走马岭、水龙一带。郴县解放后,少数人进城参加整编,大多数人回家生产。
  郴、桂、资、宜武工队 1949年2月,廖自力在郴县扶塘村串联了廖康、廖华、黄柏等人,筹建地方游击武装,他们一面筹集经费、串联人员,一面派人到广东购买枪支。4月,在扶塘集会,自发组织了地方游击武装,取名为“湘南游击队”,并刻有公章,廖自力为中队长,黄泽书为副中队长。不久,改任李明才为中队长,廖自力、黄泽书为副中队长,黄柏任文书,廖华任特务长。6月,该队伍编为“湘南支队”所属的一个排。不久,李明才回广东,队伍仍由廖自力、黄泽书领导,这时队伍已发展到30多人。7月,该队整编到“宜章赤石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六中队。湘南支队司令部派李运山担任政治指导员。由于队伍不断扩大,为便于其单独活动,经李林同志批准,将原来的番号改为“湘南支队郴、桂、资、宜游击武工队”,李运山任大队长,黄泽书任大队参谋,下设两个中队,廖自力为一中队长,段仁位为二中队长。郴县解放后接受整编,编入解放军汝城县大队,其中大部分人离队回家。
  独立大队第二中队 1949年6月,鲁塘何仰之串联策动国民党自卫队副大队长何善腾、国民党自卫队副中队长何良佑、国民党乡队副何楚雄等率队起义,经广东连江支队副司令员马林在桂阳整编,命名为“郴县起义队”,任命何善腾为队长,何昌才、何楚雄为副队长。后来,马林奉命回广东领导游击队,该队交李林接管,改名为“湘南支队独立大队第二中队”,何善腾为队长,何良佑为副队长。共有成员66人。郴县解放后,该队整编到临武县大队。
  湘支司令警卫队机枪排 1949年6月,中共郴县城区工委领导的华塘党支部,在月峰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反征兵、反征夫、反征粮”斗争,组织成立了“郴桂边中队”,任命谢万福为中队长,谢邦材为党代表,共30余人枪。9月,郴桂边中队随湘南支队攻打桂阳县城,改编为湘南支队警卫队机枪排。主要活动于郴桂边境的保和、月峰、正和一带。解放后参加统一整编,大部分编入郴县军分区教导队,少数人回家生产。
  三、主要武装斗争情况
  1949年2月,李林由廖康陪同到宜章赤石拱桥坪学校(党的秘密联络点),指示谷正、谭立加快组织武装暴动。同月,湘南支队发表《告湘南同胞书》。
  3月,李林、耿俊猛等率领的队伍,巧夺汝城平坡乡公所枪支后,挺进郴县活动。
  4月,湘南支队发布武工队队员工作守则,守则规定了武工队的性质、任务与纪律。进攻瑶岗仙资源委员会矿警队,矿警全部投诚,交出轻机枪4挺、步枪40余支。
  5月,刘亚球率李林、耿俊猛游击队,与郴宜武工队、资兴武工队一起袭击郴县光华乡乡公所,迫使乡长朱福国投降。缴获乡公所与各保的枪支200余支,子弹数千发,成立了“光华乡军事管制委员会”,负责筹集军粮军械。几天后,李林、耿俊猛率部和第一大队三中队奔袭攻打郴县两湾洞地主段位显、段禄宏庄园,活捉了二段,缴获轻机枪1挺,花机枪2挺,步枪50余支及其他财物。同月,在耿俊猛带领下,缴获国民党板桥乡队副何远监家子弹2箱,并令其捐光洋100元。
  6月初,刘亚球、李林、耿俊猛率郴县游击队、第一大队三中队、郴桂资宜武工队和资兴武工队共400余人枪攻打国民党郴县良田警察所、乡公所和自卫队,大获全胜,缴获步枪12支。
  6月,第一大队三中队和郴桂资宜武工队参加了围攻活捉胡风璋(国民党郴州警备副司令)的战斗;武工队在扶塘、上垅下垅、五盖山、高雅岭、白菊塘一带收缴枪支,到地主家派粮派款。
  7月,湘南支队在郴县的部队向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猛攻。郴县游击队主要在大奎上、坳上、板桥一带活动,在板桥黑石李家打垮国民党白崇禧部1个营,毙敌1人,俘敌数人;在槐树下车站攻打国民党交警时,缴获电机2部,以及其他军用品等;在板桥与肖昶兄弟部队一道攻打交警队,毙敌1人,俘敌数人,缴枪6支,子弹2担、军用品3担。同时,湘南支队第一大队三中队在折岭捣毁敌人铁路轨道,在郴县至白石渡一段破坏敌人铁路运输10余次;第一大队四中队在良田、坳上、陈家湾、先锋等地收缴枪支共8支,在良田火车站围攻敌货车l辆,缴获步枪1支,军毯10床;国民党自卫队员20余人两次偷袭游击队驻地鸭鹰坦和东边洞,均被警卫机枪排击退。
  9月14日,刘亚球率湘南支队2000余人从资兴塘下出发,向粤汉线西侧挺进。在郴县邓家塘跨越粤汉铁路时,与堵截去路的交警发生激战,牺牲了1名班长,一大队副教导员廖康负伤。随后部队从郴县向临武转移。独立大队第二中队在下鲁塘收缴了国民党乡保及地主武装的枪支;在临武攻打王慎敏国民党自卫队。
  司令部直属武工队主要活动在邓家塘、廖家湾一带,收缴敌人的枪支,筹粮筹款支援南下大军。湘南支队从邓家塘火车站过铁路时,与国民党交警作过战。
  湘支司令部警卫机枪排先后收缴下风、井头、东边洞等处的乡保和地主的长枪12支、短枪1支、大刀、梭镖5把及子弹200余发。
  郴县独立大队主要在坳上、水龙、走马岭一带向地主富农筹款、收缴枪支,共收缴枪支29支,光洋150余元。
  10月7日,湘南支队的郴县游击队、直属武工队及警卫机枪排配合湘南游击司令部南区指挥所的部队进占郴县城区。郴县宣告解放。
  10月12日,湘南支队进入郴县县城,受到先期人城的湘游南区指挥所所属部队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人城后,支队发布(联字)第15号布告,安定社会秩序。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