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
【机构队伍】县建设局内设办公室、规划股、工程股、村镇建设管理股、财务审计股5个行政股室,下属市政管理处、房地产管理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建筑规划设计院、环卫站、房地产交易所、灯管所7个事业单位和县建筑安装公司、工程造价咨询中心2个企业。年底有干部职工10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0人,会计师1人, 档案馆员1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35人。
【概况】2003年,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1.1亿元;新增绿化面积44.1万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9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290万立方米;城区道路长度33公里,面积59万平方米;建筑业健康发展,完成总产值2亿元,在建工程项目110个,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1.89亿元。
【规划编制】聘请名牌院校先后对县城总体规划、各项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等进行了编制和完善。其中:县城总体规划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编制成果于8月28日经专家一次性评审通过,并于9月20日在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开发区分区规划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调整,上报市规划局审査、批复;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聘请青岛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津六路、利二路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滨港路景观改造规划。着手进行电力、热力管网、供水、排水、消防、环卫、环境保护、电信、移动、联通、有线电视等11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聘请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利津镇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和枣园集贸市场修建性洋规。
【规划管理】按照《城市规划法》法律条文,严格规划管理程序,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全面推行“一书两证”制度。2003年,共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2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份,用地面积7.2万平方米,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7份,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验线、验槽工程89个,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4个,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加大监督检査力度。对违章建筑坚决拆除,做到一査到底,一追到底,处理到底,决不姑息,使双违率控制在3%以下。另外,大力开展“阳光规划”活动,将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置于“阳光之下”,让群众全面了解全县规划建设情况,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提高了城市规划工作的透明度、民主化和科学性。
【县城建设】投资近亿元,重点实施十大市政工程:一是滨港路城区段改造工程,全长3850米;二是利二路景观改造工程,总投资约950万元,全长2400米;三是绿化建设工程,总投资约693万元。主要包括津六路绿化、经济适用房南侧绿化建设工程及津五路以东、地税局以北绿化建设工程;四是津二、津三路北段排水工程,两条道路铺设排水管线4000米,投资140万元;五是利五路西延工程,投资142.1万元,全长391米;六是利六、利七路西延工程,投资1200.3万元,全长3270米;七是津二路南延工程,投资211万元,全长415米;八是大桥路西延工程,全长196米,投资92.7万元;九是夜市一条街改造工程,全长420米,投资38万元;十是其他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城区集中供暖、凤凰广场配套建设及其各路段的绿化补栽。
【村镇建设】一是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小城镇建设目标责任书。5月10日召开全县小城镇建设工作调度会议,对村镇规划编制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各乡镇的详细规划和50个村庄规划编制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并按法定程序评审报批实施。全县小城镇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详细规划覆盖率陈庄镇达到80%以上,其余小城镇达到60%以上,村庄规划完成10%以上。二是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新观念,进一步制定各项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政策,拓宽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全年完成投资2亿元。三是狠抓试点村庄建设。选择经济实力较强、村班子具有凝聚力的汀罗镇前崔村、毛坨村作为试点,先后投资500万元,逐步进行村庄建设改造,使两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新型农村试点已初具成型。四是坚持建管并举、突出管理的原则,将小城镇建设列入乡镇政府一把手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使小城镇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双违率控制在3%以下,查处率达到95%以上。
【城建监察】结合“双创”和“非典”防治工作,强化措施,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城区街道和公共场所脏、乱、差及秩序混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对夜市重新进行定位安置,保证城区道路的畅通;进一步净化和美化县城,为招商引资创造一流的投资建设环境;本着集中整治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乱贴乱涂不良行为,做到了该责令清除的责令清除,该罚款的罚款,该依法处理的依法处理, 城区面貌和经营秩序有了较大改观。
(薄其宏陈振东)
市政公用事业
【机构队伍】市政管理处为县建设局下属副科级单位。年底有干部职工17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工15人。
【市容环境卫生】一是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努力推行垃圾袋装化,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和收集,对垃圾乱倒乱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了处理;对城区所有路段继续实行承包责任制,对承包人员实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到了责任、义务、报酬三统一。二是加大投入。投资30万元购置摆臂式垃圾车一部,增设果皮箱10个,协调各企业、事业部门单位自筹资金配置标准式垃圾箱16个,保证了垃圾运输的方便、快捷和运送及时,城区道路达到全天保洁,垃圾日产两清。三是对县城所有医院门诊、旅馆所产生的垃圾实行专人收集、专车运输、专人负责焚烧,将“非典”防治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四是配合公安部门夜间值班巡逻,严厉打击盗窃公用设施、破坏园林绿化设施和影响市容市貌的乱贴乱涂等不法行为。
