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2101
颗粒名称: 炎陵县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401-4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8年株洲市炎陵县机关领导干部名单统计概况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株洲市 区域地理 炎陵县

内容

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李晖
  副书记 周建光 潘才良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姚永告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彭雁
  县委常委、副县长 戴诗平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廖少军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莫大德
  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欧阳鹏志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谢洪富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会才
  县委常委 饶祥明 舒志明
  县委常委、副县长 章文才
  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 曹运社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古友发
  副主任 万月华 曾筱萍
  张若平 陈书德
  李润生
  县人民政府县长 周建光
  副县长 姚永告 戴诗平
  章文才 王勇明
  盘淑芳 王衡酃
  彭志 邓绍宏
  政协炎陵县委员会主席 李秋明
  副主席 朱新华 王爱祖
  赖春秀 肖学菊
  罗光杰
  县人民法院院长 刘仕明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永初
  【概况】2008年,炎陵县辖15个乡镇,1个乡级农场。土地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3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2.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83784人,城镇人口59956人,人口出生率为8.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年内最高气温38.4℃,最低气温-3.5℃,年降雨量1500.7毫米。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9亿元,首次突破2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40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0578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74658万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9:39.5:36.6。实现财政总收入20580万元,同比增加3511万元,增长20.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762万元,同比增加2514万元,增长22.4%。税收收入完成13451万元,同比增加2309万元,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08元,下降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50元,增长21%。在县域经济考核中,成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0亿元,增长43.2%。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68748万元,增长2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17万元,增长30.6%。新竣工电站16座,新增装机容量1.57万千瓦,全县总装机容量达到18.8万千瓦。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1家,比上年增加11家。加大九龙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了九龙大道路基工程,拉开了九龙工业园的发展框架。园区投产企业达到41家,比上年增加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12亿元,上缴税收2665万元,分别增长77.2%和31.9%。开展两次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关闭不符合“生态立县”要求的企业28家,顺利启动长兴水泥厂搬迁,整顿和限期治理5个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全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183257吨,达标率为63.92%。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4730万标立方米,比上年上升55.4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711.76吨,比上年增加173.36吨,上升2.03%。固体废物中有5408.5吨被综合利用,有1410.48吨被处置,排放52.78吨,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为62.08%。
  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791万元,增长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640万元,增长5.6%。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19.12千公顷,下降3.2%。农作物复种指数1.62。粮食播种面积14.49千公顷,下降3.59%,粮食总产量89355吨,下降3%。木材采伐10万立方米,下降19.16%;出栏牲猪12.84万头,出笼家禽53.56万羽,水产品产量870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启动了福来喜白鹅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白鹅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33万公顷,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面积突破0.07万公顷。冰灾、洪灾水毁设施逐步得到恢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有序实施。全部免除农田灌溉水费,一举结束农民缴纳水费的历史。完成2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600公顷。实施了4个土地整理项目,其中船形、东风土地整理项目已完工。投入540万元实施第二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28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8年通电行政村202个,通电话行政村201个,有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的行政村202个。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个。新建农村沼气池390个。改造县乡公路30公里。完成通畅工程448公里,圆满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通畅率达到91%,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总投资近亿元。
