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原山东省惠民专署粮食局为保证九二三厂(胜利油田前称)的粮油供应,在油田基地设立东营粮食分局。东营建市前东营粮食分局有粮油供应网点24处。1983年东营市粮食局成立,接管了惠民专署粮食局东营粮食分局业务。1984年东营市粮食局内设7个科室,辖广饶、利津、垦利三县粮食局和东营、牛庄、河口三区粮食分局。1987年9月,随东营区和牛庄区合并组建新的东营区,牛庄区粮食分局并入东营区粮食分局。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粮食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历经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至2007年底,东营市粮食局机关编制17人,其中行政编制15人,工勤人员编制2人,内设办公室(挂政策法规科牌子)、人事教育科、监督检查科、调控储备科、财务审计科、产业发展科等6个科室,辖广饶、利津、垦利三县粮食局和东营、河口两区粮食分局。
本章粮食机构包括行政机构、事业机构和企业机构。
第一节市级粮食行政机构
一、机构设置
1983年6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印发鲁办发〔1983〕29号文件《关于批复东营市市级党政机关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批准建立东营市粮食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编制包括在市党政群机关编制总额1300人之内。
东营市粮食局局址位于东营市西城泰山路550号。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8号文件《关于设立三个粮食分局的批复》,经市政府第4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建立东营市粮食局东营区分局(以下简称东营区粮食分局)、东营市粮食局牛庄区分局(以下简称牛庄区粮食分局)、东营市粮食局河口区分局(以下简称河口区粮食分局),均为科级行政部门,业务上由市粮食局直接领导,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行政归当地区政府领导。
7月7日,东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编委)东编发〔1984〕第023号文件核定市粮食局行政编制20人。9月,经市编委批复,市粮食局内设7个科室: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基层教育科、财务基建科、市镇供应科、计划统计科和生活服务站,其中生活服务站列事业编制。
9月13日,中共东营市市级机关委员会东机党发〔1984〕16号文件批复市粮食局成立机关党支部。
1985年3月8日,中共东营市委东发〔1985〕19号文件批复市粮食局成立党组和纪律检查组。
1987年1月12日 ,中共东营市市级机关委员会东机党发〔1987〕5号文件批复成立中共东营市粮食局机关委员会。
12月,东营市粮食局机关由西城泰山路550号迁至泰山路如意街4号。
1988年3月180,市编委东编发〔1988〕第010号文件批复同意市粮食局调整内设科室,撤销市镇供应科、计划统计科、基层教育科,设立计划业务科、企业管理科、审计科。
1990年1月,市粮食局成立局直治安联防办公室。局直治安联防办公室全面负责局直各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业务接受公安部门指导。
1992年4月30日,市政府对《市粮食局关于组建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有关问题请示》进行批复,同意组建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总公司下设6个专业性公司及广饶、垦利、利津三县粮油总公司,专业公司有东营市粮油供应公司、东营市粮油储运公司、东营市粮油工业公司、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东营市饲料公司和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河口粮油公司。市粮食局与市粮油集团总公司实行“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5月20日,中共东营市委东任〔1992〕21号文件《关于建立市粮食局(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党委、纪委的通知》,决定建立中共东营市粮食局(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委员会和中共东营市粮食局(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撤销中共东营市粮食局党组、纪律检查组。
1996年,东营市市直机构进行改革。8月13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阎启俊主持召开市编委会议,确定市粮食局与市粮油集团总公司,仍实行“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12月25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96〕139号文件《关于东营市粮食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确定市粮食局为正处级单位,是市政府主管全市粮食工作的职能部门,业务工作接受市政府财贸办公室协调,内设5个科室:办公室、人事教育科、计划储运科、财务审计科、行业指导科。核定编制20人,其中行政18人,工勤2人。设正局长1人,副局长3人,科级领导职数6人。东营区粮食分局、河口区粮食分局为市粮食局的派出机构(正科级),同时接受当地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东营区粮食分局核定编制8人,其中行政7人,工勤1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河口区粮食分局核定编制7人,其中行政6人,工勤1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
12月26日,市人事局东人发〔1996〕第101号文件核准东营市粮食局设置1个主任科员职位,2个副主任科员职位,5个科员职位,其中:人事教育科2个科员职位;计划储运科设置1个副主任科员职位,1个科员职位;财务审计科设置1个副主任科员职位,1个科员职位;行业指导科设置1个主任科员职位,1个科员职位。
1996年市粮食局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置见表1一1。
1996年市粮食局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置表
1999年1月29日,东营市粮食局机关由西城泰山路如意街4号迁至东城曹州路78号新址办公。
2001年,东营市市直机构再次进行改革。7月18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2001〕62号文件《关于东营市粮食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确定市粮食局为主管全市粮食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5个科室:办公室(挂政策法规科牌子)、人事教育科、调控监督科(挂储运基建科牌子)、财务审计科、产业发展科。机关编制总额17名,其中行政编制14名,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1名,工勤编制2名,配备局长1名,副局长3名,科级领导5名。财务审计科的主要工作人员由市财政局委派,工作运行和机构管理按照会计委派制试点的有关规定执行。东营区粮食分局、河口区粮食分局为市粮食局的派出机构(正科级),负责派驻区的粮食工作,同时接受当地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东营区粮食分局机关编制总额7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离退休工作
人员编制1名,工勤编制1名,配备局长1名,副局长2名。河口区粮食分局机关编制总额7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1名,工勤编制1名,配备局长1名,副局长2名。