【城市防汛】一是努力做好排水渠道的清障工作。安排专人对城区内所有排水管道进行清理和疏通,疏通排水管道6.8公里,做到城区内管道通排沟,排沟通排河,确保日降雨100mm,城区内能较快排光降水;二是加强对防汛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工作。年内,加大对城市防汛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投资10多万元用于城市防汛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工作,对城区两处扬水站的排水泵、变压器、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并新增排水泵两台;对于两处排水泵站,实行专人负责管理,严格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水位的稳定和抽水机械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三是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专门设立了城市防汛值班办公室,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期间出现降雨,及时询问和上报降水量,并做好值班记录,为确保城区排涝奠定了基础。
【城市绿化】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及改造项目,委托名牌院校髙标准编制绿化规划,投资1740万元,先后对津六路两侧、经济适用房西南角、津五路以东、地税局以北、利一路以南等重点地段进行了绿化,城区各部门单位也按照要求完成了绿化种植任务。绿化面积44.1万平方米,使绿化面积超出年初制定的计划任务,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迈出坚实一步。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盐碱化土壤绿化种植的新路子,使全县绿化种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公用事业管理】根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对未经允许擅自占压、挖掘城区道路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按规定严肃处理。年内,共办理道路挖掘、占压审批手续40项,采取保全措施16起,发放整改通知书4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15份,査获乱贴乱画不法人员2人。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违章分子,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工程管理人员加强了对市政设施的维修和养护,共维修检査雨水井128套,修补路面2000多平方米,确保了市政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薄其宏陈振东)
建筑业
【概况】2003年,全县建筑企业1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亿元,在建工程项目110个,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1.89亿元。其中,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5家,完成建筑总产值35812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实现利税1269万元,增长27.4%。
【工程质量管理】严把工程质量检测关,共检测工程项目107个,査出不合格建筑材料95批(次),全部按规定进行了处理。监督在建工程项目107项,其中跨年度工程32个,建筑面积429425平方米,受监率100%,问题处理率100%。
【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法》宣传活动,分别对62个项目进行了检查,共査出重大安全隐患78处,一般问题162处,发出整改通知单43份,全部进行了整改,并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对査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各种问题,全部进行了处理和整改,全县建筑业连续九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招投标管理】始终把招标投标工作当作重头戏来抓,不断完善评标办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对15个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面积为6万平方米,工程造价2886万元。健康有序的招标投标和热情髙效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好评,有效地扼制了工程发包中的不良现象,工程招投标率、公开招标率、公开招标信息率、合同签约率、报建率、发证率都达到了100%。
【执法监察】本着严格执法、廉洁从政的原则,坚决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共办理项目栋号许可证68份,依法监督签订施工合同48份,下发补办施工许可证通知书5份,处罚决定书1份,维护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一是产权产籍管理工作。新发和变更公房证25个,建筑面积19.1017万平方米;颁发城镇私房证35个,建筑面积3.5108万平方米;颁发已过渡取得全部产权的房改房68个单位2857户,建筑面积24.4886万平方米。其中新发证688户,房改面积8.6131万平方米;验证411户,房改面积5.6420万平方米;换证195户,房改面积4.8466万平方米。二是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手续106宗,抵押金额15160.415万元;办理房地产转让买卖手续56宗,建筑面积1.5779万平方米,交易金额1206.29万元;办理房改交易过户手续584户。三是房改工作。为18个单位的172户办理了售房手续,售房6550.74平方米,应收房款390.20万元;为26个单位的95户办理了退房手续,退房6060.18平方米,应退房款265.63万元,并出具各类住房证明150余份。
(薄其宏陈振东)
环境保护
【机构队伍】县环保局内设办公室、计财股、环境管理局、法制股;下属环境检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两个事业单位。年底干部职工34人,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具有工程师任职资格的6人,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任职资格的6人。
【概况】2003年,县环保局认真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一主题,以新一轮环境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为工作重点,开展环境监督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环境检测等业务工作。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思路,强化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服务执法质量,全面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环境质量】一是水环境质量。(1)地表水环境质量。2003年主要对黄河、太平河、褚官河进行质量监测,黄河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I类水质标准要求,褚官河基本满足IV类水质标准要求,太平河水质达不到V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用水水质要求。县内地表水受有机物污染较重。(2)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2003年对城南、前刘、陈庄、汀罗等4个水库进行监测,水质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I类水质标准要求,适宜饮用。(3)污染源水质状况。县内水环境污染主要有胜利油田的石油开采、地方石油化工、纺织、制药、农产品加工及生活污水等,受有机物污染严重。二是空气环境质量。2003年,全县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基本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II级标准,空气污染基本属于煤烟型污染,年内未出现酸雨现象。三是噪声环境质量。全县交通噪声等效声级的加权平均值为75.5dB(A),超标5.5dB(A)。全县区域环境噪声有轻微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是建筑施工噪声和厂矿企业噪声。