  开放型经济迈开新步伐。招商引资有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利用内资56618万元,增长26.5%。实际利用外资510万美元,增长9.7%。旅游经济稳步发展。全年接待游客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55.2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8%、15%。金融运行平稳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84亿元,同比增加43931万元,增长26.7%。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693万元,增长57.5%,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564万元,增长114%。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98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城市零售额25746万元,增长25.6%;县以下零售额32652万元,增长21.9%。林业、电力改革有新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县林权证换发面积达50%,国营林场税费改革初见成效。木材公司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置换职工身份423人,兑付职工身份置换金1140余万元,重新组建了炎陵县绿源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着眼解决电力发供用矛盾和问题,推出了理顺电价的试行方案,建立了电价与税收相联动的调控机制,接管了5个乡镇自供区负荷,启动了挂靠国家大网“托管”、“股改”的有关前期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52428万元,增长30.6%。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34948万元,增加24725万元,增长22.4%。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13个,增加33个,增长18.3%。其中:城镇以上投资施工项目204个,增加28个,增长15.9%。围绕建设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突出炎帝文化、山水生态特色,高起点、适度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基本完成县城第五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一地两片”(神农福地,火车站、高速公路互通口片,神农大道草坪河片)控制性详规。内环线竣工通车。洣泉路改造完工。建设炎陵文化广场湘山滨水景观、接龙桥景观工程。启动污水处理厂、草坪河风光带建设。全面实施县城给水扩建、管道天然气等项目建设。改造溪源路、城西路、红南路、西外街、长江路等小街小巷。全年城镇建设总投资达1.4个亿,为历年来投入最大的一年。策划并启动神农福地休闲娱乐体育主题公园、神农湾旅游酒店、炎帝文化聚集区、天星寨香樟温泉休闲度假区等7个重大旅游项目。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年末全县拥有中小学校31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小学10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4个,幼儿园28所。在校学生总数17968人,下降2.81%。教职工人数1492人,下降3.18%。小学生毕业人数1516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生辍学率为零。初中生毕业人数1316人,初中生毕业率95.6%,初中生辍学率0.81%。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获省、市优秀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获全省先进,“普九”债务有效化解。炎陵中学和县职校顺利搬迁,建设十都、下村、龙溪、船形4所合格学校,薄弱学校改造扎实推进。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县拥有科研开发机构1个,科研活动人员17人,申请获批专利21项。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场次184场,观众人数11万人次。图书馆1个,藏书13.1万册,全年借阅书刊11万册次。拥有博物馆和纪念馆1个,参观人数1.2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了有线电视城乡联网、无线数字电视和村村通广播电视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县拥有县乡广播电视站15个。有线电视用户20065户,增加133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6.47%。电视综合覆盖人口16.0万人,覆盖率89.3%。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20个,床位总数455张,卫生工作人员69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明显,农民参合率达95.1%,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全年兑付农民医疗费用990.64万元。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全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598人,增长4.7%;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798人,增长3.2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165人,增长3.43%;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174人,增长4.15%。当年新增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0003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808.4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06万元,分别增长19.24%和43.46%。全县拥有敬老院14个,敬老院集中供养人数486人,比上年增长15.4%。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6010万吨公里,增长2.9%;客运周转量1985万人公里,增长4.3%。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4711万元,增长12.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724万元,增长11.2%;电信业务收入3987万元,增长8.4%。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89407户,比上年净增7742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373户,比上年减少1116户;小灵通用户4495户,比上年减少728户;移动电话用户55034户,净增8858户。电话普及率为48.6/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642户,比上年净增262户。省8件、市10件实事,各项考核指标全部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计生工作重返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行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综治考核名列全省17位,比上年上升了24位,重返全省先进县行列。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明显。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全县发展大局和谐稳定。
  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发展不足依然;二是项目建设进度不快,招商引资陷入低迷;三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制约因素较多,成效不够明显;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加强,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五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规范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大;六是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炎陵首家“双高”企业得到认定】1月,炎陵县首家“双高”企业——炎陵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公示期,被认定为“双高”企业,实现炎陵“双高”企业零的突破。炎陵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创新竹木制品生产工艺流程,改变原竹木制品单一形状,采取纵横交错的拼板方式,提高坯板成型压力新工艺,生产系列环保高性能耐磨竹木制品,并获得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项专利。2007年11月,炎陵中冠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将其生产的环保高性能耐磨竹木制品申报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经省科技厅专家评审,公司及其生产的环保高性能耐磨竹木制品被拟认定为“双高”企业和产品,进入公示阶段,并顺利通过公示期。
