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劳动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2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劳动卫生
分类号:
R139
页数:
8
页码:
474-4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卫生的卫生防疫的劳动卫生的工业劳动卫生、农业劳动卫生、放射卫生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市
卫生防疫
劳动卫生
内容
一 工业劳动卫生
1958年,市卫生防疫站设劳动卫生股,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60年代陆续开展游离二氧化硅和粉尘浓度及大气污染、工业废渣测定,并进行矽肺检查、职业中毒体检和铅、苯、汞、氰化物、锰、石油、一氧化碳等专题调查。市卫生防疫站编印《劳动卫生专辑资料》和《工厂车间保健员手册》发到车间。1963年8月,成立市首届尘肺诊断小组。1975年4月,成立市职业病防治院,设病床50张。1979~1985年,对市属县级以上全民、集体企业的铅、苯、TNT、汞、有机磷等毒物,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建立劳动卫生和职业病档案。1988年7月,成立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站。1990年,市职业病防治所设有职业病、劳动卫生监督监测等13个科室,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配备专(兼)职防疫人员130名;全市共有专业人员370人,职业病治疗观察床140张,已形成劳动卫生监督监测、职业病防治研究网络。
(一)尘肺调查与防治
1 调查
矽肺 1958年湘东钨矿开始定点定期测尘。1959~1961年,市卫生防疫站对市属28个厂矿粉尘调查测定,粉尘浓度超标5~70倍,最高达1570倍;体检6162人,查出矽肺47人。1965年,对97个厂矿10304名接尘工人进行矽肺普查,用滤膜测尘法监测136个作业点,77.2%作业点超过国家标准,确诊矽肺75人。1971~1975年,对全市54个工厂6826名职工体检,5950人进行矽肺照片,新发现矽肺16人。1984年,普查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等县属以上9个煤矿的井下粉尘作业工人2573人,又发现矽肺50人,可疑矽肺553人;测粉尘点44个,超过国家标准4个,合格率为90.9%。
陶工尘肺
1985年,调查醴陵市6家瓷厂720例陶工尘肺,发病年龄平均为57.9岁,平均工龄为23.1年,进级年限亦较一般金属矿山矽肺和煤矽肺为长。X线表现以肺野呈玻璃样改变和网状阴影为主,肺门淋巴结蛋壳样钙化。1990年,对株洲市19个陶瓷企业1144名陶工尘肺(其中死亡149人),进行死因与预期病程调查分析,大部分为50年代公私合营企业因防护措施差,粉尘危害严重所致。当时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均超过国家标准,其中粉碎工种的粉尘浓度最高达418mg/m3。平均发病年龄59.79岁,接尘工龄28.59年,死亡年龄62.3岁,病程5.69年。
谷物尘肺 1986年,调查市大米厂谷物粉尘对工人健康危害。监测作业点14个,谷尘浓度为5~266mg/m3,大于5微米尘粒为86~96%,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平均为11.85%。调查85名接尘2年以上工人,其中11名患谷尘肺,患病率为12.94%;18名可疑谷尘肺,检出率为21.18%。患病工龄最短为13年,最长为30年。患病率随工龄增长而上升。11例谷物尘肺中,清谷工8例,明显高于其他工种。
木工尘肺1979年,检查市木材公司108名木工,检出32例木工尘肺,接触木材以以松、杉、樟木为主。作业点监测,有机成份占42.5~42.9%,木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12.8~13.2%。
石膏尘肺 1965年,市卫生防疫站对1956年停办的湘潭、浏阳石膏矿离矿工人进行调查,发现国内外罕见石膏尘肺。检查85名工人发现石膏尘肺33例,总发病率为38.8%。1965~1974年,经过近10年的动态观察共确诊石膏尘肺44例。
附 首次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
1988~1990年,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参加首次全国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211个粉尘作业单位27758人,有各类尘肺病人3648例,其中现患病人2909例。尘肺发病在1960~1965年和1977~1986年,形成两次高峰。I期尘肺平均发病工龄20.73年,发病年龄49.28岁,晋期年限平均4.23年。累计病死率20.26%,各类尘肺并发肺结核的病死率明显增高。尘肺病人50%集中在醴陵市,其次是茶陵县,主要集中在陶瓷行业和有色金属砂矿和煤炭系统的开采企业。尘肺种类以矽肺、陶工尘肺、煤工尘肺发病严重。工种以凿岩工发病最高,其次是成型工、主采煤工。陶工尘肺发病率高是株洲市尘肺发病特征。
