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碑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碑刻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1
页码: 672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境内多处碑文。包括三绝碑、封禁碑、谕祭碑、十寺碑等七处碑刻。
关键词: 文物名胜 碑刻 郴县

内容

义帝新碑,在义帝陵园内,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立。蜀人张俞撰文,将仕郎守郴县令陈叔献书,文林郎权知军事推官刘良肱纂额。碑为红砂石,高2.65米,宽1.16米。碑文系楷书阴刻,共21行,861字,记述秦朝灭亡及项羽徙义帝杀于郴的史实,文中有“戡乱谓之武,除暴谓之仁,知人谓之智,复仇谓之孝,备四者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云云。语言精炼,书法遒劲,刻艺高超。但因年久,碑面风化,有些文字已不能辨认。
  三绝碑,碑文为秦词、苏跋、米书,共81字。北宋绍圣四年(1097),秦观被贬,流放到郴县,作《踏莎行·郴州旅舍》,抒发其伤感忧思,词章华美,情真意切。秦观故去,苏轼阅秦词而感慨万千,题跋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米芾将秦词、苏跋齐书之,并付记和款识。县人在城中竖碑,摹米书刻词、跋、记和款识于其上,史称“三绝碑”。南宋咸淳二年(1266)春,郴州知军邹恭命匠人拓碑文摹刻于苏仙岭白鹿洞上方石壁,并筑护碑亭。三绝碑艺术价值极高,新中国建立后多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封禁碑,今可考者三。一为《申郴州坑冶记》碑,碑文756字,列数葛藤坪、道塘、三角山一带采矿数害,并申令禁止。知军王橚撰文并书,立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一为仁宪封禁碑,记述官府禁止百姓在东波一带自行采矿,立于明代。碑在今白露塘镇柿竹园村。一为清代封禁碑,碑文600余字,记述州府禁止百姓在西边垅、大水垅、桃源垅、山源冲一带采矿及冶炼,立于同治六年(1867)。碑在今白露塘镇观山洞村。
  谕祭碑,在鲁塘乡村头村。明隆庆二年(1568)立,碑高1.2米,宽0.6米,厚0.1米。碑面四周,浮雕“凹”形图案,下方,浮雕赑屃。碑文竖镌,行书阴刻,共397字。记述隆庆皇帝对何孟春的评价和墓地规制以及治茔规则。
  述恩公碑,在良田镇水星楼。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碑高0.65米,宽0.5米。碑文竖镌,楷书阴刻。记述郴宜营参将述明禁止部下白索马料、扰乱地方的规定。
  十寺碑,在月峰乡十寺村。刻于清咸丰末年(约1860)。记述咸丰五年(1855)、九年(1859)太平军两次过村的史实。
  王才佐墓志碑,在良田镇塘了坪村。刻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秋。碑为汉白玉石,长1米,宽0.5米。碑文竖镌,楷书阴刻。记述王才佐带领乡勇围剿驻郴太平军,朝廷为此加封他为州同的史实。
  苏仙跨鹤图碑,置于苏仙岭飞仙亭内。原碑立于民国23年(1934),刻《苏仙跨鹤图》于碑面,反映民间传说“苏耽升仙”情景。图为白描,系县人王兰请吴兴画家王震所作。线条阴刻,简明流畅,仙、鹤神形生动,镌刻精细。“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碑立于1984年,碑面之图,系按省文物管理局黄果羽所藏原碑拓片重新摹刻。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