2001年东营市粮食局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置见表1一2。
2001年东营市粮食局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置表
注:财务审计科的主要工作人员由市财政局委派,不占市粮食局编制。
2001年8月15日,市人事局东人发〔200〕38号文件核准市粮食局非领导职务设置1个主任科员,4个副主任科员,6个科员。主任科员以下各层次非领导职务设置:调控监督科设置1个副主任科员职位,1个科员职位;产业发展科设置1个主任科员职;人事教育科设置1个副主任科员职位,1个科员职位;东营粮食分局设置1个副主任科员职位,2个科员职位;河口粮食分局设置1个副主任科员职位,2个科员职位。2004年12月30日,市编委东编发〔2004〕96号文件《东营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确定市粮食局由市政府工作部门改为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单位,正县级规格不变。
2005年5月13日,市编委东编发〔2005〕16号文件《关于调整东营市粮食局职能配置和内设机构的通知》,增加市粮食局对粮食收购者的粮食收购资格认证职能,确定市粮食局设立监督检查科,调控监督科更名为调控储备科,不再加挂储运基建科牌子,市粮食局科级领导职数由5名调整为6名。其他未及事项仍按东政办发 〔2001〕62号文件执行。
2007年8月29日,市编委东编发〔2007〕48号文件《关于调整市粮食局机关编制的通知》,核销市粮食局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1人,机关编制调整为17人,其中行政编制15人,工勤人员编制2人;核销东营区粮食分局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1人,机关编制调整为7人,其中行政编制6人,工勤人员编制1人;核销河口区粮食分局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1人,机关编制为7人,其中行政编制6人,工勤人员编制1人。
二、主要职责
(一)东营市粮食局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粮食流通及粮食储备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全市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工作的政策,并组织实施。
2.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监督、检查全市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查处粮食流通违法行为。
3.负责全市粮食供求平衡。拟定全市粮食调控、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的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年度收支存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粮食余缺调剂和平抑粮油价格,协调、指导产销区之间粮油购销,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
4.负责地方储备粮油行政管理。按照《东营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协调、指导全市粮油储备工作及粮油仓储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对全市储备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布局,提报市级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计划,审核下达市级储备粮的轮换计划。
5.根据国家和省、市政府确定的粮食购销政策,制定粮食建议收购计划,提出粮食收购数量、品种和价格意见,特殊情况下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最低保护价组织实施粮食收购。
6.负责对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购资格的审核认证及监督管理,对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审查报送,对全社会粮食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指导和规范。
7.负责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全面掌握社会粮食供给、消费和库存等情况,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依法处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8.负责全市粮食预警、应急预报体系建设。搜集国内外粮食生产、消费信息,加强对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走势和粮食总量平衡的分析预测,定期发布分析预报及预警信息,组织实施 《东营市粮食应急预案》。
9.负责军供粮油的调拨、储存和供应工作,保障全市灾区、水库移民、贫困地区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粮食供应。
10.培育、扶持粮食龙头企业;组织、协调粮油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鉴定、推广工作,协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粮油质量、计量标准;组织指导粮食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11.指导、协调全市粮食财务、审计工作,参与粮油储备费用的核定和粮食风险基金的管理,监督管理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
12.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
13.承办市委、市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交办的事项。
(二)东营市粮食局各科室主要职责
2007年底,市粮食局各科室主要职责如下:
1.办公室(挂政策法规科牌子)
协助局领导组织协调机关日常工作;承办机关文秘、信息、宣传、档案、机要、保密、信访、督査、接待、保卫、会务及综合性文稿的起草工作;研究草拟全市粮食工作政策和粮食储备的政
策措施,起草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并监督实施;承担行政应诉、行政复议和普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负责机关行政管理工作。
2.人事教育科
承办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劳动保障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全市粮食系统职工教育、人才培训工作,承办全市粮食系统人事、工资和机构网点统计工作,负责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党务、群团、计划生育等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指导所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3.监督检查科
承办粮食收购资格的认证和定期审核;负责对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粮食流通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负责检查粮食仓储设施、运输的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监督检查关于粮食流通和储备粮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4.调控储备科
