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业 职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130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行业 职业习俗
分类号: K892.464
页数: 6
页码: 644-64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习俗的行业职业习俗的农业习俗、工匠习俗、演绎习俗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风俗习惯 职业习俗

内容

第一节 农业习俗
  立春送火把 在立春这一天,家家往田头、地边、菜园送火把。认为火能祛鬼邪,送了火把可以驱除病虫害。另一层含意是表示此地已有人耕种。对佃耕地尤其重要,承佃人送了火把,则可佃耕。如有争议,以送火把先后来认定。
  播种不语 播种时,闭口不语,不跟别人答话。并在田埂上插一面三角形红纸小旗,称为“红婆老爷”,也称“婆公菩萨”以祈求风调雨顺,种子免遭鼠、雀危害。相传播种时讲话,会招致鼠、雀危害。
  插秧开秧门 插秧时,先烧香、放鞭炮,拜过“红婆老爷”才能下田扯秧,称为“开秧门”。插秧时节,亲友之间互帮互助,一般谢工的酒菜比较丰盛,谓之“插田酒”,要吃腊肉,醴、攸、茶一带粉蒸肉是主菜,醴陵的米粉肉要二市两重一块,并吃盐鸭蛋,预示当年生产“圆满丰收”。由“牵边手”(插头行秧定好行距标准的能手)上坐,乡间有“插田师傅扮禾客,〓田叫化惹不得”之说。插秧过程中,忌直接从手中接秧,尤忌摔秧击中人体,因为“秧”“殃”谐音。
  火龙驱除病虫害 庄稼遭病虫害,认为是妖祟所致,火龙可驱妖祟。村里便各家各户“凑份子”举行舞火龙活动。火龙与元宵节的香火龙一样。舞火龙时,锣鼓队相随,游垅过丘,走遍各家的田头地边。然后送到河边焚烧。洣河流域则以“草龙”(用稻扎制而成)代之。传说,古代的一年,农田遍遭病虫害,炎帝神农氏以手杖化为火龙,驱逐了病虫害。从此火龙驱病虫的习俗相因成俗。但是,有时舞火龙无效,人们认为是由于春节时,有人忘记祭祀神农,得罪了他,所以舞火龙也不起作用。于是,人们便在这时再过“春节”,并舞火龙,以求神农宽恕。但这种情况极少,近代只有茶陵界首一带曾在民国时期的一年中过了两个“春节”。
  送烟包 每年旧历除夕或正月十五清晨,各农家点燃稻草编结的草把,让其生烟而不出明火,故称之“烟包”,置于稻田一角,以祈减少虫灾,获得丰收。
  养猪 买猪崽回家,先让猪崽喝一瓢水,意思是让猪崽早些上槽进食。遇猪瘟流行,便在猪栏门上插樟树枝以避邪气。同时,在猪栏门上贴“姜太公在此”的红纸条。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其夫人姗姗来迟,也来“讨封”。但诸神位已定,只好封她一个“瘟猪神”。“姜太公在此”,夫人自然不敢造次。杀猪要放鞭炮为之送终,并将猪毛撒在路上,引猪魂上路。还要烧“血神衣”(洒上猪血的纸箔)敬“血神老爷”,蒸全猪头,猪尾敬祀灶神。
  养猫、狗 新买小猫、狗崽回家,要坐定片刻,再抱新买的小猫、小狗跟家里原有的猫狗作揖,意思是行见面礼使它们和睦相处,这样才养得稳,不会走掉。
  语言禁忌 早上忌讲“蛇、鬼、虎、死”之类的字眼,讲了叫做“放快”,认为不吉利。平时也忌讲“穷”及上面那些字眼。所以,农家把芹菜称为“富菜”,因为“芹”、“穷”谐音;把虎称为猫,叫老虎为“山猫”,连霉豆腐制成的“腐乳”也叫做“猫乳”,因为“腐”、“虎”谐音;把“蛇”叫做“溜子”、“长虫”;把“死”说成“老”,“死了人”说成“老了人”。等等。
  出门办事不打转身 出去办事只要走出了大门,就禁忌打转身回来,否则就认为预示事情办不成了,要走二回。
  封龙节不挑粪桶 每年临近夏至的辰日为封龙节,这天,农民不挑粪桶,以免臭气冲天得罪龙王而降灾。
  第二节 工匠习俗
  排工 木排开航时,要祀水神,排主要请排工“打牙祭”,称为“吃神浮”。木排启动时,亲友祝贺排主“早早倒灶归家”。“倒灶”本是常人的“忌语”,因为“倒灶”意味着家败人亡。而木排上架的是临时灶,灶倒得快,说明销售得快。木排途经各处险滩或神庙,均应祭祀,如经湘江的昭陵滩要敬“滩神”,经渌口的伏波庙要敬“伏波将军”,经洣水险滩洪山庙时,要请“滩师”祀洪山老爷等等。在船、排上,碗筷各自洗涮,即使是客人也一样。俗谚云:“船上有理,各吃各洗。”船、排工忌讲“沉、翻、滚、烂、散”及其谐音字。所以,把姓陈的称为姓“浮”,称“伞”为“遮子”,饭瓢、调羹不得覆放甑中、桌上,筷子不得交叉或倒放。并忌食冬瓜、南瓜、萝卜等圆状瓜菜,若有人犯忌则歇工一天,由犯忌者负担当日伙食费。
  泥木工 乡间称泥工为砌匠,又称砖匠,称木工为木匠。砌匠、木匠都奉鲁班为先师。木匠做工,主家的款待可以随便一些,四五个菜就可以。砌匠上门,则须讲究,席上有八、九个菜,而且每天“五酒三饭”,即除三个正餐外,还要“过早”、“过午”,招待茶点。隔三、五天的晚上要“犒匠”,称“三日一小匠,五日一大匠”。建房主体工程完成,上梁时须唱赞梁歌,唱赞梁歌时,则由木匠先唱,而且必提及鲁班先师,砌匠的赞词中却不提鲁班先师。传说木匠是鲁班的儿子,砌匠是鲁班的女婿。木匠是主,砌匠是客,对客人的款待应当热情一些。木匠禁忌把斧头叫斧头,因为“斧、虎”谐音,而叫做“猫头”或“开山子”。
