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健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唯一号: 180530020210000037
人物姓名: 马安健
文件路径: 1805/01/object/PDF/1805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533.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9年
籍贯: 湖南炎陵

传略

马安健男,1939年生,湖南炎陵人。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并担任鲁坑小学校长,至今一直以鲁坑小学为现场,致力于山区农村复式教学和山区农村教育工作,在艰苦的岗位上,他实现了村里35岁以下无文盲,并创立“复式教学法”,被国际上80多个国家借鉴。他被誉为“扎根深山50年的教育专家”,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发展农村教育专家”。 1957年马安健初中毕业。此时,“反右”运动开始,马安健当教师的大哥因为如实反映群众问题被划成右派,马安健也因此受到牵连。回到家乡后,马安健目睹了乡亲们没有文化的苦衷,十分心酸,“不能让他们成为新中国的‘睁眼瞎’啊”,决心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于是,马安健义务办起了农民夜校,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晚上他都是最早来到夜校,添好油,点好灯,准备乡亲的到来,教他们学文化,学科学。每到赶集的日子,他还在主要道口上,建起“识字站”,挂起小黑板,写上教过的字,检查、巩固他们的识字成效。经过两年的努力,村里30多个目不识丁的村民全部脱盲。 1959年,为解决棚村3个生产队40多个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马安健受命创办一所民办复式小学。没有黑板,就用旧门板在上面涂上锅底灰,再刷上桐油当黑板;没有课桌,借来农户的八仙桌和梳妆台;没有粉笔,就用石膏泥做;没有红墨水,挤出藤苋子(一种蔬菜的种子)的红汁,当作批改作业的红墨水。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带领学生收油茶、砍伞把竹、养鱼。这样,一所4个年级民办复式小学终于创办起来了,从此,俗称“孤岛”之地的棚村,回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在三年困难时期,马安健调到条件同样糟糕的鲁坑小学,办起了开放式学校:学生要忙农活,可以迟到和早退,农闲再补课;学生交不起学费,他领着学生搞勤工俭学,学生实行全免费上学。在教学实践中,马安健探索出“短动教学法”和“复式班课堂四步教学法”,研制出35种教具。2006年,他的“汉字结构分析示教板”获得国家专利。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株洲年鉴 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09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专题

校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