编制并组织落实全市粮油供求平衡计划、购销存计划及全市粮食流通、粮食储备的中长期规划;承办特殊情况下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工作;承办军队、灾区、水库移民、贫困地区、重点建设项目的粮食供应;组织实施市际粮油调拨,指导协调各县区间余缺调剂;承担市级储备粮管理和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资格认证工作;承担紧急状态下的粮油运输管理工作;研究拟定全市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指导行业安全储粮工作;承担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协调指导全市粮油储运工作及粮油仓储体系建设。
5.财务审计科
组织实施国家、省、市有关粮食财务、会计、税收、信贷制度,管理市财政和省有关部门下拨资金及直属单位上缴的各项资金,负责全市粮油收购资金的预测、筹措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协同有关部门对粮食风险基金和资金封闭运行的管理,编报全市粮油财务计划和会计决算,汇总财务会计报表,负责局直属单位的财务管理,负责制定直属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监督和检查内部审计工作,承办直属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6.产业发展科
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粮食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工作,组织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指导粮办工业规划布局,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查、评估,提出立项建议,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并监督管理粮油商品质量、计量标准,指导、协调全市粮食系统企业改革,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三、领导干部
(一)局领导干部
东营市粮食局自1983年成立,至2008年1月,先后有21人任局级、副局级领导干部,详见表1—3(以职务和任职时间为序)。
2007年3月5日,中共东营市委组织部印发东组普发〔2007〕53号文件《关于市粮食局李福杰等10名公务员登记的批复》,经审核,市粮食局在职人员李福杰、燕立志、缪钦然、杨忠起、许钦勇、胥和堂、刘兴文、彭刚、韩秀梅,离岗人员戴长生等县处级人员符合公务员登记条件,同意予以登记。
东营市粮食局领导干部名录续表一1(二)科级干部2007年2月9日,东营市人事局东营市粮食局自1983年成立,至印发东人发〔2007〕38号文件《关于同2008年1月,先后有30余人任局机意市粮食局李善俊等18名公务员登关科级、副科级干部,详见表1—4。记的批复》,经审核,市粮食局李善俊、刘文敏、崔建军、付兴芬、孙冠祥、韩俊三,市粮食局东营区分局刘兴武、黄国庆、王在起、李树理、邱金玲,市粮食局河口区分局王效振、付兆来、吴洪贵、王成峰等15名科以下机关工作人员,李承贵、孙继忠、田和祥等3名提前离岗人员符合公务员登记条件,同意予以登记。
东营市粮食局科级干部名录续表一1续表一2第二节县、区粮食行政机构
一、东营市粮食局东营区分局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东政办发〔1984〕28号文件《关于设立三个粮食分局的批复》,经市政府第4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建立东营市粮食局东营区分局,为科级行政部门,业务上由市粮食局直接领导,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行政归区政府领导。东营市粮食局东营区分局位于东营市西城泰山路550号。
1985年4月10日,市粮食局〔1985〕东粮基字2号文件《关于东营区粮食分局机构设置的通知》,确定东营区粮食分局设政工、财务、业务、储运、行政等5个股,设多种经营公司。
1987年9月28日,市编委东编发〔1987〕037号文件《关于设立东营区粮食分局的批复》,根据牛庄区撤销,组建新的东营区这一行政区划建制变化的情况,同意牛庄区粮食分局并入东营区粮食分局。新组建的东营区粮食分局内设办公室、政工股、计划供应股、财务股、购销储运股和审计股,辖8个粮所、19个粮店计27个基层核算单位。1992年5月,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成立东营市粮油供应公司,为市属中型(一)企业。东营市粮油供应公司机关与东营区粮食分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设政工科、行政科、业务科、财务科、审计科,辖8个粮管所、16个粮店、粮贸大厦、粮油贸易公司等27个独立核算单位。
1996年12月2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96〕139号文件《关于东营市粮食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明确东营区粮食分局为市粮食局的派出机构(正科级),同时接受东营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东营区粮食分局机关编制总额8人,其中行政编制7人,工勤人员编制1人。可配备局长1人,副局长1人。
2001年7月18日,市政府东政办发〔2001〕62号文件《关于东营市粮食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确定东营区粮食分局为市粮食局的派出机构(正科级),负责派驻区的粮食工作,同时接受当地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东营区粮食分局机关编制总额7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1名,工勤编制1名,可配备局长1名,副局长2名。
2007年8月29日,市编委东编发〔2007〕48号文件《关于调整市粮食局机关编制的通知》,核定东营区分局编制8人,其中行政7人,工勤1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至年底,东营区粮食分局内设办公室、财务股、监督检查股,共有行政人员9人,其中2人到龄离职,不占行政编制。
东营区分局历届领导干部情况详见表1一5。
东营区粮食分局领导干部名录
表1—5二、东营市粮食局牛庄区分局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8号文件《关于设立三个粮食分局的批复》,经市政府第4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建立东营市粮食局牛庄区分局,为科级行政部门,业务上由市粮食局直接领导,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行政归区政府领导。
1985年4月10日,市粮食局〔1985〕东粮基字3号文件《关于牛庄区粮食分局机构设置的通知》,确定牛庄区粮食分局设人事秘书、财务基建、购销计划、储运等4个行政股,设多种经营公司。
1987年9月28日,市编委东编发〔1987〕037号文件《关于设立东营区粮食分局的批复》,根据牛庄区撤销,组建新的东营区这一行政区划建制变化的情况,确定牛庄区粮食分局并入东营区粮食分局。牛庄区粮食分局历届领导干部情况详见表1—6。
牛庄区粮食分局领导干部名录三、东营市粮食局河口区分局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8号文件《关于设立三个粮食分局的批复》,经市政府第4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建立东营市粮食局河口区分局,为科级行政部门,业务上由市粮食局直接领导,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行政归区政府领导。东营市粮食局河口区分局位于河口区中心路42号。
1985年4月5日,市粮食局〔1985〕东粮基字1号文件《关于河口区粮食分局机构设置的通知》,确定河口区粮食分局设政工、财务、购销、储运等4个股,辖河口、孤岛2个中心粮店,六合、四扣、义和、太平、新户等5个粮所,干部职工105人。
1990年,河口区分局增设仙河中心粮店和河口区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
