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奇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奇岩
分类号: K928.3
页数: 2
页码: 685-686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境内各个岩石。包括岩鹰坦、万华岩、七姊石、九姊石。
关键词: 奇岩 古迹 郴县

内容

一、岩砦
  岩砦位于桥口镇西瓦窑坪一带。这里,东江东来,郴江南至,汇合北流,直至黄泥滩一带,两岸连山,重岩叠峰,石峰挺拔,石砦林立,或蜿蜒如长城,或矗立如古堡,形状奇异多姿,岩石呈朱红,碧水丹崖,风光独秀。明代地理学家徐宏祖游览后,在所著《徐霞客游记》中称此地“寸土绝丽”。两江汇流之处,三砦鼎立,隔水对峙。屹立在左岸的称铁鼎砦,山势壁立,巅有石鼎在裂罅中,鼎耳外露,古柏贯耳僵生,傲立苍穹,铁鼎砦显得更加神奇壮丽。史有唐代曹成王皋在此击败叛军之说,故又称曹王砦。高耸于右岸的称凉伞砦,因石峰状如华盖而得名。座落在正面壁上的称神仙砦,由48峰、98谷组成,方圆15公里,18条小路盘旋而上,峰回路转,险峻非常。砦脚有石佛山,六尊巨大彩色石佛依峭壁而琢,或坐或立,神态逼真。上有一个对穿溶洞,面积300平方米,高2米。洞内有石臼、炉灶遗址等,传为古人避兵所用之物。砦顶屹立一巨石,如雄狮仰天咆哮,更显出神仙的雄浑气势。自神仙砦逆东江而上,有鹅公砦、浣纱砦、鲤鱼砦……等;顺东江而下有金鸡砦、牧牛砦、美人镜砦等,不胜枚举。凡砦,当地人均以其形似某物而呼名。至黄泥滩有一巨岩,形状如狮,临江而卧,上下垂直高度200余米,人称狮形砦。上有一岩洞,称为“黑坦”,面积千余平方米,高约25米,内有庵宇,建筑年代无考。洞内还有一洞,入口狭小,面积与外洞大致相等,怪石纵横交错,入而迷返。各岩砦景观离奇,令游人叹为观止。
  二、岩鹰坦
  岩鹰坦位于良田镇桥头村。对穿溶洞,长2500米,宽500米。内有石龙,形迹俨然;石田数层,塍界分明;生钟乳,如笋如柱,形态各异;有石楼,长宽各10余米,石阶如梯,可拾级而上,昔人至此避兵;坦顶,石乳结成二石下垂,长宽各3米余,形如钟鼓,击之有声,与钟鼓声无异;泉水清冽,由后坦门流出,灌田数百亩,春夏水涨,乘木筏游遍全洞,方尽其妙,秋冬水涸,两岸皆可步行。前后坦门皆有庵。今已修整,移作他用,奇观消失。
  三、万华岩
  万华岩系一巨大溶洞,位于城西南安和乡坦山。洞口横巨壑张开,悬崖高耸,石壁矗立,若鬼斧神工之造,气吞天地万物。春雨季节,瀑布自60米高的崖顶飞流直下,更加壮观。洞口内外,有“万华岩”题、“坦山劝农记”、“万华岩记”等崖刻多处。“万华岩”三大字,刻于内顶崖面,离地高33.3米,其镌刻之艰险令人惊叹。
  主洞长1800米;宽5~20米不等,最宽处达70米;高10~20米不等,最高处达30多米。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千姿百态,似田、坝、瀑、幔、帘、笋、柱者,真如其物,触目可感;似人、狮、象、鹤、蟒者,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凡此种种,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河水自洞内潺潺流出,清冽不涸。水下有钙膜晶堆,为世界溶洞罕见之珍品。至洞口一段,河面较宽,可以泛舟。全洞景观,如诗如画,美丽神奇,令人陶醉。1983年3月,中国地质部溶岩研究所洞穴研究队与美国洞穴会赴华考察队一同考察万华岩,倍加称赞,在所赠锦旗上书“万华岩是世界上最壮丽的溶洞之一”。
  四、七姊石
  七姊石位于江口乡龙广洞村与保和乡宋家洞村交界处山峰绝顶。七块巨石并列,云遮雾绕,时隐时现,宛若七仙女下凡。石底有岩洞,内有七姊妹石像。外有七姑庵。山泉清澈,流入下石江。
  五、九姊岩
  九姊岩位于荷叶坪乡九姊仙山。九块巨石鳞次结成,洞高约10米,长宽各7米余。内有九姊仙石像,并有重岩数层,形同阶梯,沿石阶而上,可出崖顶,一望无际,不敢久瞰。岩下有九姊庵。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