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06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
分类号: F323.4
页数: 5
页码: 104-10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郴州市嘉禾县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情况。包括开发资金、开发项目、开发效益几方面。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开发 嘉禾县

内容

第一节 开发资金
  1989年6月,国务院批准嘉禾县为第一期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1989—1991年,开发项目总投资1812.7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8.52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05万元,地区财政配套资金7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93.14万元,农业银行专项贷款353.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32.43万元。
  政府投资方向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重点,适当开垦宜农荒地;以新增粮食、油料、肉类等重要农产品为目标。总投资中,投向土地治理项目1287.11万元、多种经营项目525.68万元。1992—1994年,嘉禾为第二期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总投资1519.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44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15.3万元,地区财政配套资金24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22.5万元,农业银行专项贷款4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64万元。该期项目投资除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土和水利设施建设外,重点开发生猪、水果商品生产基地。资金投向:土地治理项目852.8万元、多种经营项目667万元。
  1995—1997年,嘉禾为第三期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总投资2213.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47万元,省、市、县财政配套资金518.5万元,农行贷款565.2万元,群众自筹583万元。资金投向以开发瘦肉型生猪生产为主体,兼顾荒山造林绿化。
  1998年,改分期项目开发为年度项目开发,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轮空制度。是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嘉禾轮空,仅安排地方多种经营项目一个。省财政投入资金5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40万元,集中投向“三味”辣制食品加工项目。
  2001年,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2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93万元,省、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43.5万元,农行贷款200万元,县属各单位及群众自筹资金247.5万元。该期资金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三味”辣制食品加工。2002年,嘉禾县农业综合开发第二次轮空。地方立项投资12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50万元,市、县财政资金40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元,集中用于“曲香梨”、优质水果示范基地建设
  第二节 开发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
  1989—1991年,嘉禾县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岭头、圳头、泮桥洞三个项目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简称中低改),采取开挖沟渠、水土保持、配方施肥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4140公顷。大岭头项目区是该期开发重点,涉及城关、钟水、坦坪、莲荷、盘江、田心6个乡镇及园艺场、种猪场。经三年奋战,投入资金141.5万元,开发总面积680公顷。1991年与1989年比,新增粮食产量3950吨。
  1992—1994年,实施寿竹洞和泮头水库灌区、盘江水库灌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完成改造任务3706公顷。寿竹洞项目区涉及普满乡10个行政村、119个村民小组、1.3475万人。该项目1993年冬开始实施,1994年9月全面竣工,完成低产田改造900公顷,并相应调整种植业结构,实行烟稻连作,新增粮食产量2050吨,烟叶300吨,创产值761万元,人均增收219元。
  2001年,立项开发横洞项目区,涉及车头镇11个行政村,15196万人。该项目10月开工,2002年4月全面完成。投资428万元,高标准衬砌田间排灌渠道64.92公里,修建机耕道12公里,项目区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目标。实施开发项目前后比,年新增粮食产量3080吨、产值493万元,区内农户人均增收153元。
  二、农田水利建设
  1989年起,县委、县政府按照“湘南开发,农业先行,农业开发,粮食为主,粮食开发,水利先行”的方针,对原有水利工程进行配套挖潜。第一期开发完成中型水库配套2处、小型水库配套9处,修建电灌站39处、塘坝48处,高标准护砌排灌渠244.9公里,新增水量1916万立方米。盘江水库渠系配套工程是开发重点项目,投资421万元,完成干渠、支渠的高标准防渗74.6公里、渡槽269.6米、隧洞1000米、倒虹吸管1200米,增加有效水量973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586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906公顷。
  1995—1997年为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全县新建和配套水利工程8处,其中中型水库配套1处、小型水库配套4处、新建电灌站1处、改造水泵站1处、更换机组1处、衬砌排灌渠170公里。期间新建肖家大窝岭隧洞,长910米,完成土石方68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3.3万立方米,新增水量1096万立方米。1995年,广发项目区用空心预制水泥块替代块石作砌体材料,1997年获嘉禾县科技进步奖。2001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完成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1座、衬砌排灌渠64.92公里,完成土石方31万立方米,混凝土1973立方米,投工12万个。