1992年,成立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公司河口粮油公司,与河口粮食分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6年12月2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96〕139号文件《关于东营市粮食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明确河口区粮食分局为市粮食局的派出机构(正科级),同时接受河口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河口区粮食分局机关编制总额7人,其中行政编制6人,工勤人员编制1人。可配备局长1人,副局长1人。
至2000年底,河口区粮食分局有干部职工292人,其中局机关12人,离退休人员37人。下属国有粮食企业有河口粮食收储管理中心和河口区市镇粮油供应中心。
2001年7月18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2001〕62号文件《关于东营市粮食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确定河口区粮食分局为市粮食局的派出机构(正科级),负责派驻区的粮食工作,同时接受当地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河口区粮食分局机关编制总额7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离退休工作人员编制1名,工勤编制1名,配备局长1名,副局长2名。
2007年8月29日,市编委东编发〔2007〕48号文件《关于调整市粮食局机关编制的通知》,核定河口区粮食龙局编制7人,其中行政6人,工勤1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至年底,河口区粮食分局内设办公室、财务审计股、调控监督股,共有行政人员6人。
河口区粮食分局历届领导干部情况详见表1—7。河口区粮食分局领导干部名录
四、广饶县粮食局
1940年4月,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下设粮食科。
1941年1月,广北行政公署设立粮秣科。10月,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粮食科改为财粮科。
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益都、寿光、临淄、广饶)行政办事处设立财粮科。
1943年2月,广北行政公署粮秣科改为广北县政府粮秣科。
1945年8月,广北县政府粮秣科改为广饶县政府粮食科,随县政府由广北迁至县城。
1946年,广饶县政府粮食科改为财粮科。
1947年秋,广饶县政府成立粮食局,下设行政、财务、调保3个股。全县11个区设11处粮库。
1951年1月,中国粮食公司田镇支公司在广饶设立粮食办事处。
1952年10月,中国粮食公司田镇支公司广饶粮食办事处并入广饶县粮食局。
1954年4月,惠民专署油脂分公司在广饶设立油脂组,1955年5月,油脂组改为广饶县油脂公司。
1958年1月,县油脂公司并入县粮食局;8月,县粮食局、财政局、税务局、保险公司合并为县财粮局。
1959年2月,县财粮局分为财政局、粮食局。
1969年1月,广饶县“反复旧”, “造反派”夺权,成立县粮食服务站革命领导小组;10月,建立县粮食局革命委员会。
1972年,县粮食局革命委员会改为县粮食局。
1981年4月,县粮食局建立粮油议价购销公司。
1984年7月,县粮食局机构改革,内设人事秘书股、计划统计股、财务股,下属粮油购销储运公司、议价购销公司、食品工业公司、饲料公司、粮油食品门市部,15个粮食管理所,1个供应站个面粉厂,5个粮站,1个油站。全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297人。
1992年8月,成立广饶县粮油集团总公司,与县粮食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3年10月,县机构改革时撤销县粮食局,将广饶县粮油集团总公司改为广饶县粮油总公司。
1996年2月,广饶县恢复县粮食局。
1999年,广饶县粮食局下设办公室、业务股及财务审计股,有干部职工15人,下辖广饶县粮食收储管理中心,15个乡镇收储站,广饶县代农储粮管理中心,东营市广饶面粉厂,广饶县粮油食品工业公司。全县粮食系统现有干部职工1400人,固定资产1.25亿元。县粮食局连续9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省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荣获“全省安全文明单位”“全省仓储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财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县面粉厂蝉联全省粮办工业三十佳企业,县代农储粮管理中心被评为“全省农村粮食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排头兵”。
2000年,广饶县粮食局辖县粮食收储管理中心(辖15个基层收储站)、县代农储粮管理中心、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东营市广丰粮油制品有限公司等4大粮食管理加工企业。全系统有干部职工1400人,固定资产1.5亿元。
2003年,广饶县粮食局所属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山东半球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东营市半球纺织有限公司、东营市广丰粮油制品有限公司、山东广饶国家粮食储备库等5个基层单位,有干部职工1500余人,总资产3.5亿元。县粮食局连续13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9月,广饶县粮食局由行政局改为县政府直属的监督管理事业局。
2006年10月,广饶县粮食局恢复为行政局,为正科级单位,由县发改委管理。内设机构为办公室、调控监督股、财务审计股、产业发展股,下属山东广饶国家粮食储备库、广饶县粮食储备库、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东营市半球纺织公司、东营市广丰粮油制品有限公司。
2007年底,广饶县粮食局管辖26个粮店,1个面粉厂,共有职工1008人,其中行政12人,事业20人,企业976人。
广饶县粮食局历届领导干部情况详见表1一8。
广饶县粮食局领导干部名录五、利津县粮食局
1941年9月,利津县境内东北部新建立的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垦区建设委员会(县级,1942年1月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设财粮股,管理粮食工作。
1942年1月,财粮股改为财粮科,属垦区行政委员会领导,主要任务是筹措征收军粮。
1944年10月,利津县抗日民主政府设立财粮科,配备科长、科员及办事员5人。
1945年2月,利津县财粮科下设金库和粮库,粮库分县粮库和6个区粮库。
1947年9月,利津县政府撤销县粮库,建立粮食局。根据革命战争形势的需要,县委书记向旭一度兼任利津县粮食局局长。
1948年,利津县粮食局设行政、会计、保管3个股,下设6个区粮库。
1950年2月,建立中国粮食公司利津支公司,设秘书、财务、计划、业务、储运5个股及4个经营组。
1950年4月,利津县建立油脂办事处。
1951年7月,根据省油脂公司指示,撤销利津油脂办事处。
1953年,中国粮食公司利津支公司并入利津县粮食局。
1955年5月,利津县建立油脂公司,1956年9月全县6区1镇建立油脂组。
1957年底,油脂公司并入县粮食局,各区油脂组并入各区粮管所。
1958年1月,利津县撤区并乡,各区粮管所改称乡粮站。全县设12处乡粮站。9月,人民公社化后,乡粮站改称公社粮油管理站。11月利津县并入沾化县,利津县粮食局并入沾化县粮食局。
1961年9月,恢复利津县建制,同时恢复县粮食局,设秘书、财务、购销、计划、储运5个股,下辖12处粮管所、1处油脂经理部、1处面粉厂和粮食局直属粮油供应站,共有职工238人。
1967年2月,“文化大革命”中 “造反派”夺权,县粮食局成立临时革命领导小组。
1968年11月,利津县粮食局与油棉厂合并,成立利津县粮棉油麻服务站,县粮食局机构撤销。
1969年9月,粮棉油麻服务站改组成利津县粮食局革命领导小组。各公社粮油管理站改称粮油管理所,全县有18处公社粮管所及24个粮所分站。
1975年,撤销利津县粮食局革命领导小组,恢复利津县粮食局原来建制,设秘书、财务、购销、储运、计划5个股,下辖1处面粉厂,18处粮管所,7个分站。
1977年县粮食局设直属供应站,1982年成立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1984年成立县粮食局食品饲料公司。