2 防治
1956年,用25%枸椽酸钠静脉注射治疗矽肺。60年代改用口服桑寄生、克矽平。1962年,市中医院开设职业病门诊。1963年,成立市职业病防治委员会,制定防尘措施100条,在全市各企业推广防治“八字方针”(革、水、风、密、管、护、散、查),建立健全劳动卫生学调查,设工人健康卡片和档案。1963~1965年和1968~1970年6年中,政府拨款85.69万元用于尘肺防治工作。每年企业有专款用于工艺流程改革、除尘通风、降温等设备的更新以及个人防护用品和营养保健,定期组织接尘工人体检和岗位粉尘浓度监测监督,发现尘肺病人及时脱尘、及时治疗,对长期从事粉尘作业工人定期、分批组织易地疗养。1977年用汉防已甲素治疗矽肺。1980年用胰弹性胶囊治疗矽肺。1990年,全市有职业病防治、疗养病床360张,使尘肺等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职业中毒调查与防治
1 调查
铅中毒调查 1961年,市卫生防疫站对株洲日报社印刷厂发生铅中毒进行调查和试验。中毒原因为印刷工人用报纸包馒头放入沸腾的铅水中烤黄食用和部分工人在铅作业中饮食等。通过岗位测定和食物化验,铅超过国家标准,检出11人中毒,给予及时治疗。1964年10月,调查某厂铅作业场地,空气中铅浓度超标194.9倍。1971~1975年,对21个单位15个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测定和1380名铅作业工人普查,诊断轻度铅中毒13人、铅吸收11人,均进行排铅治疗。
苯中毒调查 1955年,市卫生防疫站测定某厂喷漆车间空气中的苯浓度,其客车下端苯浓度62.5PPm,超标1倍。1962年,体检6个工厂1227名苯作业工人,疑苯中毒92人,中毒58人。1974年,对1445名苯、甲苯、二甲苯作业工人健康检查,诊断苯中毒4人,观察对象20人;并对17个工厂394个苯作业点测定,有43.6%的作业点超过国家标准。1979年,对169个单位普查,体检5450人,苯作业1321人,测定苯作业点175个,合格率占61.93%,诊断慢性苯中毒3人,观察对象21人,并收住院治疗。1982~1985年,对全市38个系统132个全民企业和162个县属集体企业进行苯、甲苯等毒物普查,市化工助剂厂、农药厂、印刷厂、陶瓷研究所等车间,空气中苯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最低超过0.84倍,最高3倍。1989年,对全市进行慢性职业性苯中毒普查表明: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全部使用含苯混合物及工业纯二甲苯,监测65家企业115个作业点,与1979年“五毒普查”相比,苯作业厂矿减少99家,合格率由61.93%提高到97.30%。主要是企业革新工艺,加强密闭通风,采用无苯或低苯溶剂代替高苯溶剂,停止用苯生产有机氯农药。
二硫化碳中毒调查 1973~1975年,市卫生防疫站体检市选矿药剂厂252名作业工人,对其中138人进行尿肌肝酸及血清铜兰蛋白测定,诊断二硫化碳中毒3人,观察对象5人,均予治疗。
聚氯乙烯中毒调查 1983年,市职业病防治所对株洲塑料厂聚氯乙烯合成树脂车间137名作业工人进行调查,测定22个作业点,其中88名工人进行指(趾)骨末端X线检查,患有肢端溶骨症者占作业工人的39.3%。
2防治50年代初,工人作业环境差,个人防护及监测技术落后,职业中毒时有发生。60年代,不断更新设备,改革工艺流程,降低了有毒有害物质对工人的危害。田心机车车辆厂采用无光电焊,有效地防止了电光性眼炎和皮炎,研制乙炔自动加料机,防止砷中毒。331厂用氯化电镀液代替氰化电镀液,防止了氰化物和铬中毒。1962年用鲨肝醇、核甙酸、维生素治疗苯中毒。1965年,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用依地酸二钠钙和中草药治疗铅中毒,并采用苹果胶驱铅;对有毒有害作业岗位定期监督监测和作业工人体检;加强工人防护,改进工艺流程,增加通风排毒设备;及时治疗职业中毒病人等,有效地防止和降低了职业中毒。1986~1987年,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职业病防治科,对“硫酸雾所致牙酸蚀病”临床特征影响因素与其他口腔疾患的关系等进行调查防治的结论“牙酸蚀病”,被卫生部国家职业病标准委员会定为国家法定职业病。
二 农业劳动卫生
预防中暑 50年代初,农业生产以个体分散耕作为主。盛夏“双抢”,多是自备凉茶、绿豆汤解暑。但由于缺乏劳动卫生指导和科学预防知识,中暑时有发生。1956年,市卫生局组织巡回医疗队送医送药到田头,看病到家中,向农民宣传防暑降温、预防中暑知识,及时抢救治疗中暑病人。进入集体化和逐步普及生产机械化后,中暑病人逐年减少。同时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把农业劳动卫生和预防中暑、防病治病列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农业劳动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农药中毒调查与防治 60~70年代,农村大面积使用有机磷农药,因施药方法不当,常有中毒和误服事件发生。1984年,联合调查市郊、县(市)的6个乡56个村87119人,农药中毒173人,其中生产性中毒108人,占62.42%。1985年,对5县(市)22万名施药作业者进行农业劳动卫生学调查,生产性农药中毒为29.86/10万,死亡为12.22/10万。1989年,对市郊区园艺场农药施用及农药中毒调查,施用有机磷农药居首位,占80%;使用方法以喷洒为主,平均每亩施用农药1.59公斤/年;未发生生产性农药中毒。
