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841
颗粒名称: 文物工作
分类号: G264
页数: 2
页码: 318-3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2009年,株洲市文物工作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文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文化 文物工作

内容

【概况】2009年,全市文物工作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文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各项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有序推进。一是高质量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材料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调查遴选,株洲市文物局本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科学保护的原则,最终确定10处25个文物点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名单,突出了株洲市红色文物、陶瓷大遗址、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三大特色。11月上旬,预备名单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评审,达到申报要求。二是全面完成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市文物局积极开展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材料申报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市、区)拟申报省保的文物点进行实地考查,最后推荐43处文物点申报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遗址3处,古墓葬1处,古建筑11处,石刻4处,近现代纪念建筑及重要史迹24处。三是组织开展湖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为了更好地保护、挖掘和继承株洲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摸清辖区内现存古镇、古村落的具体情况,最终确定株洲县朱亭古镇、醴陵市沩山村、茶陵古城、茶陵县秩塘乡、茶陵县湾里村和炎陵县中村乡为株洲市申报湖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预备名单,并于8月20日前完成所有材料的申报工作。四是完成《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株洲篇》的编制工作。全年完成41处革命文物点的保护规划编制。其中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故居及纪念设施群6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故居及纪念设施群1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革命烈士故居及纪念设施群5处,其他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群3处,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及纪念设施群6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湖南境内旧址及纪念设施群13处,湘赣边界革命根据地湖南境内旧址及纪念设施群7处。五是一批重要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顺利实施。投入5000余万元的炎帝陵一期续建工程,完成交通联络线、交通广场、上山车道、阙门、五谷柱、九鼎九簋、宫灯及部分园林景观的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石狮石象雕像、神鹰神鹿雕像、大红门等后续工程的建设及安装工作顺利进行。荷塘区省保单位仙庾塔得到全面修复。攸县东乡革命旧址群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皮佳革命死难烈士纪念坊完成维修方案编制及工程预算,落实维修资金100万元。委托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编制的《醴陵陈明仁故居维修方案》、《攸县凌云塔维修方案》通过省、市文物局审批。其中凌云塔维修于11月份完工,总造价为50万元。
  二、文物考古工作成绩显著,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一是全市配合基本建设完成100余处“两建”项目工程的文物调查勘探任务,调查勘探面积达430万余平方米。所有“两建”考古项目无乱收费、无投诉事件发生。二是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醴陵汉晋古井及其简牍的发现轰动三湘四水,简牍发现弥足珍贵,古井的发现对探索汉晋醴陵古城提供了依据。天元区马家河镇、攸县皇图岭镇、株洲县仙井乡等地的东汉砖室墓得到抢救性发掘,出土铜五铢钱、铜熏炉、铜壶、铜盆、铜镜、铁刀、铁釜、陶罐等一批重要文物。三是沩山醴陵窑大遗址调查与勘探获得丰硕成果。6~7月,在沩山村发现面积达109平方公里醴陵窑区,窑区内保存完好的古窑址60余处,有大量的古桥、古路、古井、古民居、古塔、古庙等遗迹。窑区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沩山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进展顺利。
  三、博物馆管理日趋规范,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推进。为进一步抓好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提高展示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免费开放工作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岗位培训。文化部产业司司长刘玉珠、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张永新、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孟庆善等领导在博物馆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年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5个,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醴陵市博物馆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综合类三级博物馆,进一步充实展览内涵,翻新展版、维修馆舍、新增展线200多米,新开设《耿飚将军》展厅,新征集各类文物1080件,全年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攸县谭震林生平事迹陈列馆对展陈内容进行全面翻新。株洲县文物局在伏波庙举办《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株洲县陈列馆》展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纪念馆、炎陵县纪念馆实现全年正常开放,成为地方红色旅游的新亮点。二是博物馆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主体工程于10月初顺利封顶。株洲市博物馆文物库房改扩建工程11月正式动工,总投资475万元,工期190天,完工后市博物馆建筑面积将达到7000平方米。同时,组织专家编写基本陈列方案。三是博物馆宣传活动有新突破。与中央电视台、株洲电视台一道精心组织《寻宝》走进株洲民间收藏品的鉴赏活动。
  【株洲市博物馆、醴陵市博物馆分别被评为国家首批二、三级博物馆】200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17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88家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株洲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醴陵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醴陵市博物馆是全省唯一一家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的县级馆。这是株洲市博物馆行业在推进博物馆质量标准化控制体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促进全市博物馆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提升文化影响力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截至2009年12月30日,株洲市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任务。2年来,全市100余名普查队员对全市122个乡镇、2122个行政自然村进行地毯式普查,确保普查覆盖率达100%。共调查登记文物点1615处,其中复查文物点566处,新发现文物点1049处。时间跨度从距今135000万年恐龙化石出土地点到近现代纪念建筑。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及其他6大类。基本掌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情况,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采集,初步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本着全面调查、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市文物局还组织工业文化遗产调查、陶瓷大遗址调查、交通文物调查、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调查、湘东古城址等专项调查,为推进株洲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醴陵邓公塘古井发掘汉晋简牍】9月19日,株洲市考古队在醴陵市城区解放路邓公塘发现一处汉晋时期遗址,找到2口汉晋时期的古井和2处灰坑(生活垃圾池)遗址,并出土一块竹简和大量破损陶罐、青瓷等物品。其中,古井和竹简在株洲市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竹简上的用墨迹书写的字体还清晰可辨。考古人员初步研究认为,竹简记录的大概是阴阳五行之类的内容,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古井和竹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株洲市考古史上的空白,同时对研究醴陵城市发展史,揭示醴陵文化渊源很有价值。
  【交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6~8月,株洲市文物局组织开展全市交通文化遗产专项调查。截至8月15日,全市5县4区的野外普查工作全部结束,共发现交通文化遗产260余处,种类有古桥、古道、渡口、老码头、凉亭、老车站等,涉及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领域。其中有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交通文物,如株洲县的宋代以来的湘江水运码头群、株洲城区的七斗冲老火车站、醴陵市的醴陵窑瓷器运输故道和各式石拱桥、攸县的青石古驿道、茶陵县联通江西宁冈的青石盐道、炎陵县的炎帝陵的御祭故道遗址等。此次专项普查丰富了株洲市文物的品类,摸清了交通文物的家底,为制定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0

《株洲年鉴 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09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