1985年,县粮食局机关设人事秘书股、购销股、财务股、储运股,下属单位有利津县面粉加工厂、粮油供应站、粮油议价购销公司、粮油食品饲料公司,辖17处乡镇粮管所、2个分站,共有职工328人。
1988年7月,县粮食局增设审计股,1989年9月增设保卫股。
1993年10月,县机构改革,撤销利津县粮食局,成立利津县粮油总公司,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1995年11月,恢复利津县粮食局行政建制,仍保留县粮油总公司,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县粮食局设办公室、财务股、业务股、审计股、保卫股、企业管理股、机关工会。下辖面粉厂、饲料厂、油脂化工厂、食品厂、制氧厂、种鸡场等6个工业企业,以及蓝天大酒店、鲁星电器公司、四通公司、粮贸公司、工会服务中心、县直粮油供应站和16个乡镇粮所。至年底,利津县粮食局有干部职工39人,下属28个企业共计1098人。
1996年末,成立利津县粮油服务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粮食局。
1997年10月,县粮局机关改组,由原来的5科1室,改组为3科1室。
1998年12月县粮食机构设置一局(粮食局)、一中心(粮食收储管理中心)、一公司(粮油总公司)。县粮食局从政企合一中分离出来,为县政府组成部门,行使对全县粮食流通进行管理的职能。县粮食收储管理中心,行使对全县粮食流通企业的管理职能。县粮油总公司,从事全县粮食附营企业管理和部分附营业务经营。
2002年3月,利津县县直机构改革,粮食局内设办公室、业务股和财务审计股,下属单位县粮食收储中心。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528人。
2007年底,利津县粮食局内设: 办公室、业务股、财务审计股、监督检查股,共有职工25人,均为事业编制。
利津县粮食局历届领导干部情况详见表1一9。
利津县粮食局领导干部名录六、垦利县粮食局
1941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一部解放垦区(垦利县前身)永安及周围地区;9月,新建立的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垦区建设委员会(县级,1942年1月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设财粮股;11月,财粮股与清河军区粮秣科合署办公,同时建立清河军区直属粮库。
1942年1月,清河军区粮秣科撤销,军队粮食供应由地方管理,垦区建设委员会财粮股改建为垦区行政委员会财粮科。
1943年4月22日,垦区行政委员会改称垦利县政府,清河军区直属粮库改为垦利县直属粮库。
1947年5月,垦利县直属粮库改为垦利县粮食局,局长由县委书记杨世保兼任。粮食局设秘书、财务、储运等3个股,工作人员12人。1949年10月,县粮食局设秘书、会计、调运、仓储等4个股,有工作人员23人。
1951年,中国粮油公司利津支公司在垦利县城陈庄设立经营组,负责垦利县的粮油经营业务。1952年12月,该组并入垦利县粮食局,局内增设购销股,负责粮油经营业务。
1956年3月,垦利县建制撤销,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划归广饶县,黄河以北划归利津县。垦利县粮食局同时撤销。
1958年11月,孤岛人民公社(县级)成立,辖永安、下镇、建林、西宋等4个分社。孤岛人民公社成立粮食科,下设永安、下镇、建林、西宋等4个粮油管理所。
1959年10月23日,取消孤岛人民公社,恢复垦利县;孤岛人民公社粮食科改称垦利县粮油科,设秘书、会计、统计、购销、仓储等5个股,有工作人员18人。
1961年6月,垦利县粮油科改称垦利县粮食局。
1966年10月,垦利县粮食局与惠民专署粮食局东营粮食分局合并(1967年12月又分置),粮食局由“三结合”革命领导小组行使领导权,原局内政工股改称政治办公室。
1972年6月,县粮食局革命领导小组撤销,局属政治办公室改称政工股,局内其它机构未变。
1980年10月,县粮食局设政工、业务、储运、财务等4个股。
1984年10月,县粮食局机构改革,政工股改为人秘股,业务股和储运股合并为购销储运公司。
1985年,县粮食局设人秘、财务2个股和综合、购销储运2个公司,辖12个粮管所,全县粮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252人。
1986年6月21日,垦利县粮食局内设人秘股、财务股、购销股、审计股、计划统计股、储运股、粮油转化管理股、安全股。辖12个乡镇粮管所,1个饲料加工厂,1个粮油供应站。全县粮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254人。
1991年11月18日,垦利县粮食局设办公室、财务科、购销科。垦利县大米贸易总公司成立,归口县粮食局领导。
1993年2月23日,成立垦利县粮油集团总公司,与县粮食局实行一套机构,两个牌子,下属的所、站、厂等隶属关系不变。10月,全县机构改革,撤销垦利县粮食局,成立垦利县粮油贸易总公司,隶属垦利县商业贸易委员会管理,垦利县粮油集团总公司随之撤销。
1995年2月,垦利县粮油贸易总公司内设办公室、政工科、财务科、业务科、企业管理科、基建科、贸易部。9月,县粮油贸易总公司决定恢复直属库,为股级单位,主要负责全县定购粮油和地方储备粮油的储备、调拨、委托加工等业务手续的传递与结算。
1996年5月,恢复垦利县粮食局,为正科级行政单位,局机关内设机构恢复到1995年的五科一室,编制为13人。9月,成立县粮油储备服务中心,为县粮食局下属股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定编12人。
1997年12月15日,县粮食局进行机构精简,局机关原五科一室精减为财务审计科、业务统计科和办公室。
1998年12月4日,撤销垦利县粮油贸易总公司,设立垦利县粮食收储公司。至此,县粮食系统所有企业与粮食局从资金、人员、机构上彻底分离,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军粮供应中心主营业务,由粮油供应站兼管。
1999年3月,根据东营市粮食局的统一命名,垦利县粮食收储公司改为东营市垦利粮食收储管理中心,隶属垦利县粮食局领导,编制为25人。中心内设仓储管理科、财务科、购销科、办公室。至年底,垦利县粮食局机关设办公室、粮政监查股、计划统计股、财务审计股,行政编制10人;粮油储备服务中心事业编制12人,实行企业化管理,与粮食收储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归粮食收储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从此,县粮食系统政企分开,原来粮食局政企合一的体制彻底结束。
2000年4月,原粮油贸易总公司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被垦利人民法院裁定破产。
2002年3月,县机构改革,确定县粮食局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授权行使有关粮食工作的行政职能,实行全额预算管理。至年底,垦利县粮食局机关设办公室、粮政监查股、计划统计股、财务审计股,所属企业有东营市垦利粮食收储管理中心(辖11个乡镇收储站和1个直属库)、粮油供应站、面粉厂和宝元土方工程公司,粮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338人。
2007年底,垦利县粮食局内设办公室、调控监督股、产业发展股。共有职工24人,其中事业17人,企业7人。
垦利县粮食局历届领导干部情况
详见表1—10。垦利县粮食局领导干部名录第三节粮食事业机构
一、东营市粮食局生活服务站
1984年9月28日,市编委东编发〔1984〕第044号文件印发《关于市粮食局、商业局内设科室的批复》,批准市粮食局设生活服务站,列事业编制。
1984年7月7日,市编委东编发 〔1984〕第023号文件核定市粮食局生活服务站编制人数为15人。
1998年5月14日,市编委东编发〔1998〕33号文件公布市粮食局生活服务站经费类型为企业化管理。
2000年3月1日,市编委办公室东编办发〔2000〕2号文件核减市粮食局生活服务站事业编制1人。
2004年5月12日,市编委东编发〔2004〕51号文件对东营市粮食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整顿方案批复,撤销东营市粮食局生活服务站,编制收回。
东营市粮食局生活服务站领导干部情况详见表1—12。
东营市粮食局生活服务站领导干部名录
二、东营市粮食职工培训学校
1985年6月4日,山东省粮食局 〔1985〕粮财字22号文件印发《关于新建粮食职工学校问题的批复》,同意东营市粮食局新建粮食职工学校,补助建校资金30万元,其余资金自行筹集解决。