  【全力做好灾后林业、电网恢复工作】年初的冰冻灾害导致炎陵县林业活立木损毁109万立方米,立竹损毁2100万株,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9.08亿元。同时,炎陵这个全市唯一的地方电网遭到毁灭性损毁,境内100余座电站不能发电,县内电网大面积连续中断供电,电网直接经济损失达6800万元。为尽快恢复林业生态和确保林农大灾之年不减收,炎陵县计划在3年内投入近600万元资金实施“以奖带投”,鼓励林农大力造林。对2008年期间造林连片面积10亩以上的林农每亩奖励30元,灾后清理雪压破裂、翻蔸笋竹林连片5亩以上的林农每亩奖励10元;对2009~2010年期间灾后造林连片面积10亩以上的林农每亩奖励20元。同时,组织林业部门干部职工下乡进村,全面调查评估损毁林木,搞好采伐设计,指导群众合法采伐,科学及时清山。为快速、高效组织电网抢修工作,成立电网恢复工作指挥部,明确电网恢复进度,按照“先主网、后配网,先生活、后生产,先应急、后规范”的原则,紧紧围绕电网设施恢复目标任务,科学制定方案,积极调度筹措资金,分工负责实施抢修,在3月底恢复了全县大面积供电。
  【魏小安等旅游专家把脉炎陵旅游发展】6月5日,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原司长、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率北京有关旅游规划专家,深入炎陵县旅游景区考察旅游资源,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把脉炎陵旅游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一是实施“一个战略”。要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确立“旅游立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抢抓“两型社会”试验区这一大好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二是狠抓“四个重点”。整合炎帝陵、神农谷、天星寨、神农福地4个重点旅游景区,构造与其配套的新型的、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培育一个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炎帝陵要将陵墓文化向炎帝文化转化,体现农耕文明集大成,从而构建一个文化聚集区;神农谷可建成一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天星寨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神农福地建成一个面向长株潭游客的体育健身休闲区。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6·5”世界环境日,炎陵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环境建设年”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工作动员大会,由此拉开了生态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的序幕。专项行动的重点是“三个一批”,即对污染特别严重、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旅游形象、规避行政许可证非法生产的企业“关闭一批、整顿一批、限期治理一批”。“关闭一批”,就是责令27家污染企业限期关闭,同时责令玻纤行业陶土坩锅生产工艺在11月底前完成技改或转产,逾期未完成的也将依法实施关闭。“整顿一批”,就是要求化工行业进一步规范废气处理、盐泥处置等措施,对规避行政许可的工业企业责令限期补办手续或者依法取缔。“限期治理一批”,就是责令长兴水泥厂等4家企业限期另行选址;责令铁合金行业限期安装烟尘处理设施,对逾期未完成的依法实施关闭。为抓好专项行动,县委、县政府成立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建立部门联合办案制度,对每个关闭企业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力求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同时,为确保专项行动顺利推进,强化工作纪律,凡关闭企业逾期未关闭到位的,责任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实施党纪政纪处分,甚至组织处理,所在乡镇处罚5万元;凡关闭后又死灰复燃的或者未经行政许可又新上了非法企业的,每发现1家罚乡镇政府20万元,所在乡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凡为关闭企业徇私说情,设置阻力的党员干部要依纪给予纪律处分,涉及领导干部的实行就地免职。
  【7·30洪灾受灾严重】受8号台风“凤凰”的影响,炎陵县自7月29日晚上8时开始持续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至30日上午11时,大院农场降雨量达273.6毫米,石洲乡、十都镇、沔渡镇、策源乡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县城站142.7毫米,龙溪124.3毫米。河漠水最大流量108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91.98米,斜懒水最大流量712立方米/秒。全县16个乡镇(场)均不同程度受灾,尤以十都、沔渡、策源、水口、霞阳、三河、大院农场等7个乡镇场受灾最为严重。全县受灾人口6.5万,成灾人口4.8万,被困人口317人,转移安置人口2935人。全县共倒塌房屋1509间,其中倒塌居民住房1093间,损坏房屋3126间;道路塌方1000余处,损毁路基40多处5万余米,冲毁大小桥涵150座;冲毁水利设施1600余处,防洪堤100余处2万余米,水毁泵站10处(900千瓦),水圳5000余米,水坝150余座;倒塌电杆300余根,损毁电力线路1100余米,有20座小水电站被水淹或渠道垮方,12座停产;农作物受灾面积3080公顷,成灾面积1640公顷,绝收面积421公顷,毁坏耕地面积254公顷。洪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3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损失4820万元。
  【全国首份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称“信用环境炎陵最好”】9月9日,株洲市正式发布《2007年度株洲市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运用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株洲市5县(市)金融生态状况排出名次,炎陵县金融生态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据悉,这份报告是株洲市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城市领导小组聘请国内享有盛誉的研究机构、国家“985工程”学术团队——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对全市所辖5县市2007年度金融生态进行的评估,旨在科学掌握该市金融生态现状,进一步推动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近年来,炎陵县立足赶超、科学跨越发展,以创建“金融生态模范县”为突破口,着力于建设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和谐的信用环境以及规范的金融运行秩序。通过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个体经营者的诚信度和企业贷款的履约程度明显提高;开展“信用乡(镇)、村(组)”创建,全县202个行政村已有68个村完成创建工作。同时,制定《炎陵县银行业对不诚信借款人联合制裁办法》,依法限制恶意欠贷欠息、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开户、结算、贷款;开展“清欠”专项行动,将恶意欠贷欠息、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并组织有关执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依法清偿金融债务,保全金融债权。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全面清收公职人员在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建立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户数据库。计划到2009年末,实现全县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全部清零的目标。做到应清尽清,不留漏洞,不留死角。优良的信用环境增强了县域经济“软实力”,促进了炎陵金融、经济的双丰收。
