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480
颗粒名称: 国土资源管理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本段记述了2010年,株洲市国土资源工作围绕建设“两型”社会、打好“三大战役”的要求,严格规范管理,积极主动服务,圆满完成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株洲市 经济管理 国土资源

内容

【概况】2010年,株洲市国土资源工作围绕建设“两型”社会、打好“三大战役”的要求,严格规范管理,积极主动服务,圆满完成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年全市上报建设项目用地3066公顷,批回1481公顷,上缴财政纯收益22.64亿元,土地储备融资9.82亿元,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1300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地勘“锡田模式”在全国推介;先后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党组被市委授予“株洲市学习型党组”称号,被省厅评为“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评查先进单位”,地产所被评为“湖南省文明窗口”,发证中心被评为“湖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行政审批科荣膺湖南省“青年文明号”,团总支被评为株洲市“五四”红旗团总支。
  一、创新举措,保障发展。
  一是攻坚克难解决用地难题。2010年是株洲市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由原来的90平方公里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市本级绝大部分的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圈内”,加上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汽车工业园及航空城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用地,土地供需矛盾激增,报批任务十分艰巨。市国土局通过多方式拓宽报批途径,一般的经营性用地采取增减挂钩方式上报,湘水湾生态公园、天台公园三期等生态修复、城市公园用地项目采取只征不转方式上报,特别是在争取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指标的工作中,通过积极协调,最终争取到国土资源部特批,同意给株洲市单列重金属污染指标,并允许株洲市申报第二批次报国务院“圈内”项目用地,使株洲市成为全国84个大城市中心城区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唯一一个报批两次的城市,第二批次项目用地560公顷上报到国土资源部,有效缓解了用地压力。全年全市共上报土地面积3066公顷,其中市本级2361公顷;全市批回用地面积1481公顷,市本级1062公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
  二是齐心协力服务三大战役。优先保障基础工程、重点工程和“三大战役”项目用地需求,完成石宋大道、千亿产业园、云龙示范区长株高速云田互通建设项目的用地上报工作,其中为千亿轨道产业园争取先行用地25.33公顷,为湘水湾生态公园一期只征不转项目争取到55.13公顷,为园区攻坚战提供用地保障。不断推进城市社会综合改革,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完成8个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为32个棚改项目75.33公顷办理用地手续;加强供地管理,完善45宗土地1200公顷的划拨供地手续,保障了近3年供地率不低于40%,对市本级土地进行清理,清查出闲置土地44宗,面积76公顷,批而未用项目129个,用地面积1112公顷,有效促进城区土地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为旅游升温增添亮色,完成酒埠江国家地质遗迹保护第三期项目,第四期项目申请国家投资1000万元获批准;茶陵县云阳山地质公园获省级地质公园资格;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分期实施,第二期治理项目资金600万元获批准;天元恐龙化石遗址及恐龙化石开发利用纳入神农城统筹规划。
  三是想方设法激活地产市场。面对国家各种土地调控政策的出台,地产市场低迷萎缩导致土地市场不景气,国土部门采取“分宗签订出让合同、分宗办理使用权证、减免报建行政事业费和服务费用、延长土地开竣工期限”等扶持政策,逆势实现株洲市土地市场成交的历史新高,全年市本级出让土地108宗,出让面积462.4公顷,土地成交总价款57.3亿元,实现土地出让纯收益2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实现增长翻番。8月,由市国土局承办的“2010中国·株洲土地招商(推介)会暨商业地产发展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400余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和投资公司参加,成功拍卖土地7宗,土地出让价款总额达16亿多元,为激活地产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是多方协调做活土地经营。突破国家国土资源的政策瓶颈限制,多次到国土资源部、省厅等主管部门沟通、汇报、争取,组建地产集团。在全省率先开展“地票”交易工作,对醴陵市已完成复垦的废弃宅基地103.1公顷,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公开竞拍,最终总成交价为7091万元,溢价440万元。这是盘活、优化利用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有益尝试,也是确保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双赢”举措。
  五是做强储备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八统一”的原则,即统一土地储备、统一土地出让计划、统一土地交易场所、统一地价管理、统一土地推介招商、统一土地出让收益管理、统一征地拆迁政策、统一集中安置,加强土地集中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和综合收益水平,全年向市场供应储备土地434.27公顷,收购、收回储备土地26宗共93.07公顷,开征储备土地139公顷,并破解了融资难题,将市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注册资本金由2000万元变更到6亿元,全年完成储备融资9.82亿元。为解决储备地块征地成本过高的难题,市政府与城市4区、云龙示范区签订《株洲市储备土地征地拆迁及报批工作责任状》,有效分解了储备土地征拆任务,全年在征土地总项目47宗,面积688.6公顷,已完成征地拆迁项目36个,面积408.47公顷。
  二、全力以赴,保护资源。
  一是适应形势,研究对策,力保耕地占补平衡。经过11年占补平衡,耕地补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完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任务十分艰巨。市国土局从增强积极性和拓宽途径2个方面入手,拿出资金270多万元用于耕地保护专项奖励,调动基层组织补充耕地工作积极性,同时积极开展自筹资金补充耕地试点工作,在攸县和茶陵县共实施项目3个,醴陵市开展农村宅基地复垦试点工作。全年市建设用地报批补充耕地1200多公顷,补充耕地面积1300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整合资源,强化监管,规范勘察开发秩序。2010年,株洲市国土局全面落实12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采整合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对攸县漕泊铁矿区、黄兰煤矿区、茶陵县、醴陵市等重点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向社会出让3个探矿权、10宗采矿权,完成57个地勘项目和174个矿山采矿许可证的年检,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整改,有效地提高了全市矿产资源开发规范化和集约水平;完成523家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数据库建库、更新和采矿许可证的换证工作,编写市、县级发证采矿实地核查工作报告,核查成果被省厅作为样本予以展示;在全省率先开展煤矿超深越界开采专项检查和整治工作,共检查109家煤矿,检测出62家矿山存在超深越界行为,并全部立案查处,有效地防止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开展矿山“打非治违”活动,对非法开采、乱采滥挖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封闭、炸毁、填埋非法井硐1365座,拆除工棚763个,切断电缆线5000余米,捣毁机器设备322台(套),遣散非法开采人员2000余人,移送公安机关20人。通过一系列行动,全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