1986年6月5日,市编委东编发[1986]014号文件批准成立东营市粮食职工培训学校,为科级单位,核定事业编制6人。
1991年7月13日,市编委东编发〔1991〕38号文件同意为市粮食干部职工培训学校增加编制6人,编制共计12人。
1998年5月14日,市编委东编发〔1998〕33号文件公布市粮食干部职工培训学校经费类型为差额预算管理。
2000年3月1日,市编委办公室东编办发〔2000〕2号文件核减市粮食干部职工培训学校事业编制1人。
2004年5月12日,市编委东编发〔2004〕51号文件对东营市粮食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整顿方案批复,撤销东营市粮食干部职工培训学校,编
制收回。对因机构撤销的富余人员,继续由市粮食局负责管理,并结合工作需要,统筹安排使用。撤销单位人员在重新安排落实单位之前原经费渠道不变。
2004年5月东营市粮食干部职工培训学校撤销前,共有职工11人。
东营市粮食职工培训学校领导干部情况详见表1一11。
东营市粮食职工学校领导干部名录
三、东营粮油供应中心
1997年7月30日,市编委东编办发〔1997〕45号文件批准成立东营粮油供应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21人,经费从粮食补贴费用中解决。
1998年5月14日,市编委东编发〔1998〕33号文件公布市直事业单位东营粮油供应中心经费类型为自收自支。
2004年5月12日,市编委东编发〔2004〕51号文件对东营市粮食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整顿方案批复,保留东营粮油供应中心,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正科级,核定编制21人,人员结构:管理人员3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生产工人13人,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2名,经费自理。业务范围:承担本地区地方粮食采购、储备,保障军粮供应和城镇居民粮油供应。2007年底,东营粮油供应中心共有职工14人。
四、河口粮油供应中心
1997年7月30日,市编委东编办发〔1997〕45号文件批准成立河口粮油供应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2人,经费从粮食补贴费用中解决。
1998年5月14日,市编委东编发〔1998〕33号文件公布市直事业单位河口粮油供应中心经费类型为自收自支。
2004年5月12日,市编委东编发〔2004〕51号文件对东营市粮食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整顿方案批复,保留河口粮油供应中心,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正科级,核定编制12人,人员结构:管理人员2人,专业技术人员3人,生产工人7人,配备主任1名;
副主任1名,经费自理。业务范围:承担本地区地方粮食采购、储备,保障军粮供应和城镇居民粮油供应。
2007年底,河口粮油供应中心共有职工5人。
五、东营市军粮供应中心
2006年8月10日,市编委东编发〔2006〕55号文印发《关于成立市军粮供应中心的批复》,同意成立东营市军粮供应中心,为直属市粮食局的准公益类事业单位,正科级,核定编制3人,人员结构为管理人员1人,专业技术人员2人,配备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拨款。业务范围负责全市军粮供应管理工作。
2007年底,东营市军粮供应中心共有职工3人,领导干部详见表1-13ₒ
东营市军粮供应中心领导干部名录
六、东营市粮食质量卫生检测中心
2008年4月18日,市编委东编办发〔2008〕16号文件印发《关于设立东营市粮食质量卫生检测中心的批复》,同意设立东营市粮食质量卫生检测中心,为直属市粮食局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正科级,核定编制5人,人员结构为管理人员1人,专业技术人员4人,配备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补贴。业务范围负责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的质量检测,对粮食经营者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进行检测。
2008年7月,东营市粮食质量卫生检测中心共有职工5人,领导干部情况见表1一14。东营市粮食质量卫生检测中心领导干部名录
第四节粮食企业机构
一、商业企业
(一)东营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 (东营市粮油储运公司)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9号文件《关于市粮食局设立五个企业单位的批复》,同意设立山东省东营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为科级单位,列企业编制。
东营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位于西城泰山路386号,隶属东营市粮食局。1990年12月,公司机关设办公室、政工科、业务科、财务科、储运科、保卫科。
1990年4月11日东营市人民政府东政任〔1990〕34号文件公布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为中(二)型企业。1992年8月市政府公布市粮油储运公司为中型(一)企业。主要经营项目:组织平价粮油调拨,城镇居民定量供应和行业用粮供应,议价粮油经营等。
1992年12月,东营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更名为东营市粮油储运公司。
1996年6月6日,东营市粮油储运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
东营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领导情况见表1一16。
东营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领导干部名录(二)东营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9号文件《关于市粮食局设立五个企业单位的批复》,同意设立山东省东营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为科级单位,列企业编制。隶属东营市粮食局。
1990年12月3日,市粮食局东粮人字〔1990〕第43号文件《关于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机构设置的批复》,同意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设置办公室、财务科、业务科、经营管理科、粮油议价经营部。
1993年3月23日,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与市粮油食品厂合并,同时改称为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为隶属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领导的中型(二)国有企业。
2000年5月24日,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经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 〔2000〕东中经破字第16号裁定书裁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东营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领导情况见表1—17,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领导情况见表1—18。东营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领导干部名录
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领导干部名录(三)东营市饲料公司、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9号文件《关于市粮食局设立五个企业单位的批复》,同意设立山东省东营市饲料公司,为科级单位,列企业编制。市饲料公司位于西城泰山路430号。