【环境管理】贯彻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权”和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持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批、浪费和破坏资源环境的不批,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年共审批项目9个,拒批3个,辖区内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 执行率达100%。
【污染防治】一是继续实施《利津县“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100%。二是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03年共为石油化工厂等5家企业办理了排污许可证,对凤凰制药股份公司实施污水处理再提高工程,主要污染物均达到了《国家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年内征缴排污费45万元。三是加大医疗废水治理力度。县中心医院、二院采用MA515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和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污水处理,废水排放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6月,联合经贸局、监察局、工商局等部门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对县域内污染源展开拉网式大检査,关闭土小企业9家,彻底消除污染事故隐患。
【环境监测】严格落实“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方针要求,加大对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力度。年内新进原子吸收仪、红外测油仪、离子交换纯水器、酸雨自动采集仪等先进设备10台套,总数达到30多台套,能开展地表水、饮用水、污染源、烟尘、噪声等监测,全年取得有效数据5300余个。
【执法监督】4月,利津县环境监理收费站更名为利津县环境监察大队,重点加强辖区内环境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力度,监督管理率达98%。一是贯彻落实《排污收费条例》,对全县所有企业进行申报登记,共登记排污企业36家,严格进行排污申报核定。二是成立信访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值班室和信访接待室,结合“12369环保热线”,实行昼夜24小时接访制度和局长接访日制度,年内受理信访案件29起,答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2起,处理率100%,群众满意率98%。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重点对农村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和秸秆工作的监督检査,坚决取缔“新五小”。四是开展农业生产生态监察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对乱开荒地、乱伐林木、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进行监督。
【环境宣传】成立“利津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在“6.5”世界环境宣传日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教育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与利津镇三里中心小学联合举办《纪念“6.5”世界环境日演讲比赛》,与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联合举办“我是环境小卫士”环保征文活动,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
【生态建设】制定《利津县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把生态指标细化分解到17个县直单位和9个乡镇,并分别签订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项目责任书》,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现已建成沼气池1487个,在建100个,探索出“沼一猪一果”、“沼一猪一粮”等生态农业模式;完成1.5万亩冬枣基地、5万亩速生林基地、宫家干渠绿化工程、沾利河绿化工程、2.9万亩荒碱地开发、封滩育林工程,“生态利津”初具规模。
(刘保东宋秀华)
国土资源管理
【机构队伍】县国土资源局内设办公室、执法监察股、建设用地股、地籍规划股(挂测绘管理股牌子)、地质矿产管理股5个股室,下设利北分局、开发区分局、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收购储备管理中心4个副科级单位和建设用地服务站、土地评估所、土地勘测队3个股级事业单位。至2003年底,全局实有干部职工57名,其中行政人员16名,事业人员31名,离退休、内退人员4名。包括工程师3名,农艺师2名,经济师5名,助理会计师2名,助理工程师2名,助理档案员2名,会计员2名,技术员4名。高级工2名,中级工1名。
【概况】2003年,全局上下共同努力,业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城市土地经营逐步深入,土地市场更加规范有序,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各项工作成绩显著。2003年,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全省矿产资源勘査开采秩序整顿工作先进单位”。全县共有农用地1116571.4亩,其中耕地798591.4亩,园地20297.2亩,林地24424.4亩,牧草地28752.3亩,其他农用地244506.1亩。全县共有建设用地211652.5亩,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5010.9亩,交通运输用地13029.8亩,水利设施用地43611.8亩。全县未利用地602133.7亩,其中荒草地38947.8亩,盐碱地41.464.0亩,河流水面38947.8亩,苇地15475.7亩,滩涂78356.7亩,其他未利用土地8519.2亩。总计1930357.6亩。(参见《2003年利津县土地分类情况表》第190页)
2003年利津县土地分类情况表
【土地利用规划】结合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小组意见,对通过验收的《利津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及图件进行修订并及时上报审批。完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报件和相应的规划调整及补充耕地工作。全年使用土地面积166.325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5.56公顷。先后两次对利津镇、北宋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保证了三阳纺织有限公司、西神工贸公司、阳光纺织、力邦化工、现代花卉、黄河二桥付窝西接线工程等项目用地。