  三、开荒造地
  1988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开发性农业生产的若干规定》,实行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鼓励集体、个体联营,采取租赁、入股和联合经营等形式开发荒地、荒山,新开发的土地,从受益之年起,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3年。1989—1991年,开垦荒地746公顷。在大岭头开发项目区,县委领导带动机关干部3万人次上工地劳动,经三年努力,完成开荒造地346公顷。1992—1994年,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开荒造地340公顷。龙潭乡罗家塘行政村统水山自然村,自1992年冬始,历经两年,筹资26.5万元,投工3.8万个,完成开荒造地42公顷。
  四、多种经营
  (一)畜牧水产
  1990年8月,县种猪场扩建工程被列为湘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77万元,扩建种猪场面积2941.53平方米。年新增出栏瘦肉型商品猪1500头、种猪500头,年创产值114万元、利润18万元。1992—1994年,主要项目为:兴建一条瘦肉型生猪集约化生产线和扶持养殖大户400户,年出栏瘦肉型生猪2.1万头;开发水面206公顷。县行廊茶场兴建5000头生猪生产线、改造33公顷茶园、种植33公顷优质水果。经省、地验收,认定为“猪、茶、果”综合经营的立体生态模式,受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验收组专家好评,被誉为湘南红土开发典范。1995—1997年,主要是建设县种猪场、石桥乡岐峰和白珠生猪生产基地,开发大水面253公顷,改造千家洞“湘嘉鱼”精养鱼池1.3公顷,年均出栏生猪6.8万头、优质水产品105吨。
  (二)经济林开发
  1989—1991年,综合开发经济林500公顷。以县属农林场所和袁家镇为主建立4个基地:县园艺场200公顷优质柑橘基地,县种猪场33公顷板栗示范基地,南岭林场17公顷冰糖橙、杨梅示范基地,袁家镇33公顷糖枣基地。1992年,南岭国有林场从广西桂林林科所引进银杏嫁接苗、从慈利县江垭林场引进粗皮杜仲等药用经济林做试验示范,种杜仲84公顷、银杏16公顷,建立2个1公顷银杏示范园。1993年11月,从省园艺研究所引进优质脐橙,并投资16万元,在龙潭乡杉树下建立脐橙基地,采取承包经营方式种植脐橙93公顷,由该所专家于伏波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1992—1994年全县开发经济林666公顷。2002年投资120万元,在塘村镇曲龙、英花、邓林行政村,建立40公顷曲香梨基地。
  (三)农副产品加工
  1992—1994年,重点扶持嘉禾酒厂扩建改造,该项目投资100万元,建成年产酒500吨的规模生产线,1994年创利税近20万元。2001年,扶持“三味”辣制食品加工项目,新建厂房2200平方米,购置设备31台套;建立三味辣椒、大头菜生产基地333公顷;安置农村剩余劳力1500余人。
  五、沼气利用
  1989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成立,拟定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开展能源开发和节能工作;协调生态农业建设和沼气池建设。1990—2000年,全县共推广节煤省柴灶8.6万台(套),节约燃煤12.9万吨,节省开支1500万元。2001年,能源办工作重点转移到利用沼气,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当年,全县有449户农户推广使用“上浮式”沼气池,年产气量16.16万立方米,年户均360立方米。其中,实施综合利用的381户,综合经济效益达67万元。车头镇荫溪村民李日峰建成沼气池后,使用沼渣喂鱼,增强鱼类抗病能力;用沼液作肥料,果树落果少,产量高。他当年承包2亩鱼池、10亩果树,用肥节支2600元。2002年,全县推广“上浮式”沼气池的632户,年产气量22.75万立方米。实施综合利用的433户,其中结合“改浴、改栏、改厕”的221户,综合经济效益达94万元。石桥镇南岸村民李志平自筹资金2200元,建10立方米“上浮式”沼气池一口,用沼气煮饭、照明,沼渣、沼液作肥料,既减少生产、生活支出,又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节 开发效益
  1989—1991年,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共改造中低产田4080公顷、开垦宜农荒地746公顷,营造水源林480公顷、经济林550公顷。水利建设方面,新增有效水量1916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906公顷、改善除涝面积1913公顷。1999年,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000公顷、营造水源林133公顷。在水利建设上,新增有效水量245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400公顷、改善除涝面积600公顷。在多种经营项目区,年新增生猪出栏5000头。2001年,农业综合开发区改善灌溉、除涝面积共999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000公顷。项目区初步形成灌溉自流、机械耕作、区域种植、科学管理的现代农业雏形,为发展高效农业起到示范作用。2002年,县农业综合开发轮空,仅开发经济林40公顷。14年中,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产量65690吨、优质烟叶4950吨;新增农业总产值2.17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263元。14年投入农业开发劳力734.5万个,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主要途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期间,嘉禾县获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二等、三等奖各一次,奖励项目资金95万元,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经国家级验收,荣获“优良项目县”称号。

知识出处

嘉禾县志 1989-2002

《嘉禾县志 1989-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志实地记载了湖南省嘉禾县地理环境、经济综述、人口、城乡建设、珠泉经济开发区、农业经济、水利、农机、乡镇企业、工业经济、交通、邮电、商贸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政党、人民团体、政权、政协等项目的发展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嘉禾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