1994年6月20日,市体改委东体改发〔1994〕38号文件同意由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利津县粮油总公司、东营渤海农场等3家企业共同出资以股份形式设立“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1995年6月22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同意东营易简公司为一级法人,易简公司保留原“东营市饲料公司”牌子,同意将易简公司定为中型
(一)企业。
1995年12月28日,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登记。
1997年4月9日,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第四次股东大会,同意公司实行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即资产重组,分立经营,将原12个生产单位划分为4个具有二级法人资格的生产经营实体:东营市饲料公司、东营市种禽场、东营市冷藏厂、利津县粮油总公司陈庄冷藏厂(隶属利津县粮油总公司)。
1997年9月25日,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第五次股东大会,同意办理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销手续。
1997年11月4日,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销,由东营市饲料公司代替东营易简公司的管理职能。
1997年11月8日,东营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与山东北洋实业公司签订协议,将易港饲料有限公司所有权转让给山东北洋实业公司。
2000年4月6日,东营市饲料公司经市中级人民法院以〔2000〕东中经初字第6号裁定书裁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东营市饲料公司领导情况见表1—20、表1—22,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领导情况见表1—21。
东营市饲料公司领导干部名录(一)
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领导干部名录东营市饲料公司领导干部名录(二)
(四)东营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9号文件《关于市粮食局设立五个企业单位的批复》,同意设立山东省东营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为科级单位,列企业编制。1991年4月,东营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注销。
东营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领导干部情况见表1—24。
东营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领导干部名录
(五)东营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 (东营市油城宾馆)
1986年4月26日,东营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成立,系集体所有制企业,位于西城泰山路425号。
1988年5月6日,市粮食局 〔1988〕东粮人字第12号文件《关于确定劳动服务公司为科级单位的通知》, 确定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为科级单位。公司机关设置办公室、财务科、业务科、信息科、车队(股级)。
1990年10月26日,市粮食局新建油城宾馆,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归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管理。1997年12月15日,山东省粮食局鲁粮字〔1997〕338号文公布东营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为山东省第一批中型(二)粮食非工业企业。
1999年5月5日,东营市体改委东体改发〔1999〕12号文件印发《关于油城宾馆改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东营市油城宾馆整体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东营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油城宾馆)领导情况见表1—23。
东营市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东营市油城宾馆)领导干部名录
(六)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1992年4月30日组建,总公司下设六个专业性公司及广饶、垦利、利津三县粮油总公司。六个专业性公司为:市粮油供应公司、市粮油储运公司、市粮油工业公司、市粮油贸易公司、市饲料公司和河口粮油公司。
1992年5月28日,为适应粮油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内设机构有纪委、工会、团委、总公司办公室、政治工作部、组织人事部、行业管理部、财务部、经贸部。
总公司办公室设文秘科、行政科。政治工作部设政工办公室、基层教育科、保卫科,基层教育科与粮校合署办公,挂两块牌子。
组织人事部设组织人事科、劳资科、老干部科。行业管理部设计划业务科、储运经贸部设国际贸易部、经营部。
科、工业科。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领导
财务部设财务科、审计科、基建干部情况见表1一15。
科、结算中心。
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领导干部名录
(七)东营市粮油供应公司
1992年4月,为深化粮油企业改革,东营市粮食局东营区分局加挂东营市粮油供应公司的牌子,隶属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领导,位于泰
山路550号。
1992年8月市政府公布市粮油供应公司为中型(一)企业。
东营市粮油供应公司领导情况见表1—19。
东营市粮油供应公司领导干部名录二、仓储企业
(一)东营市国家粮食储备库
1993年5月28日,省土地管理局印发鲁土征字〔1993〕第28号文件,同意东营市东营区土地管理局征用该区辛店镇万全村耕地66833平方米(折合100.25亩),未利用土地66667平方米(折合100亩),共计征用土地133500平方米(折合200.25亩),将该土地使用权划给东营市粮食局,用于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库。
东营市国家粮食储备库于1994年5月正式动工兴建,1995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隶属东营市粮食局。
1997年12月15日,山东省粮食局鲁粮字〔1997〕338号文件公布山东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为山东省第一批中型(二)粮食非工业企业。
2002年1月23日,东营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山东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划转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库。
东营市国家粮食储备库领导干部情况见表1一27。
东营市国家粮食储备库领导干部名录(二)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
1997年2月28日,东营市粮食局成立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该直属库的主要职责:负责完成全市地方粮油的收购任务和调拨计划,管理地方储备粮油、地方进出口粮油和议价粮油等项工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