农药中毒防治主要是加强农药的管理、科学使用,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提高劳动卫生知识,加强作业者个人防护是预防农药中毒的重点;农民在施用农药时戴口鼻罩,顺风喷洒,禁止赤膊或穿背心作业,施完农药后用肥皂洗手洗脸,换洗衣裤;积极抢救和治疗农药中毒者。
三 放射卫生
本底调查1961年,对省地质局402队开采的铀矿勘测区进行放射线物质危害调查,洞内工作面上放射线强度最高为10000微仑。1966年2月,对某厂一个车间监测,周围90亩稻田受放射线污染。同年10月,对市郊某大队90亩稻田放射线污染调查,一个山冲土壤总X2.4×10-8~1.2×10-5居里/千克,稻田表平r射线强度1.18×0.018毫仑/小时;中稻铀含量(2.6~8.8)×18-5克/公斤,晚稻尤高。当年收获的1.5万公斤稻谷调作工业用粮。1989~1990年,进行建筑材料、人防工事、矿山天然放射性本底调查,对50家建材生产厂家进行现场监测、采样、样品处理和核素分析,其中34家水泥厂样品中含放射性活度分别为ARa在35.1~89.7Bq·kg-1范围,Ak在93.4~196Bq·kg-1范围;mRα为0.30mr;16家机砖厂样品(包括灰渣砖和红砖)的比活度分别为:ARad在42.8~84.4Bq·kg-1范围,ATh在42.3~117.1Bq·kg-1范围,Ak为127.5~707.8Bq·kg-1,mRα和mr分别为0.30和0.62。50家建材厂的建筑材料均符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但水泥中ARα、Ak、ATh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1989年,对铀矿和莹石矿放射性水平进行调查、监测、建档。铀矿工作场所氡离子体浓度均在国家限值内,莹石矿井下辐射强度较高,空气中氡离子体浓度为0.214~4.826工作水平月,平均超出国家标准2.044个水平月;氡气浓度超出限值0.33~12.2倍,平均超出4.95倍。1990年,广州军区某队对全市22家人防工事内的旅店、商场、加工场、种植场、娱乐场以及指挥系统进行天然辐射水平抽样调查,有50%的调查点氡水平超过75Bq/m-3,氡离子浓度几何均值分别为87.5Bq/m-3和0.39uJm-3。
医疗照射的卫生防护 ①降低医用X线诊断机球管输出量。1986~1987年,对全市医用X线装置进行增加过滤、加滤线器、铅限光板等装置防护改造,使超标的医用X线诊断机的输出量达到允许水平(使用线束进入被检查者皮肤处的空气照射量率不应大于6仑/分)。②医用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确立受检者候诊、候疗区。在候诊候疗区通往射线装置的各道门均用铅板进行屏蔽,使射线装置门外1米处的散射线不应大于0.5mR/h。③受检者防护。1990年,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设计一套受检者医用X线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围脖、立位胸腹两用防护巾和性腺防护三角巾等。对散射线防护达98%以上,减少受检者X线散射线的剂量份额,严格控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X线检查。对育龄妇女的下腹部检查采用月经来潮后的10日检查法,禁止对怀孕3个月的孕妇进行胎儿部位照射。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 对可能超过5msv的放射作业人员每年体检1次,其他放射作业人员每2~3年体检1次。对于应急和事故照射及时体检,一次接受剂量0.05~0.1希沃特的剂量当量者进行医学处置和远期观察,并单独立案。1986~1990年,健康检查1326人,人均检查3次,对血象异常持续半年以上或从事放射工作25年以上者,分别给予减少接触、短期脱离、疗养或调离工作。同期二次健康普查计949人,其中血象异常190人。1990年对血象异常11人进行住院观察和治疗,痊愈5人。
放射工作许可证和放射卫生建档 1958年,对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进行审批、登记、存档工作,全市39家申请许可证登记率100%。1986~1988年,建立射线装置防护技术资料、监测数据、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个人剂量和放射事故档案。放射卫生档案分市、县两级管理机构成员档案;同位素与射线装置3级防护管理人员档案;预防性监督和经常性监测;同位素与放射装置应用单位许可登记档案;放射工作单位报表档案以及放射事故管理档案等20种。1990年,重新进行射线装置许可证发放工作,登记射线装置371台。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