  三是创新机制,狠抓地勘,推进储量动态监测。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企业多维投资体系,全年共投入各类勘查资金4000余万元,较近几年有大幅度提高;主动与地勘单位联系,争取省厅的支持,组织完成株洲市重点矿区带浏阳——醴陵官庄地区金矿项目和攸县丫江桥地区铀矿普查整装勘查项目的立项与审查;进一步优化勘查环境,加大矿权整合力度,全力推进部、省及五方合作项目——茶陵锡田地区整装勘查进程,经初步勘查估算,该区钨锡资源储量32万吨以上,远景资源量超过70万吨,达特大钨锡矿床规模,潜在价值超过600亿元以上;锡田地区特大型钨锡矿床的发现,不仅是近年来南岭地区在找矿理论、找矿方法和找矿成果的重大突破,更为重要的是总结并催生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为特点的“锡田模式”,《中国国土资源报》对其勘查机制和成功经验向全国进行了推介。其他地勘项目也取得好的找矿成果,新增资源储量煤1468万吨、钨锡2万吨、地下热水2300立方米/日等。储量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源储量监管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全面推进了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完成第七轮矿山储量监测工作,其工作进度、检测广度、监测质量居全省各市州前列;强化资源储量动态监测成果的应用,及时为矿产资源规划、采矿权审批发证、矿山年检、查处违反矿法行为等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检测成果技术资料,为实现矿政管理“一张图”夯实了基础。
  四是创新体制,规范管理,提升执法监察水平。加挂株洲市测绘局的牌子,召开全市测绘工作专题会议,进一步理顺了全市测绘管理体制;株洲市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完工,结合上年建成使用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CORS站),株洲市城区范围建成高精度、实时、三维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成为全省首个建成城市现代化测量基准的地级市;“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推广计划城市获国家测绘局的批复,省厅和市政府签订“数字株洲”的合作共建协议,国家测绘局和省厅将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开展基础测绘成果清理,120平方公里1:500新测地形图数据如期入库;联合市保密、安全、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开展全市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市国土局被评为“全国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工作先进集体”;地籍管理全省领先,全年共颁发土地使用证2万多本,及时准确,并配合省厅在株洲市召开全省地籍管理工作座谈会;顺利完成了全市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编制1:5万和1:2.5万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城镇土地利用总图含基本农田分布图,为全市建设“数字国土”工程提供了可靠数据;全面展开农村宅基地清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科学设置市、县、所“三级一体”依法行政体系;统一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办事程序、规范管理和考评机制,形成职能明确、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上下通畅的“五统一”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县市区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进县市局(分局)领导班子的做法,并建立起支队——大队——中队三级执法体系,执法重心下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采取分片包干、登记报告、跟踪处理等方式,加强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动态巡查,全年共开展巡查3270次,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876件,拆除违法建设38.09万平方米,在卫片执法检查中共发现违法用地53宗,面积70.6公顷。
  三、着眼长远,关注民生。
  一是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出台《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和《株洲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全年共向省厅申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4个,建设总规模为3878公顷,土地整理预算总投资1.38亿元。
  二是完善征拆补偿模式。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征地拆迁和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区征地拆迁工作的通知》、《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文件,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加强监管,真正实现征拆全程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支持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审批、报批,确保安置房建设用地,积极开展“货币补偿+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新型安置模式,维护了被征地居民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严格实施国家专项拨款的黄兰矿区、湘东钨矿矿区、湘东铁矿矿区、潘家冲铅锌矿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每道环节按规范要求把关,严密组织实施。督促指导所有矿山编制矿山土地复垦方案,严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关。全年全市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176万元。
  四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各县市局、直属分局成立地质灾害应急中队,完善由31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健全地质灾害预防预警预报制度和市、县、乡、村一体的群测群防网络。加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力度,联合气象部门发出地质灾害预警消息2万多条,为及时强化地质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巡查300多次,成功处置5月13日石峰公园西侧沿江路湘江河岸垮塌、岸河岸崩塌、醴陵西山滑坡等一大批地质灾害险情。特别是6月24日醴陵市国土资源局组织西山办事处万宜村23户116人成功避让泥石流地质灾害,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成功避让的奇迹,省国土资源厅将此成功经验列入全省乡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培训教材。在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经验交流与研讨会上,株洲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成功避让灾险的经验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外部压力不减。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压力巨大,执法监察形势严峻,征地拆迁任务艰巨。二是内部创新不够。

知识出处

株洲年鉴 2011

《株洲年鉴 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2010年度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重大事件,设有特载、重大事件纪要、大事记、综述、中国共产党株洲市委员会、株洲市人大常委会、株洲市人民政府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淑珍
责任者
崔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