1997年12月17日,山东省粮食局鲁粮字〔1997〕342号文件命名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为山东省东营粮食储备库,为省级粮食储备库。
2005年5月20日,东营市推进市属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东推改办发〔2005〕1号文件《关于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兼并改制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准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被东营市鼎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兼并改制。
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领导干部情况见表1—25。
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领导干部名录
(三)东营市粮食储备库
2000年3月28日,东营市计划委东计投资字〔2000〕113号文件同意东营市粮食储备库项目立项,仓容2.5万吨,总投资控制在1500万元以内(含征地、水、电、暖等配套)。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是市政府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保障全市粮食安全而投资建设的国有粮食储备企业,担负着市级储备粮的收购、储存和轮换任务。储备库始建于2000年7月,至2008年6月,占地面积500亩,建成高标准平方仓37栋,总仓容17万吨,实存市级储备粮11万吨,中央储备糖6万吨,配备“双低密闭、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等先进的储粮设施,消防、防洪、安全监控等配套设施齐全,固定资产投资10618.87万元,总资产2.24亿元,现有职工49人,其中党员14人。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自2001年成立以来,立足于“高起点、数字化、生态式、和谐型”,始终把创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粮食储备企业当做奋斗目标, 以“制度化、人本化”和建设“绿色、环保、生态、数字”型粮库为管理理念,以 “规范化、科学化”为管理目标,努力打造一流的储粮环境,以确保储备物资安全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储备战略,保证了储备物资安全。积极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研究,在储备粮的采购、存储、轮换等管理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先后获得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证书和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认证证书,粮食储备管理工作跃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6年4月,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储备经济,取得中央储备粮与中央储备糖代储资格,成为全省首家同时具备中央储备糖、中央储备粮、市级储备粮3种物资储备资格的综合性储备库。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2001-2007年,先后4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系统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4〜2007年连续4年被评为 “山东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领导干部情况见表1—26。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领导干部名录三、工业企业
(一)东营市面粉厂、东营市粮油工业公司
东营市面粉厂位于西城泰山路441号,其前身是1968年7月建立的隶属原惠民专署粮食局东营分局的东营面粉加工厂,当时主要任务是负责胜利油田职工和当地居民的面粉加工及供应工作。
1984年4月16日,市政府办公室东政办发〔1984〕29号文件印发《关于市粮食局设立五个企业单位的批复》,同意设立山东省东营市面粉加工厂,为科级单位,列企业编制。
1990年4月11日,东营市人民政府以东政任〔1990〕34号文件公布东营市面粉加工厂为中(二)型企业。
1990年12月,东营市面粉加工厂设政工科、财务统计科、办公室、生产技术科、保卫科、质量检验科、储运科、粮油贸易公司、家属管理站、机修车间、制粉一车间、制粉二车间。
1991年4月,经东营市经委批准,东营市面粉加工厂更名为东营市面粉厂。
1992年4月,东营市面粉厂同时加挂东营市粮油工业公司的牌子,隶属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
1992年8月,市政府公布东营市粮油工业公司为中型(一)企业。
1994年6月7〜1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东营市面粉厂生产的“特一粉”“特二粉”双获银奖。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是中国贸促会和亚太经社会共同主办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9千多家厂商参展。年底,中国企业形象认定委员会通过采访、调查对比,经过严格评选,确认东营市面粉厂为中国最佳企业形象AAA级单位,并受到国家太平洋律师事务所的保护。
2000年9月18日,东营市推进市属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东推改办字〔2000〕31号文件《关于东营市面粉厂改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东营市面粉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企业名称为东营市新柳面粉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7月27日,东营市推进市属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东推改办字〔2001〕5号文件《关于东营市面粉厂终止改制程序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依法撤销《东营市面粉厂改制实施方案》,终止已实施的东营市面粉厂有限责任公司改组程序,宣布东推改办字〔2000〕31号文件《关于东营市面粉厂改制有关问题的批复》废止。
2003年7月16日,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东民破字第4-1号民事裁定书宣告东营市面粉厂破产。
东营市面粉厂领导干部情况见表
1—28。东营市面粉厂领导干部名录(二)东营市粮油食品厂
1986年5月3日,东营市经济委员会东经发〔1986〕第11号文件《关于“新建粮油食品厂”的批复》,同意新建东营市粮油食品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科级单位,隶属市粮食局。
1993年3月23日,东营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与东营市粮油食品厂合并,改称为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为隶属东营市粮油企业集团总公司的中型 (二)国有企业。
东营市粮油食品厂领导干部情况见表1一30。
东营市粮油食品厂领导干部名录(三)东营市芳达植物油厂
1997年2月28日,东营市芳达植物油厂成立,属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由市粮油贸易公司协调管理。
2000年5月24日,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2000〕东中经破字第15号裁定书宣告东营市芳达植物油厂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东营市芳达植物油厂领导干部情况见表1—29。
东营市芳达植物油厂领导干部名录