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经济环境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908
颗粒名称: 优化经济环境工作
分类号: F127
页数: 2
页码: 46-47
摘要: 本文记录了2008年株洲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环境建设年”活动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找准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创新。
关键词: 经济环境 株洲市 2008年

内容

2008年,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环境建设年”活动的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找准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着手构建了“社会监督”等3项机制和“优化经济环境承诺”6项制度。逐步形成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全年市优化办积极受理各类投诉、求助、咨询事项1130件,查处了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处理违法违纪人员26人次,为经营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600余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着力加强查办力度。2008年,市优化办严肃查处了一批阻碍株洲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与纪委联合查处株洲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严重违纪案件,该中心工作人员包括主要领导入股办企业,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非法手段,打压同行企业,承揽工程到自己入股企业,谋取集团最大利益,严重影响建设领域环境,社会影响恶劣。此案已查实违纪金额700万元,涉案人员移送司法处理。与株洲县优化办联合查处了株洲县交警在莲易高等级公路违规执法案,严肃处理了执法干警(调离执法岗位)并辞退1名协管员,通过典型案件的查处,保护了经济发展环境,维护政府形象。
  开展投诉现状分析。2008年,通过整理分析投诉件,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及网上受理等多渠道的调研活动,对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表明,经济环境的投诉主要对象相对集中,仍然主要分布在执法执收部门;投诉的主要问题仍然涉及“四乱”、司法执法不公和机关服务态度三个方面;投诉主体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两大块从市经济“89110”台受理的情况看,投诉情况主要呈现出“四降四升”的特点。一是投诉数量下降,求助咨询上升。二是市优化办交办投诉相对比率下降,自办投诉相对比率上升。三是重办案件数下降,投诉满意率上升。四是热点部门投诉上升,其他部门投诉下降。市经济“89110”台已经成为了全市经济环境优劣的“睛雨表”。透视市经济“89110”台,可以折射出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整体逐步好转,但问题还比较严重。
  加强主动服务。一是到企业走访调研,上半年与市“环境建设年”办公室联合对全市各县市区“环境建设年”活动情况进行督促和调研,并走访企业20余家,直接收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反映的典型问题和建议60余条,通过分类整理,制定整改措施,逐一加以解决。二是到重点工程走访调研4处,掌握重点工程进展中的难点问题;三是走访调研招商引资在建或筹建项目31个,掌握企业、项目前期实施的困难和需求,打开绿色通道,加快了企业建设步伐;四是结合日常投诉,进行分析,分清轻重缓急,制定应对措施,对重大投诉问题,挂牌消号,逐步加以解决。
  加强矛盾协调。积极主动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协调矛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省优化办发来“关于解决长安陵园公司在株洲县投资项目遭遇阻力等问题”的交办件,要求妥善处理。受理案件后,市优化办展开缜密调查。造成工程受阻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民工阻工闹事;二是株洲万寿山公墓要求转让。株洲县政府为确保社会安定、对长安公司下发了停工通知。通过洽谈,长安公司基本同意由株洲县政府出资450万元作为对长安公司的补偿,但在付款的方式和期限上,长安公司与株洲县政府协商未果。长安公司董事会成员和股东准备进京上访,为了尽快平息事态发展,及时化解矛盾,市优化办先后5次组织株洲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和长安公司负责人召开补偿协调会议。最终当事双方都作出让步,达成一致意见,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及时平息和化解了这一矛盾,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株洲市对外招商引资的形象。全年,从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入手,切实解决问题,先后为企业解决各类因改制带来的劳资纠纷及征地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56起,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拓宽投诉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力度加大,市优化办审时度势。2008年又搭建了网络投诉平台,市纪委、监察局制定《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市优化办下发《株洲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机关效能网络投诉受理试行办法》,这是对全市优化发展环境监督的有益补充,拓展了投诉渠道,在众多网民的参与下,对揭露损害经济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为优化办充分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原料”保障。网络投诉至5月中旬开通以来,共受理关于优化环境案例41起,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92%。
  着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市优化办研究制定了以“优化环境源头治理,营造并创新优化株洲经济发展环境”的活动方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准解放思想的突破口,找准制约株洲经济发展环境的障碍,从创新机制入手,完善和建立了3项机制:联动机制、考核测评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完善和建立了6项制度: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公开承诺制、黄牌警告制、代理服务制、测评点企业包干联络服务制、优案申报评选制、源头整改制。通过机制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市优化经济环境的长效机制。
  (周进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8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下行等不利影响,全市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突出四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09.5亿元,增长13.4%。经济增幅位于长沙、岳阳、湘潭之后,居全省第四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高出2001~2007年年均增幅1.1个百分点,经济仍处在持续增长期的较高平台上运行。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和900亿元三个台阶。全市人均GDP达到24563元,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1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53.1:34.6调整为12.1:54.6:33.3,由于“5115”工程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5.4%,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7.6%,提高5.3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提高2.9个百分点;城乡经济平分秋色,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0.3%,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与上年持平。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04.2亿元,增长15%,高于全市经济增幅1.6个百分点。非公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78.6亿元,增长30.8%,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2.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35.8亿元,增长41%,高于全市水平5.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2亿元,增长24.8%,高于全市水平1.7个百分点市场物价冲高回落。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受2月份冰灾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达到全年峰值,然后逐月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比年初回落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比年初回落1.8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08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87人,比上年减少50人,下降21.1%。全市亿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1,下降34.3%;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4.24,下降17.3%;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2.52,下降57.9%。
  省市实事全面完成。2008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8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5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
  二、投资、建设、环保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4亿元,增长34.6%,年净增投资100亿元,实现全市每天投资过亿元目标。城镇投资完成345.8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42.7亿元,增长25.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199.7亿元和142.3亿元,分别增长71.2%、42.3%和2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660个,增加44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083万元,增长32%,亿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增加3个;工业投资完成199.1亿元,增长4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3%;房地产开发投资81.4亿元,增长40.6%。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全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2.4亿元,为年计划的113.7%,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40.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9%,产业发展类项目完成投资72.2亿元,为年计划的119.2%。石宋大道一期、铁西南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竣工,北汽控股南方基地、多晶硅、中铁轨道扩能等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通过“环境建设年”活动,政务、法治、市场、人文、市容、生态、市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株洲”系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平安株洲”创建成效明显。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实施“五改工程”、改善城区路网、强化城市管理和优化交通秩序,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全年改造小街小巷157条、人行道板11条,完成砼道路改沥青38条、“穿衣戴帽”工程31个。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铺开,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成功实施中心广场改造,标线标牌、公交站点和专用车道不断完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09

《株洲年鉴 2009》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记载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突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共设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政法、工业等30多个类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进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