  造船工 茶陵、攸县、炎陵的造船工都是胡姓相传。宋淳熙前,茶陵等地的漕粮船均在湘潭制造,但因船底窄,在滩险水急的洣水容易翻船。淳熙年间,获准茶陵就地造船,因沿袭湘江航船的形制,所以常常翻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茶陵造船使倪涛(字巨济)悬赏招能工巧匠。一胡姓工匠应招,将船底加宽,使之在洣水行驶平稳。倪涛于是命胡姓工匠造船,不准其他各姓工匠造船。胡姓也规定造船技艺不传外姓,传子不传女。后来,一些胡姓造船工匠定居衡山、攸县等地,也恪守祖训。造船过程中,开工、装舵、船底成型、上船弦,都要祭祀鲁班、打牙祭,还要象建房上梁一样唱赞词。
  商店 旧时商店行规颇严,有诸多守则。如南货店不能经营百货,药店不能与棺材店对门,各类商店对门都忌开肉店。商店门口不准停放棺材,但倒了大粪则认为是“屎财”。大年初一日、十五日不讨帐,成为各行业共同守则。民国时期,商店货物都不明码标价,多使用暗号,由店员自己掌握。在公开场合买卖可以讲价钱,但批发货物时,双方均用算盘拨子或捏手指表示价目,以便保密。解放后此习渐废。同时,商店开门时禁忌说“冒得”和“背时”。
  旧历十二月十六日,商店老板备酒肴同雇请的店员一起过节,称为“倒牙”。对来年不再留用的店员,老板推他坐首席,意在通知他饭后结帐回家。所以,坐了首席的店员心里很不是味道,其他店员心里也不好过,故谓之“倒牙”。这天后,商户收帐,不再赊出。
  第三节 演艺习俗
  一 湘剧
  宗师 湘剧艺班奉老郎菩萨为宗师。老郎菩萨即唐明皇。据传,唐明皇选乐工三百人,宫女数百人,教授乐曲于梨园,亲自订正声误。后人因此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戏曲艺人所以奉唐明皇为祖师爷。传说唐明皇曾在梨园演出时充任过鼓师,又曾替补“塌场”的演员演过丑角。所以在戏班中鼓师的地位最显赫,演职人员都得听从他的指挥。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坐在鼓上,但是丑角演员可以任意坐在鼓上。湘剧艺班的同业会组织是老郎庙,巡回演出时,要带老郎菩萨神像。
  过班 农历六月廿四日是老郎菩萨的生日。这天,本家(戏班老板)奉祀老郎菩萨,召集戏班全体人员,公布去留人员决定,调整戏班人员结构。这种形式叫做“过班”。人员确定后,本家根据继续留班人员的行当、艺术水平,分别给以相应的定金。如不愿继续留班,则谢绝接受。
  泡茶 收了定金,一年之内不得离班。否则,本家请“公堂先生”(老郎庙的会首),召集全班人员“泡茶”评理,依照“泡茶”会的决定给予处理。戏班内发生纠纷,也由公堂先生主持“泡茶”,进行调处。
  按爪分红 湘剧戏班根据行当分排,按“爪”分红。全部演出收入,本家分二成、外管班一成,余下的七成由艺人按爪分红。“十家头”(指各行当的演员共10人)、“六场面”人员最高的为“十爪”,最低的为“六爪”,其他人员四至五爪。艺徒三爪,归师傅所得。
  二 花鼓戏
  宗师 花鼓戏,茶陵又叫采茶戏,乃民间地花鼓,草台班子一类。艺人奉关帝为祖师爷,以“桃园三结义”为信条。而鼓堂班(围鼓)却奉“八仙”为宗师。因鼓堂班演奏,演唱者七人,加上厨师,合称“八仙”。鼓手的宗师是曹国舅,在“八仙”中地位最显赫。因此乐手按“鼓为君,余为臣”的规矩,围鼓而坐。其他演艺人员各以“八仙”中的“一仙”为宗师。
  花鼓戏班每到一处,先免费演出一个小时左右的“送戏”以拜码头,当地头面人物首肯后,方可正式开锣演“正戏”。戏班的酬金很低,往往靠“跳加官”、“打彩”、“讨钱”的形式,讨点赏钱以资弥补。
  跳加官 先将当地稍有身份的人和外村前来探亲访友的人的名字用红纸条写好,贴在戏台上。演出中途停演,念红纸条的名字:“某某加官高升!”念到名字的人给了赏钱后,才将其名条撕下来。名条一直悬挂在舞台上是不光彩的,所以人们总要给点钱。“跳加官”后继续演出。
  打彩 观众喝彩时,有的往演员身上扔钱。这些钱由博得喝彩的演员处理,一般与司鼓分成。有时也有喝倒彩的,则往演员身上扔草鞋。
  讨钱 在《云南找夫》、《兰继子扳砖》等戏中,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演到讨米情节,声泪俱下,博得观众同情时,向观众讨钱。这实际上是对演员演艺的考验。讨来的钱由讨钱演员分六成,其余人员得四成。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包含婚姻家庭、株洲精神、歌谣、谚语、志书介绍、回忆录、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株洲记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