[建设用地管理】2003年,根据县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全县预储备土地管理的通知》,对全县五镇一乡公路沿线两侧及各乡镇驻地工业、商业园区集体土地进行预储备。县、乡、村三级签订储备协议600余份,把预储备土地纳入“五统一”管理,预储备集体土地4.8万亩,储备国有土地近100亩,从源头上遏止了集体土地非法进入土地市场,保证了国有土地保值、增值。2003年,报经省政府批准,新增建设用地9批次,106.2273公顷。其中三阳纺织公司征用土地63.0702公顷,是县招商引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是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涉及陈庄镇16个村,面积800余亩,亦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复。划拔国有土地使用权一宗,面积8.56公顷。为胜利油田办理进井路项目一宗,计61.06亩。全年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022.1亩,应收土地出让金4292.59万元,土地纯收益2407.23万元,上缴县财政948.03万元。其中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5宗,面积21.68亩,总价款376.71万元,纯收益376.22万元。制订出台《关于处理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中遗留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整顿和规范严格依法用地的通知》等文件,处理违法用地949宗,面积39.3公顷,追缴土地出让金759.76万元。
【地籍管理】一是着力构建农村地籍信息系统,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自动化管理、查询、统计分析、更新、输岀,为今后土地变更调査、土地规划、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用地分等定级、建设用地审批等项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二是认真搞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査评价,绘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表、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表,建立了国土资源部统一配备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数据软件》基础数据和汇总数据,绘制了《利津县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评价图》和《利津县调查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图》。经调查,全县共有可耕地后备资源328187.1亩,其中国有耕地18715.4亩, 集体耕地309471.7亩;在可开垦后备资源中,可开垦荒草地27783.9亩,可开垦盐碱地292186.9亩,可开垦苇地9466.2亩,其他可开垦未利用土地574.9亩。在耕地后备资源中,易开垦土地99361.1亩,较易开垦土地124146.0亩,较难开垦土地104680.0亩。三是完成2003年度土地变更,并通过市国土资源局验收。经土地变更整理由未利用土地变为耕地的2068.2亩。认真搞好房改登记发证工作,完成外业测量和内业制图,绘制各类图件2000余份,为房改登记发证奠定了基础。四是积极协调处理了土地纠纷,一年来,处理来访来信案件10余起,信访案件结案率100%。处理土地纠纷案件5起,行政复议案件两起。
【测绘管理】对200余宗涉及土地资产处置的各类土地及时进行了实地测量、勘测定界,绘制勘测定界图1000余份。对开发区内新增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详查,编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分等定级和图斑编号,形成一套完整的现势性的地类面积汇总表。加强测量标志的保护管理,下发《关于在全县境内实行统一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的通知》,建立并完善了《测量标志管护责任制度》。完成县城13平方公里导线点布控及现状基础测绘,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和数字信息基础框架建设。完成了利津镇、陈庄镇、盐窝镇1:2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全县农村土地现状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测绘工作。在县境内实行了统一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形成一整套使用国家统一的80西安坐标系和85黄海高程基准,对城区实施加密控制。对全县23个水准点进行了维护,并对各乡镇的一、二等三角点和一、二等水准点的保存和保护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加强测量标志的管理。【执法检查】2003年,认真开展土地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了由60名余骨干人员参加的工作队伍,对城区、各乡镇驻地和主要道路两侧的建设用地进行了拉网式清査。全县共査出各类违法用地938宗,面积37.3公顷,追缴土地出让金731万元。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12处,制止违法用地20多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遏制了土地资产的流失。
【耕地保护】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六项规章制度,设立了355块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置于明显地段,向社会公开保护面积,并设有举报箱,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年底,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1495.46公顷,超过省政府下达的41040.80公顷的保护指标。年内,全县建设项目占用耕地53.2745公顷,已补充耕地53.2754公顷,实现了占补平衡。
【土地开发整理】修改完善利津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了陈庄镇5000亩土地整理项目、明集乡土地整理以及陈庄镇易地补充耕地项目。其中利津镇5000亩土地整理项目已获批准;陈庄镇15000亩已列入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库,陈庄镇易地补充耕地项目已实施完成;编制完成了陈庄镇30000亩土地整理项目和利津镇省级补助项目的预算书、实施方案、规划设计书等资料。编写并完成了明集乡12000亩土地整理项目和利津镇3000亩省级补助项目的验收资料。争取了省内的易地补充耕地项目。先后与平度市签定了易地补充耕地协议、补充耕地面积181.1295公顷,争取资金543.39万元,为胶州市协议补充耕地面积347.8295公顷,为城阳区协议补充耕地面积66,7公顷,共争取资金500万元。
【矿产资源管理】配合利津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工作,立足实际,编写《利津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完成全县5处窑厂《采矿许可证》的换证工作;圆满完成全县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任务;完成《利津县城区地热资源普査》项目的立项申请;加强监管力度,维护矿业秩序,预防了事故的发生。
(徐青虹刘志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