  【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开工建设】9月26日,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式动工建设。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红军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在炎陵城乡各地书写了大量标语。经统计,全县至今保留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有151处(组)339条,4617字,漫画、组画8幅,对联3副,留言2篇,红军识字班墙报成绩公布栏2个,还有写在纸上的标语3张,标语落款的部队番号达66个。炎陵已成为全国红军标语保留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署名番号最多的县。2006年有关方面决定在炎陵兴建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对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加以保护。根据设计,红军标语博物馆共3层,建筑面积3891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020万元,其中博物馆土建工程投资887万元。
  【戊子年公祭炎帝陵典礼隆重举行】10月17日,由株洲市人民政府主办、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祭祀办)和炎陵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戊子年公祭炎帝陵典礼在炎陵县隆重举行。活动主题为弘扬炎帝精神、推进跨越发展、实现“保二争一”,市委书记陈君文任主祭人,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群主持仪式,全市各界近万人祭拜民族始祖。
  【刘朝华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8月17日,炎陵县志愿者“鱼片”——刘朝华骑摩托车在县策源乡平湖村进行志愿服务返回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刘朝华是炎陵县教育局的一名普通司机,1998年从部队退伍参加工作后,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并发起成立炎陵义工社,他利用现代网络,十年如一日默默帮助200多名山区贫困学生,最终牺牲在助学路上。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反响。为此,共青团中央追授刘朝华“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共青团湖南省委追授刘朝华“湖南省杰出青年志愿者”、“湖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中共株洲市委追授刘朝华为“株洲青年楷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分别就这一典型的宣传报道作出批示。同时,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发文决定,号召全省学习无私助学志愿者刘朝华。中央媒体驻省记者和省级媒体纷纷奔赴炎陵,对刘朝华的事迹进行进一步采访报道。10月11日晚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播报倒在助学路上的爱心义工——炎陵县青年刘朝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10月22日,无私助学志愿者——刘朝华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炎陵县艺术馆举行。
  【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1月,炎陵县顺利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专家验收,成为株洲市此项工作第一个国家级“示范县”。炎陵县是省重点林区县,有笋竹林2400余公顷,笋竹产业年产值过亿元,成为当地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12月,炎陵县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第四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单位。随后,炎陵县全面启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基地创建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投入品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通过县建示范片、乡镇建示范点、村建示范园、农户建示范块的方法,全力推进基地建设。炎陵县共完成13380公顷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任务,基地分布在策源乡、石洲乡、十都镇、大院农场和青石冈林场。全县竹笋加工大小企业达到17家。在专家检查验收时,各项综合评分高达94分。
  【10亿元“绿色能源”项目落户炎陵】12月17日,武汉凯迪投资公司与炎陵县政府签订“绿色能源”项目投资协议书,该公司10亿元“绿色能源”项目将落户炎陵。凯迪绿色能源项目将构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拟在炎陵县投资建设3.33万公顷能源林基地、10万吨生物燃油燃气厂,2×12兆瓦生物质电厂、万吨有机肥料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厂等五大循环经济个体,项目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双方已就3.33万公顷能源林基地、2×12兆瓦生物质电厂等项目进行了签约。
  【衡茶吉铁路开工仪式隆重举行】12月28日,由铁道部和湖南、江西两省共建的衡茶吉铁路建设动员大会暨开工仪式,在湖南省炎陵县沔渡镇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交界处隆重举行。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出席,湖南省省长周强、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讲话。衡茶吉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连接京九与京广两大繁忙干线的又一重要通道,西起京广铁路衡阳站,途经衡南、安仁、攸县、茶陵、炎陵,穿越罗霄山脉,进入江西省井冈山,接吉井线井冈山站,新建线路全长211公里,湖南省境内长162.2公里,江西境内长49.3公里,建设工期为3年半。衡茶吉铁路建设启动,是铁道部、湖南省、江西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铁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革命老区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密切中心城市与革命老区的经济联系,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湘赣两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运输保障,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衡茶吉铁路的修建,将有效整合湘赣粤桂等省(区)的旅游资源,通过铁路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湘赣旅游圈大格局。它是第一条经过炎陵县的铁路,并设炎陵站,站场设在霞阳镇中团村。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株洲年鉴 2009》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记载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突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共设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政法、工业等30多个类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唐泽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